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切象》|走进艺术家魏立刚 -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2024-12-25

”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

正值艺术家甲子六十之年,亦是自学生时代离乡四十多年后,魏立刚首次回归故乡——大同举办个人展览,为家乡献上一份艺术厚礼。在2024甲辰年之际,同样生于甲辰龙年的魏立刚重新踏上这片曾经养育他的故土—一次相隔60年之久的溯源与回望。

由此,艺术家与其团队深入调研故乡在地悠久的人文历史、雄强的地理风貌、走访儿时故地、充分结合美术馆建筑结构本身,使之与其艺术作品发生对话,并全新为此次展览定制数件巨幅作品。在恢宏的美术馆主展厅内,观众得以沉浸式地体悟这位故乡走出去的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与其倾心为故乡打造的书象翰墨震撼能量场。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9月14日至10月31日,艺术家魏立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于大同市美术馆的主展厅及2号展厅重磅呈现。近万平米的展厅史诗般地呈现了艺术家从业生涯以来的多个”“——最大面积的单字(42平米)、最大尺幅的魏氏魔块(30平米)、最大规模的火山口行为书写(2500平米)、最大体量的装置、最全面的艺术生涯梳理、最完整的学术架构搭建。此次展览由朱其魏红箫联合策展,从艺术家近万件作品中,精选200余件作品,横跨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生涯,最早可追溯至其5岁时在父亲《美术字新编》内页留下的笔迹。

▲ 大同市美术馆

展览纪录片《象展》的首映记录了整个筹备过程,呈现了从展览构思到落地近半年的心路历程。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表达的实践,更是团队对时间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探讨。纪录片为观众揭示了历时数月筹划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故事,以及艺术家与团队致力于将本地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化视野的心路历程。

故乡·缘起

我的肩膀上扛着三个界桩:

云冈石窟的雄丽、九龙壁的云腾、蒸汽火车的轰鸣。

60岁开启全球巡回展,首站理应回到我的故乡,贡献给平城...

——魏立刚

▲ 大同云岗石窟旧影

▲ 大同九龙壁旧影

▲ 旧时蒸汽机车

魏立刚生于山西大同,中国九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北魏王朝曾在这里建都(公元398年)长达97年之久,命名其为平城。北魏是集多民族文化于大成之丰碑,由于地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并受多种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思想解放的影响,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多元文化融汇交流特色;此外,位于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广袤的黄土地与起伏的山脉丘陵在这里满目皆是——自然的雄丽和多元交融深深地根植在魏立刚血脉基因中。

对于故乡平城,魏立刚是这样回忆的:

大同古称平城,是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小跟着大人常去逛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脑子里总有这样画面浮荡:佛顶上空,石窟露着天光,眼睛半闭的佛,金的阳光洒下来,手掌横托,阳光与尘埃的微粒相互映射着。矿山及卡车的煤尘,飘在文成帝拓跋濬令昙曜于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石窟的罅隙,佛像壁龛沟沟棱棱上面形成黑的影线,沉寂与悲悯一直刻在心中。日后游猎世界归乡时,宏伟的洞窟连廊、石柱、石像、泥塑、浮雕,壁画,气象瑰丽,不由得让我赞叹其举世无伦,比希腊的雕塑、罗马的殿堂更加辉煌,里面儿藏裹着东方雄浑圆融的气脉神邃。“凿石佛像巍峨耸峙苍穹,绘彩飞天瑰丽逶迤天幔”,这是植藏于我心海的圣境。

并且,在这样一个历史古城和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成长的魏立刚表示:

塞外北魏王朝的豪雄苍禀之气、英雄气概,这一DNA的基因奠定,甚至超过日后世界巡游带给你的营养和决择权。我一直坚持,所谓当代性,不是刻意对某个社会问题和事件的抒发宣泄,而是扎到灵魂深处的根脉之地起步,排除干扰及浮躁的诱惑,而坚持了北魏后裔这样一个血脉,将世界各地各氏族之间视觉多样化的语言和手法糅合。回到故乡展览,第一个就是向祖先璀璨之殿致敬汇报,向父老乡亲、族亲汇报被检阅。大同在新时代的复兴重建中恢复了往昔的雄姿厚土,城廓楼台场域已耸立在大地上,其后裔的灵魂之箭,当代之烛照迫切填充回馈给这座历史名城。昭示边塞城镇的后人们,虽然远离中心,但凭据我们伟大的基因加之耕耘远征,也会在世界舞台吹响号角。

