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手段应对登革热!巴西建全球最大蚊子工厂:每周可生产1亿枚蚊卵【附公共卫生行业现状分析】


2025年7月,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于在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建成并投入运营。其核心使命是通过生物防治手段遏制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
据报道,该工厂每周可生产1亿枚蚊卵,专门培育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研究表明,沃尔巴克氏菌能有效抑制这些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同时赋予带菌蚊子在种群竞争中的繁殖优势。当这些实验室培育的蚊子被释放到野外后,会与野生种群交配,逐步扩大带菌后代的比例,从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巴西的实践始于2014年,里约州尼泰罗伊市率先投放带菌蚊子,到2023年登革热病例下降90%。2025年新建成的超级工厂标志着技术应用的升级:机械臂精准分拣蚊卵,AI系统实时监测菌株活性,生产成本较早期降低70%。泛美卫生组织计划在12个美洲国家推广该技术,印度尼西亚日惹的试验显示登革热发病率下降77%。
巴西是全球蚊媒疾病的重灾区,每年因登革热等疾病导致数百万人感染、上千人死亡。该国政府将这座工厂视为公共卫生战略的重要一环,期待通过大规模释放带菌蚊子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保护国民健康。
巴西建成全球最大蚊子工厂,利用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来抑制蚊媒疾病传播,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公共卫生行业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等。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进展,不断完善疾病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并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面对新兴技术,我国公共卫生行业也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防控新方法。
回看我国公共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波动增长
根据2015-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情况数据显示,近年来患者就医人次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达到95.6亿人次,平均每人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8次。

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长
根据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2018年的10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至127.1万个。其中,全国医院数量从2018年的3.3万个上升至2023年的3.9万个,增长了近60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8年的3.5万个增长至2023年的3.7万个,增长了约2000个。

随着全球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其未来发展趋势十分向好。一方面,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将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监控和应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全球化合作愈发紧密,各国将在疾病控制、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经验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健康促进将成为重点,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措施,实现从“治病”向“防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