慎用“弃猫效应”,危机感过度会影响感情

狼来了喊得多了,就不会再有人在意了。
——青玖情感
冷处理的爱情

首先,不论作为心理咨询师,还是普通人,我都不喜欢那些爱情中的“巨婴男”和“公主病”。毕竟没有人,愿意在一段感情中,无休止的哄另一个人。
妥协与退让的出发点都是爱。但很遗憾,爱是一种消耗品,如果在情感经营中,爱情没有增长,而只是一再的再被消耗的话,就会有一天消失不见。
然而,在情感关系中,却总是有人,拿着所谓“你爱我”的资本,在不断的来来回回的“作”着。
而他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冷处理。这里的冷处理,当然不只是,情侣双方在发生矛盾后,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选择冷静一段时间,用来调节情绪。
他们的冷处理,往往是通过冷暴力,或威胁分手的方式,来逼迫对方服软、就范。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方法最初是有效的,且会有人因为善用这种方法,而变成PUA高手。但这样的方法,效果好,风险也很大。每使用一次,就等于给爱情做了一次降温。
当爱情的温度降至冰点,这段感情也就结束了。
所谓的弃猫效应

其实这种通过“冷处理”,来站上情感高位的方法,也并不是什么新奇的高明技巧。在心理学中,这种做法称作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指的是被丢弃的猫咪,再次捡回来以后,就会表现得很乖,因为猫咪担心再次被丢弃。在感情里形容一个人被甩以后,如果再次复合,就会表现成对方喜欢的样子。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利用弃猫效应,通过对伴侣做出冷淡、失望等表现,而促使伴侣根据自己的要求,做出调整。因为这种调整是出于危机的刺激,所以伴侣也会在和好后,对这段感情表现得尤为珍惜。
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弃猫效应的存在,也有着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当我们是因为伴侣新鲜感缺失,而被分手时。这时坦然的让前任离开,会很好的制造出失去感。那么在弃猫效应和损失厌恶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前任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的几率就会增加,并且如果好好地经营,双方的感情还可能比之前更加紧密。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需要具备两大条件,第一,分手是对方提出的;第二,我们在这段感情中没有重大的错误。
唯有具备这两大条件,我们的离开和冷处理,才是“潇洒转身”,而不是“作天作地”。
越推越远的爱情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词,欲拒还迎。中国人的语言艺术,蕴藏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
所谓欲拒还迎,与弃猫效应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本目的是让对方回来,但采取的措施却是将对方推开。
但,不论是欲拒还迎,还是弃猫效应,其关键都在于尺度的把控。要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去做推拉。
如果“拒”的过度了,或者“拒”的频率过高,就很可能真的将一个原本爱自己的人,完全的推开。
人的耐心在感情里是有限的。如果你一次次疏远对方,一次次冷漠,视对方的付出与爱意不见,用不了多久对方的耐心就被你耗尽了。就像我们在追求喜欢的人时,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超出了这个期限始终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放弃。
所以说,即使使用弃猫效应,也要有所回应。不要在享受对方付出时,忘记的自己的根本目的。目的是在一起,而不是永远处于高位。享受同时,也做出回馈。这会让对方明白,自己的付出是会得到回应的,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这样对方才会愿意更多的为我们,为这段感情做出付出。

所谓“弃猫效应”,其实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两个人的心理博弈。一个人以为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能抓住主动权,但他高估了自己的吸引力和伴侣的果断。而被丢弃的人,即使他恋爱脑,总有一天也会醒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