▲ 大同郊外老照片

▲ 大同旧时城楼远眺老照片

时间推移至二十世纪,这里优厚的煤炭资源赋予了这座城市浓厚的重工业色彩——重型机车、铁路、钢铁煤矿工厂区、庞大的机械生产设备、滚滚浓烟等随处可见。在这样的地理人文背景下,魏立刚从小的视觉景观就被一切有关于“大”、“雄强”、”重型“等的色彩所充斥着。这片故土最早为他种下了后期欲征服巨幅画面与建立辽阔心气的种子。

▲ 魏立刚祖、父辈一代的旧照

1964甲辰龙年的除夕夜,魏立刚出生在大同口泉镇。因此,他对有关于”龙“的元素都尤为敏感并经常在其作品中出现。父亲魏秉衡是一位善于工匠的铁路干部,经常被委任负责宣传、壁报、汇演等文艺工作,收集的大量关于美术设计与字体的书籍,这些都为魏立刚带去最早的艺术启蒙。他自小喜欢书画,跟在父亲身后画大型壁报,1975年作品就曾发表在报纸上。

▲ 魏立刚周岁留影

▲ 魏立刚5岁在父亲的《美术字新编》手册扉页留下的笔迹

中学时代的魏立刚成绩名列前茅,梦想成为一名数学家,曾给华罗庚寄出信件的他从小对数理与几何有着深厚的情节,为后期创作致力于探究结构本身和抽象逻辑埋下了种子。多才多艺的评价一直伴随了他的成长,在钻研数理的同时,他精巧的手上功夫也表现出极强的天赋,绘制大型壁报、研发机器等也组成了他的学生时代——跨学科背景自此时就已然初见雏形。1981年,魏立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

▲ 魏立刚与姐弟及父母于1981年合影

萌芽·第一阶段

1985至1990初 上承正脉·前卫转型

孤寂暗夜鸟在悲鸣 蜗居中凿筑我那理想的残钟破鼓

遥远的断墙下有一人在为我哭泣 恨不得半小时就来一次革命

把碑帖种到身体里 倚在寂寥的航标灯塔 回望书法史这个魔法口袋

——魏立刚

不同于内陆的人文景观,天津这座沿海城市,自19世纪末,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就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与文人墨客在此旅居。这样一座文人气息底蕴浓厚的城市对于魏立刚来说无疑重新激活了埋在小时候的艺术种子。大三那年,魏立刚出任南开书苑主席,组织策划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并结识天津书法名家李鹤年、王学仲孙伯翔等,由此浸润了古代诗词、真草隶篆等文人修养。王学仲是中国现代书法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对其影响尤深。大学期间完成了中国古文字及金石碑帖的正统训练,以及现代书法新潮的启蒙。

▲ 魏立刚与老师王学仲

▲ 魏立刚与老师孙伯翔

在1985毕业那年,魏立在校园橱窗内举办了人生第一次个展,并从此毅然决然地选择踏上艺术道路——“不幸的数学失去了你,幸运的艺术得到了你,艺术塑造了你,你刷新了艺术”南开室友毕业赠言。大学四年数学专业的训练,逻辑推理与分析归纳思维得到大幅提升,后期创作中的跨理科背景也正式建立。

关于数学和艺术的选择,魏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全球参照系下带给我们全新审视。上帝眷顾着我,使我从一个小时候喜欢画画,少年是一个数学奇才,到了南开攻读数学,获得跨学科锤炼。上帝眷顾你的路径,多方采集,通过研究发现,100余年来,抽象艺术在西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手法。我们今天如果沿着它的逻辑,从具象到松动再到抽象,已无革命新路径。恰好我对书法和汉字有很深的研究积淀,使我认识到这是一个国家使命,是中国人建立自己抽象艺术的最佳路径。我在做现代书法的时候,拓展到后来的书象派,我所开创的是一个伟大追求和抱负。因为汉字是我们这个地域炎黄子孙思维构造的核心浓缩,一个全球横向链条的法门。汉字、象形字通过万物的提取概化,具有一种神性般的视觉建材库,独特异样的审美气韵统领,加上你的国际视野,还有常年刻苦而来的视觉手段,远处光明在召唤你的坦途。传统深厚的、浓郁的土壤规定了我们灵魂的品种,还有地域化表情,全球化又要求你的味道必须笼罩整个人类。

