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发言三大“痛”:怕出丑、没想法、不会说

2020-08-20

小花是一名入职不久的新人。她的性格一直比较腼腆,不善言辞。工作后,她也不敢轻易发言,因为怕出错,更怕大家笑话。

开会时,她总是习惯早一点到场,只为提前找好不容易被领导留意的位置(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会议讨论的时候她基本全程都是在听别人讲的话,说的观点,然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总担心自己想得不够周全,说出来会让领导认为自己能力太差,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甚至是领导强行点名让她讲话,也是找各种理由去逃避,要么支支吾吾,要么附和前面同事所讲的内容。越逃避就越不敢讲,越不敢讲就越逃避,开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大家争先恐后谈话的时候,她总是选择沉默。最后在同事和领导眼里成了“一个没有想法没有激情的小姑娘”。因为在职场的交流中,你不讲话,身边的同事和领导就永远不会了解你和认识你,而且往往领导认为一个不讲话的下属,一定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下属,一个没有想法的下属不可能会有多大的能力。

长此以往,被分配的工作永远是无关紧要“打杂”的活,升职加薪时领导永远想到的是别人,成了职场上的“小透明”,如果岗位业绩稍差的话,很容易就进入HR的“待定清退名单”里。

一、职场发言的三大“痛”:怕出丑、没想法、不会说

职场上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开会,在开会的过程中又都避免不了发言,敢发言、发好言是很多职场人的心上之痛。

职场发言的三大“痛”:怕出丑、没想法、不会说。

1.怕出丑,躲在“心理舒适区”

“怕出丑”,我们会发现一般会发生在以下三种人身上。

第一种,初入职场的新人。从一个环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从学校环境跃入职场环境,极易产生“不适感”,职场的环境,周围的人,自身的能力,各个维度的压力和焦虑,让职场新人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所以他们惯常采取的办法是——被动地接受与观察。

第二种,害怕讲话的人。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大概70%的人都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尤其是演讲那种“单人Show”。害怕公众场合讲话的人一般觉得自己有三点原因:一是本能地害怕出错,尤其是担心出错后别人的嘲笑;二是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不够底气去讲出来;三是觉得自己没经验,实在讲不出来,哪怕准备得再好,临场时依旧会大脑一片空白。

第三种,困于性格的人。不知从何时起,“标签”成为一个人的护城河。有一部分人习惯于给自己贴上“内向、不善言谈、拒绝社交”的标签,更有甚者会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在“舒适圈”里建立社交防御系统,进行自我封闭。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个舒适区域里,人因为熟悉它,会觉得很舒服,也很有安全感。一旦离开这个区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恐惧和害怕。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面对一些陌生或未知的人或物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既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又害怕出尽洋相、丢尽脸面,有时候甚至还会临阵脱逃,怂成逃兵。

所以,无论是“职场新人”“害怕讲话”还是“困于性格”,都或多或少躲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不肯走出去。

根据精神社会学家库利曾经提出“镜中我”的理论,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

怕出丑,其实是我们的心理在作祟,我们害怕在别人那里接收不到正向的反馈,害怕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展示出来。

2.没想法,出自于片面思考

“没想法”,在职场发言的阶段表现出来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直觉应答型。开会的时候,领导对项目做或不做,收集大家的意见。你会怎么回答?有的人会说,做,因为“之前我……”,有的人会说,不做,“因为我……”。你会发现这些观点都来自于直觉的思考方式,是从“我”的经历去进行判断的,犯了“片面”判断的问题。

对项目是否落实进行决策,更多的应该关注的是项目本身的价值,在市场上的可行性、政策、客户需求等维度,而不是“我”的经历。

第二种,附和他人型。开会的时候,发现好像别人把自己的观点都讲了,或者觉得别人讲得都好有道理。轮到自己发言时,要么转述和复读别人说过的观点,要么举着双手赞同别人的话,当有人提出质疑并有理有据的时候,又觉得这个好像非常有道理,继而轻易推翻自己先前赞同的观点,转而附和他人的新观点。

