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关闭发动机,静默在航母下面的海底,会被发现吗?

2021-04-19

潜艇静卧在航母下方或者以很低的速度在航母下方跟随前进,在理想条件下,航母的确很难发现潜艇,但是在实际对抗中,这种情况却很难实现。

首先,航母群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以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例,配置了AN/SQQ-89水下反潜作战系统,它将各舰的球鼻艏声呐、拖拽线列阵声呐、反潜直升机、火控系统用数据链连在一起,任何闯入的潜艇都将暴露无遗。

同时,航母战斗群队形距离拉的很大,各舰间相距十几海里,舰尾的拖拽线列阵声纳探测距离远、效果好。如果潜艇在航母下方,就算航母没有发现,周边舰艇也很快发现它。

现代水下目标探测一直是各国海军的难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比较靠谱的方式,一种是我们熟知的声呐系统,通过捕获目标声音特征来确定其航行参数和位置信息。另外一种叫做异磁探测(MAD),其原理是探测金属物体对地球磁场的干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航空磁测技术,不仅用于探测潜艇,还可以用于探测很多矿场。目前世界各国的异磁探测技术并不完善,所以主流的水下探测依然是声呐系统。

其次,潜艇速度跟不上航母。航母战斗群的航速是20多节,潜艇静音巡航速度只有10节左右,高速航行会暴露行踪。美国“海狼”级潜艇号称20节静音巡航,但实际上15节航速反应堆冷却循环泵就启动了,会产生大量噪音。一旦被发现,反潜直升机就会迅速出动,在近距离投下致命的反潜鱼雷。

因此,潜艇一般在航母航路前方区域伏击。以正面迎敌,艇艏能屏蔽部分螺旋桨噪声,声呐反射截面也小,有利于隐蔽。如果想完成这样的伏击任务,就需要对战区的水下情况、洋流情况以及各种水下环境了如指掌,并且具备非常强大的情报支持,因为只有判断出敌方航母的路径才可以进行伏击。

事实上,掌握敌方航母的动向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海底情况一般比较复杂,潜艇下潜深度有限,关闭发动机后,潜艇难免会随着洋流运动而脱离伏击位置,这些情况都会增加伏击的难度。

同时,航母战斗群会配备1~2艘攻击核潜艇,开辟航道清理威胁。攻击核潜艇会提前出发,沿行进路线搜索,多艘核潜艇时会接力交替。确认安全后,航母战斗群才会前进。到达作战区域,核潜艇也会在周边分区巡逻,保护航母安全。

中近距离上,还有驱逐舰、反潜护卫舰构筑的内层防御圈,潜艇想渗透进去实在太难。所以潜艇打航母,要靠远程导弹饱和攻击和阵地伏击方式。

潜艇对抗水面舰艇演习取胜实例。2003年环太平洋军演中,澳大利亚“柯林斯”级AIP潜艇成功“击沉”美国“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除此以外,澳海军潜艇多次在演习中成功“击沉”美海军驱逐舰。2013年德国海军潜艇赴美国当“陪练”,击沉美国航母。2015年法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在演习中击沉美国核动力航母。虽说这些都是演习中取得的战绩,但是演习的过程也是尽量贴近实战,评估作战效能,这些战绩可以说明潜艇存在突破反潜网,攻击航母的可能性。

目前,搜潜反潜技术积累还没有达到可以透视海洋的程度,即便是军事巨头美国也做不到全部肃清海底潜艇的程度,潜艇和航母这对矛盾的较量,还将长期进行下去。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