▲ 魏立刚1985年首次个展自撰前言,已彰显他对艺术追求的决心

▲ 魏立刚与数专班同学在其展览橱窗前

1985年毕业后,魏立刚分配至太原师范学校任教,开始深入地钻研明代书家一代传奇傅山的书法。在校任教期间,研习书画的同时,与艺术界同行广泛交流并积极策划多个活动。在1980年代后期,由传统书法转型成为现代书法新潮的开拓性人物,并于1990年代初完成了书法篆刻的现代性的前卫转型,受到书法金石界的瞩目。

▲ 魏立刚与山西省书协副主席朱焰、妻子郭幽兰在“魏立刚书法绘画篆刻巡回展”开幕式上

▲ 魏立刚自制的展览邀请函

▲ 画家冯长江和书法家田树苌到访师范住所

▲ 人生首个画册《魏立刚书法篆刻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魏立刚首部个人纪录片《溪庵 汾河宠你》首映式

▲ 反复在空白处临摹傅山书法,山西电视台报道报道魏立刚专题影像资料

▲ 魏立刚,《拓印A》,墨、丙烯,宣纸,90x97cm,1990

▲ 魏立刚,《渡舟》,墨、丙烯,宣纸,1990

中西实践·第二阶段

1995至2005 字画一体·魏氏魔块

潜入圆明园村落 视觉沼泽里的炉火灼烧

北魏王朝后裔的剑 剑指魏氏符号帝国的罗盘

抛掉一切屏障藩篱 无它

——魏立刚

1995年初,魏立去职北漂,入驻圆明园,弄潮前卫。京城的最初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掀起一轮全新探索的黄金时期。魏立刚越出了书法系统,转向与绘画性的图像对话,即由书法到书写的现代性,吸收现代艺术的一切视觉形式。他创造了一种“魏氏魔块”的风格,在一个方块的结构框架中作绘画性的书写实验。“魏氏魔块”的实验性在1980年代末由篆刻酝酿雏形,将方块结构看作一种汉字方块字的广义的象征结构。这一意义上,魏立刚的书法实验的重心在于一种书与象的关系,即从字象到书象,跨越书法作为文字的符号书写,将书法的符号书写扩展为更为普世主义的万象主义,即“书一切象”。这一时期的以“魔块”为结构的“象”的实验,越出了传统的以自然之象的联想框架,进入一个全领域的象的现代性经验,包括工业化的结构以及现代主义的几何结构,并打破了书法和绘画的边界,使字画一体化。这一探索被看作对传统书法和绘画定义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魏立刚还尝试了各种抽象主义的绘画实验。

▲ 魏立刚在圆明园

▲ 旅澳艺术家张大我探访圆明园村屋

▲ 魏立刚圆明园时期创作,《巴黎信函》,墨、丙烯、信封,11x24cm,1996

▲ 魏立刚圆明园时期创作,《敦煌裂帛》,墨、丙烯、信封,20x12cm,1995

▲ 魏立刚搬至北京酒仙桥住所1996

▲ 魏立刚与濮列平在酒仙桥开设中国首家现代书法画廊颂风轩,清华大学王乃壮老师到访

▲ 魏立刚作品《藤萝》参展伦敦大英博物馆“惊人之笔,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展“并被收藏,2002

▲ 魏立刚,《灯芯与巢》,墨,丙烯,鞋油、缝布,1995

全球征程·第三阶段

2006至2015 铁犁翻壤·笔势成象

亚欧美博物田野考察 诸地文明魂灵摄取

东西物料晋人大铁锅煮之炖之

“万物主义”口号任务 诞生实施

——魏立刚

2005年,魏立刚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大奖后,赴美考察,正式开启了全球艺术旅居创作。在这段期间,魏立越出了“魔块”阶段,转向毛笔笔线的现代性实验,这是一个更广义的以毛笔的书写和抽象主义为中心的线条现代性的实验,以传统的金石碑学的骨力和气魂为内质,同时将书法史传统的“意在笔先”和线条书写临场的心性机制扩展至以笔触的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书象”,包括几何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抽象形式的多点实验。这一时期的书写实验,将书法传统的“意在笔先”的下笔之前的意念联想,赋以一切现代内涵的情景。不仅在于传统书法的每一笔下笔前的对自然意象的意念联想以及气势的酝酿,魏立刚将传统的笔先之意扩展为以一切意念为意,他的这一时期作品常以世界各国的人文、景地、政治、历史事件作为意念前导,将传统的笔先之意扩展为全球化意识。在下笔之后的笔势实验上,魏立刚在这一时期将正统的书法训练的功力扩展为一种抽象主义的笔触探索,将笔触作为一种书写自身的书象,打通了中国的书写传统与现代抽象主义的边界。