第三种,陌生不懂型。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在涉及到具体的产品业务会议时,抱着“多听、多看、多学”的态度,在轮到自己发言时,也是以“不懂”为由拒绝发言。

无论是“直觉应答”“附和他人”还是“陌生不懂”,都是出于“片面”的思考,浮于表面的思考,缺乏深度的思考。

直觉应答是以“我”来观世界,用自己的经历来进行判断事情。

附和他人是抛弃自我,人云亦云,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外部的信息。

陌生不懂是寻找借口,逃避问题,让自己能够轻松地置身事外。

3.不会说,源自于表达逻辑

“不会说”,一般会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种,讲不清。讲不清一般是因为讲话没有逻辑,很容易就“跑题”。要么讲话啰里啰嗦,没有重点可寻。要么讲话天马行空,满口云里雾里……自己讲得很嗨,听众一脸“懵”。

第二种,讲不全。讲不全可能是很多职场人都会犯的问题。明明想得蛮多的,自我感觉挺好的,但是直至讲话完毕才发现,好像有很多重要的“点”都没有讲出来,不禁苦恼不已。

第三种,讲不完。讲不完是习惯“拖堂”,讲话直至时间结束,才发现自己好像只开了个头,还没有陈述观点,举例论证,时间就匆匆地流逝了。

不会说,源自于表达逻辑的训练不到位。它和写作一样,只是媒介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无论你的讲话是想要散文般的诗情画意,还是想要议论文般的准确严密。都需要遵循它的逻辑。

二、应对职场发言的三招:扩大舒适圈、全局化思考、逻辑化表达

面对职场发言的三大“痛”,解决的办法是对症下药。

“怕出丑”,我们从“心理”的角度去解决,从悦纳公众发言开始,让它成为我们的“舒适圈”。

“没想法”,我们从“思维”的角度去解决,摒弃片面论断,学会从全局去把握、去思考。让我们的想法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

“不会说”,我们从“表达”的角度去解决,试着把用写作的逻辑来训练讲话的逻辑。让我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1.扩大舒适圈

骅骝日千里,亦在御者功。

——[明]杨基《感怀(十四首)》

舒适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心理学中研究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很多人强调要“跳出舒适圈”,原因是因为长期呆在舒适圈,太惬意,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不愿与外部世界接触,与世界开始脱节。

我更接受的是“扩大舒适圈”,因为有很多躲在舒适圈的人他们不过是习惯于选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式即可。并不需要全盘否定的粗暴方式。

我曾见过很多职场人,他们习惯长期的孤独与沉默,不喜在公众场合发言,但会花时间去思考、观察和学习。可以这样说,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学习是外向型的,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而不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学习是内向型的,通过一味地“输入”来成长进化。

如果说内向型学习是舒适圈的话,其实扩大舒适圈的方式就是增加一项“输出”的技能,为自己的职场做加分项。

(1)接受自己,而不是质疑

“怕出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要以此来质疑自己,否定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设定具体的达成计划,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明确方向,而不是逃避

职场发言上缺乏经验,害怕讲错,都是正常的事情。不要故意逃避,明白职场发言的重要性,多听、多学、多看,尝试过几次之后,会发觉职场发言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

(3)学会奖励自己

当我们完成一次职场发言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进行即时奖励,来让自己收获达成的喜悦感,并促使自己喜欢上发言。

2.全局化思考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3.逻辑化表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在我看来,逻辑化表达,要从书面表达开始。也就是——写作。很多人可能觉得写作挺厉害的人,不一定说话说得好。那是因为缺乏训练导致的。或过多关注于书面表达,而忽视了口头表达,或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视为两种事物。

职场会议

在职场发言上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在此附上:

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大致意思是说与人说话有三条准则:第一,没有轮到自己发言而发言,是急躁的表现;第二,轮到自己讲却不讲,是隐瞒的表现;第三,讲话不看对方的脸色贸然说话,是眼瞎的表现。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