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五大族:细数香港原居民的千年传承

凤凰卫视
2023-06-30

香港,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郊区,有700多个乡村星罗棋布,居住着80万原居民。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务农,过着简朴的生活。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今天仍完整保存在这里。

7月1日,本周六晚22:00,凤凰卫视中文台将为您播出《皇牌大放送》之《灯火传千年:话说香港新界五大族》,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新界五大家族,为您讲述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历史文化,敬请期待。

迁居之始

在众多历史著作里,香港的身影大约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前后才开始出现。但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香港的人类活动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

刘蜀永(香港史专家,岭南大学高级研究员):

“有文字可考的,比较可靠的记载,比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是从宋朝开始。”

廖书兰(新界乡议局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从河南,然后接着就是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然后陆续迁徙到了今天的新界。”

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千百年的开枝散叶,这些移民中的五个宗族──邓氏、文氏、廖氏、侯氏及彭氏,逐渐发展成为大族。如今,这五大氏族仍聚居在新界北部的数十个乡村里。

邓氏

在新界五大族中,邓氏一族的人口和拥有的土地,均名列榜首。早在北宋初年,邓氏家族就迁居锦田,成为最早定居香港的汉族移民。

让邓家族引以为荣的是,八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邓自明,曾娶了皇家的女儿。

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打南宋。当时,在赣州担任县令的邓元亮,在战乱中收留了一个与家人失散的小女孩,长大后把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邓自明。后来才发现,这位神秘的女子竟然是宋室公主。

邓浩然(新界邓氏家族成员):

“宋光宗他是自明太婆的侄子,所以他当时只可以封她为‘皇姑’,就不是公主了,追封我们自明公为‘税院郡马’。”

今天,粉岭龙跃头的松岭邓公祠,仍供奉着这位皇姑的神位。

△松岭邓公祠内皇姑的神位上雕有龙头以彰显身份

文氏

与香港人有血脉关系的宋代朝廷中人,除了南宋皇姑赵氏外,还有抗元名臣文天祥。

文剑锋(新界文氏家族成员):

“我们的太公叫文天瑞,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所以文天祥和我们有直属的关系。”

△新田麻包岭 文氏后人兴建的文天祥公园

元朝末年,文天瑞的玄孙文孟常,从广东宝安迁居香港,在新田开枝散叶,如今人数超过6000人。

廖氏

上水乡,位于新界北区梧桐河南岸,是原籍福建汀州的廖氏家族的聚居地。

△廖万石堂

廖万石堂是上水廖族的宗祠,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它的名称蕴含着廖族的一段显赫历史。

廖兴洪(新界廖氏家族成员):

“纪念我们先前(北宋)的祖先廖刚,他有四个儿子,他们都是做官的,每年的俸禄有二千石,他们五个加起来就是一万石。”

如今,上水廖族人丁兴旺,人数超过5000,大多数聚居在上水九条村庄。

侯氏

九百多年前,侯氏族人从广东番禺迁居上水双鱼河。

侯智恒(新界侯氏家族成员) :

“祖先就是侯五郎。差不多北宋的时候来到香港,看到这里风水挺好,就定居在这里。”

△上水双鱼河

到了明朝初年,侯族十一世祖侯卓峰,在双鱼河畔的河上乡开基。上水侯族现有3000多人,依然聚居在上水的四条村庄。

彭氏

800多年来,位于新界北区的粉岭围村,一直是粉岭彭氏家族的聚居地。

△粉岭围彭氏宗祠大门

粉岭围彭氏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商贤世泽,宋史家声”,正是彭氏家族悠久历史的写照。

彭振声(新界彭氏家族成员):

“我们彭氏的始祖在公元前750年从现在甘肃向东迁徙,之后他们向南迁徙到现在江西省,再之后南下到海边潮州揭阳,我们彭延年公在那里开枝散叶。”

此后,粉岭围村不断扩展,成为新界屈指可数的大村,彭族子孙也已有4600多人。

风波不息

△锦田树屋

在新界邓氏族人聚居地锦田,有一棵巨大的老榕树,缠绕着一间已坍塌的石屋。这间建于370多年前的“锦田树屋”,见证着清朝初年一件历史大事。

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为了切断当地民众对郑成功父子的支持,清政府至少颁布了三次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居民向内地迁移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将房屋焚弃,不准百姓越界。

当时,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上奏皇帝,陈述“迁界令”带来的灾难。1669年清廷批准复界,广东沿海居民陆续返回家园,但“锦田树屋”的主人,再也没有回来。

△2015年 邓族举行酬恩建醮

为了纪念复界,锦田邓族兴建了“周王二公书院”,并且在书院落成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酬恩建醮仪式。建醮是一种道教祭典,用来祈福、禳灾、酬谢,今天仍盛行于新界乡村。

邓浩然(新界邓氏家族成员):

“每十年一次的酬恩建醮,从1685年第一届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停过,很快,2025年我们会筹办第34届酬恩建醮。”

在复界后接近200年的时间里,新界的居民们一直享受着祥和的乡村生活。然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清政府割让九龙半岛南部。1898年,英国又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面积975平方公里的新界区,租借期99年,1898年7月1日起生效。面对英国的侵略,新界乡民群情汹涌,决定用武力抵抗。

萧国健(香港历史学家,香港珠海学院教授):

“其中姓邓、文、廖、侯、彭的人,他们居于领导地位,所以英国人尊称他们为‘五大族’。”

△达德公所 位于元朗屏山

1899年3月28日,屏山邓族在达德公所贴出“抗英揭帖”,号召乡民奋起反抗。当天,英国人也在大埔运头角山搭建警棚,准备举行接管新界仪式。4月14日,愤怒的乡民火烧将用来举行接收仪式的警棚,拉开武力抗英的序幕。

