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暗含两重玄机,既想兜售美债,还盯上中国2.5万亿资金

陈莺迁
2023-07-06

耶伦开启访华行程,此行来到中国有何目的?除了兜售8500亿美债外,耶伦还有什么目标?中国2.5万亿资金为何被美国盯上?

7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开启访华之行,对于耶伦此行来华的目的,各方众说纷纭,不过几乎都会提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向中国兜售美债。这样的结论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美国想要解除经济危机的必要步骤。

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6月3日暂停美债上限至今,短短一个月内,美债总额就飙升了8510亿美元,来到了32.32万亿美元,这是美国国债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32万亿的档口,比此前的预测甚至提早了9年。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涨。

发行如此多的美债,谁来买?美国比谁都清楚,想要稳住美债盘口,那么就必须要有实力足够强大的国家为此背书,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美债持有国——中国就是美国的最佳选择。

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大量买入美债的先例,耶伦此行来华,必然会想方设法和中国讨论购入美债的话题,谈谈中美合作的悠久历史,以及未来的前景。

不过,如果你以为耶伦的目的仅仅是卖美债,那就想得太简单了。耶伦的胃口远远不止这一点,她也一早就盯上了中国价值2.5万亿美元的海外债权。

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海外借款都给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大量借款呢?

首先,便是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通过美债的无上限增长,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巨大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想要防止被美元收割,就必须加强本币的流通能力,而且对中国而言,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能有助于中国“去风险”,抵御西方国家的制裁。

其次,中国需要转移剩余产能。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已经出现了产能富余,那么,这些多出来的产能,就需要转移到其他国家,其中就包括帮助其他国家修建高铁、桥梁、建设电网等等,但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因此中国就通过借款的方式,先办事,再收钱,这其实也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

其三,中国要保证充足的资源进口。

中国的借款很多都是给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其中又有大部分给了非洲国家,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除了常规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很多都是矿产的开发合作,这是因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工业国,对铁矿石、锂、铜、原油等原材料需求也是最大的,而非洲恰好有很多未经开采和开采率低下的优质矿产,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可以说是优势互补了。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海外债权,一直都是虎视眈眈,一方面,中国通过转移产能、人民币的国际化,带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GDP直追美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合作中获得了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这也让美国心生警惕。

因此,美国对中国围堵战略的一环,就是要切割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因此我们也看到近些年,美国一直在中国海外借款的问题上做文章,称中国的借款是“债务陷阱”,并要求中国接受西方国家提出的债务重组。

恰好就在近些年,全球暴发新冠疫情,导致大量第三世界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美国也以此为理由,要求中国尽快“单方面让利”,直接减免这些国家的债务。

如果中国不同意债务让步,那么,中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肯定就会受到影响。

此前我们也聊到过,非洲的赞比亚就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首个发生债务违约的国家。在2021年年底,赞比亚外债高达17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欠中国的。赞比亚甚至还对中国发出“警告”,称中国如果不让步,会阻碍赞比亚经济复苏。赞比亚的态度转变,也就是从耶伦访问赞比亚后发生的。

今年6月,耶伦还在美国国会上发言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是制衡中国“不可持续贷款”的关键力量。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公开施压中国,称多边债务重组需要中国遵守已确立的规则,而中国却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前任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同样提到,中国作为贫困国家最大的双边债权人,须对同意重组债务的新程序持开放态度。

但是,经过疫情三年,中国的经济同样也急待复苏,而高达2.5万亿的海外借款,稍微变动,都是天文数字。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中国无条件接受西方的债务重组计划,显然是强人所难。

当然,耶伦自身也面临美国国内的压力。拜登政府上任后,也一直在试图减少对于中国进口的依赖,同时在高科技领域、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中国加强限制措施。预估,这些话题也会成为耶伦访华时,中美重点交锋领域。

从这些角度来看,耶伦此行来华,能够达成实质性合作的可能是较低的,中美在经济领域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美国也没有要松动对华限制的迹象。耶伦来华前,中国还一手推出针对美光科技的禁令,另一手推出制造芯片关键原料两款稀有金属的出口禁令。两国看不见的硝烟仍在弥漫。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