△英国代表在大埔运头角山搭建的警棚

刘蜀永(香港史专家 岭南大学高级研究员):

“新界抗英,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六日战争’,实际上这个战争打了四天。”

4月15日,一千多名新界乡勇,使用抬枪、大炮,在大埔截击一支英军。当天下午,英军驱逐舰“名誉号”开进大埔海增援,摧毁了乡勇的防御工事,乡勇被迫撤退到林村山谷。

萧国健(香港历史学家,香港珠海学院教授):

“那里有个山坳,狭窄的通路,两边是山,伏击英军,英国人从那里追上去,在山坳里和我们的居民打起来了,当然居民一定是输的,他们再退就退到石头围了。”

△“六日战争”时,英军使用的大炮

4月18日,1200名乡勇在八乡石头围集结,向英军发起反攻,结局以失败而告终。经过大埔之战、林村之战和石头围之战三次战役,乡勇伤亡惨重。

廖书兰(新界乡议局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是有三千多人牺牲,但是(港英)官方的数字只有五百人。”

英国人接管新界之后,在新界实施一套不同于港九市区的管治制度。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新界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得以保存至今。

文化传承

△2023年2月2日 上水廖族“点灯”仪式

农历正月十二日,上水廖族在宗祠廖万石堂举行“点灯”仪式。“点灯”是“添丁”的谐音,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仪式上族人向祖先禀报过去一年出生的新丁的姓名。

“点灯”仪式,通常在祠堂举行。对于新界乡民来说,祠堂是宗族制度的象征,承载着各个宗族的历史,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

△清乐邓公祠 邓氏四大祠堂之一

刘智鹏(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及历史系教授,香港立法会议员):

“他们的祠堂里面,由一世祖下来,牌位全部排列出来,按辈分排列的。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拜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有祖先才有他们。”

△2023年2月22日 上水廖族春祭仪式

农历二月初三,上水廖族在应龙廖公家垫举行春季祭祖仪式。九名身穿长衫的执事,分担各项祭祀工作,由族长代表族人向祖先致祭;最后,其他成员按照辈份上前奠酒。整个春祭仪式,基本上依照传承已久的古制,历时约一个小时。

廖崇兴(新界廖氏家族成员):

“春祭仪式,根据我的研究,大概是1838年开始,根据一些客家的乡礼的方式传承下来。”

千百年来,新界原居民世代以务农为生,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与农耕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在新界乡村得到很好的传承。

△新界乡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全面起飞,晋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港九市区的土地供应日益紧张,港英政府开始大规模开发新界。随着新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居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

文富稳(新界文氏家族成员):

“政府用很便宜的价钱收村民的土地,收了地整合之后,拍卖出去,一块地就有几个亿,但收我们的土地就是很便宜的价钱。”

为了安抚新界原居民,港英政府在1972年12月推出“小型屋宇”政策,俗称“丁屋政策”,允许年满18岁的新界男性原居民,建造一座自住的小型房屋,不用补地价,但一辈子只可申请一次。

兴建丁屋的权利,是市区居民所没有的,因而被一些人说是特权。

刘智鹏(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及历史系教授,香港立法会议员):

“丁权其实是七十年代政府对应这些历史,给新界原居民的一个赔偿。那个不是他们的特权。”

现代冲击

百年沧桑,日新月异。新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

在古代,锦田一直是地方上的教育中心,邓族也因此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这栋坐落在锦田水头村的古屋,叫做二帝书院,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帝,从前是新界邓族的私塾。自宋代以来,新界邓族先后兴办过多所书室或书院,发展教育。

△二帝书院 建于清道光年间

1898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后,对原居民的教育不闻不问。当时,新界乡村有260家私塾,3000多个学生。

二战之后,港英政府开始资助新界乡村兴办新式学校,私塾逐步转型为乡村学校。从1970年代起,香港推行义务教育,多数村校因收生不足而被淘汰,只有少数能够生存下来,继续发展。

△思德书室 建于1846年

余美贤(粉岭公立学校校长):

“我们粉岭公立学校前身是‘思德书室’,专门供彭氏的子弟入学,到1955年左右,因为入学的儿童越来越多,在原地建立了一间粉岭公立学校。”

2000年,粉岭公立学校被港府选为第一批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粉岭公立学校校园面积1.1万平方米,用地全部由粉岭彭族捐献。

△粉岭公立学校

除了私塾转型,随着新界发展步伐的加快,如何善用原居民拥有的私人土地,也引起了各方关注。

塱原,香港最大的淡水湿地,位于新界北区,面积约50公顷,过去大部分属于上水侯氏家族的土地。20多年前,港府计划把塱原改造成自然生态公园,同时保存传统的农耕。

△塱原湿地

侯智恒 新界侯氏家族成员:

“最早期是种稻米,后面转种其他的菜,一直都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其实塱原湿地最出名的就是鸟类,全香港有五百多种鸟类,塱原湿地的最高纪录大概二百多种。”

△新界乡村

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个宏大的发展蓝图,计划用20年时间,把新界的元朗区和北区建设成“北部都会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可供250万人居住。而元朗区和北区,正是新界五大族的聚居地。

“北部都会区”规划一旦实施,传承千年的新界乡村传统文化,必将受到又一波都市化巨浪的冲击。

邓根年 新界邓氏家族成员:

“我们希望尽量有机会,将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旧有文化等等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老家,几百年来我们都是这样做,希望将这些延续下去。”

过去一百多年,在特殊的历史时空中,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新界原居民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宗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堪称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将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

欢迎收看本周皇牌大放送《灯火传千年:话说香港新界五大族》,7月1日晚十点,凤凰卫视中文台。

制片人:陆璐

主编:施纯志 杜伊婷

编辑:杜伊婷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