▲ 魏立刚与ACC主席劳尔夫、副主席萨拉于纽约讲座后合影

▲ 魏立刚在美国抽象大师布莱斯·马登(1938-2023)画室,探讨东方线条,汉诗字句,进行三小时长谈并录制影像,2005

▲ 魏立刚与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美术馆长廊的展览旗帜下讨论个展方案

▲ 魏立刚,《蓝潭》,纸板墨、丙烯和刀刻,54.8 × 39.2 cm,2004

▲ 魏立刚,《埃及罐子》,墨、丙烯、宣纸,70 × 140 cm,2007

▲ 魏立刚,《魏州万生园 B》,墨、丙烯、宣紙,97 × 181.5cm,2016

书一切象·第四阶段

2016至今 万象归笔·书一切象

余生四大作业

a东方抽象之塔全马力砌垒而成

b中国现代书法深厚 广域 彪异格局之建立

c中国传统书法当代高山耸立 直接明朝之骥尾

d中国写意画之品韵格式刷新

灵赋 素养 身手 魔法 导致并期待人类史绘画工种的转型与历史性新打法

——魏立刚

在经历了从“魔块”线的抽象主义两个阶段的实验,魏立刚开始进入书写现代性的从字象书象的本体论集大成。2015年之后,他回归到了书写的结构本身与视觉本体,即从“字象”“书象”。“书象”可以看作前两个阶段的合成,通过书一切象以一切结构为结构、以一切意念笔意的“万物主义”,将中国书法传统的汉字书写,看作两个形式本体论,即作为字体结构的图形之象,以及作为笔线的笔势之象,两者在书写的现代主义之下,魏立刚突破了书法传统的“字象”,走向一种“书象”的现代性。这一书象创作的空间多维、块面折叠、拓扑离散性与量子化,亦得益于魏立刚南开时期的数理逻辑训练。书法作为中国文人艺术的美学核心,从字象到书象的现代性突破,魏立刚实际上亦完成了传统美学的“意象”的现代性。

▲ 魏立刚,《金墨大草-檀香炉,幽涧舫,烟霞村》,墨、丙烯、宣纸,180 × 96 cm × 2,2018

▲ 魏立刚,《林塘藏雨鲛鱼戏,麦陇连云白蝶飞》,墨、丙烯、宣纸,250 × 125 cm,2021

▲ 魏立刚,《魏氏魔块-岸集》,墨、丙烯、宣纸,113×97 cm,2023

▲ 魏立刚,《山壑树涧》,墨、丙烯、宣纸,180 × 96 cm,2023

▲ 魏立刚,《虎啸鲛鸣》,陶瓷,60 × 25 × 25 cm,2023

▲ 魏立刚,《洞庭春色赋》,墨、丙烯、宣纸,250 × 500 cm,2024

▲ 魏立刚,《中山松醪赋》,墨、丙烯、宣纸,250 × 625 cm,2024

展览筹备·在地

书一切象】展览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哲学概念:对时空、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度探讨——贯穿于展览的每个细节,探讨了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奥义。展览缘起不仅关乎于艺术本身,更深深植根于艺术家魏立刚的个人经历、创作哲思和文化使命。这一展览是对个体艺术征程的回望、对故乡情怀的回应、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以及对人类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深层探索。从展览筹备伊始,策展团队便着眼于将这一哲学思想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体验。从概念的提出到具体实施,团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精心规划,每一件展品的呈现都与主题呼应。在展览筹备阶段,艺术家与策展人在工作室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对话,探讨如何通过多媒介、装置和互动性作品,将“书一切象”这一抽象理念具象化。

▲ 策展人朱其与魏立刚在工作室对谈

基于此,艺术家与其团队重返其儿时故地,相隔数十年之久,魏立刚再次踏足,如时空折叠一般,过去记忆与如今现实二者在老地方相遇。

艺术家重回儿时故地,昔日热闹非凡的口泉街已破败。

▲ 东风剧场

儿时常光顾的东风剧场如今已被荒弃成废墟。

▲ 原口泉镇政府

▲ 口泉站调度场

在过去几十年数次返乡程中,标有“大同火山群”的公路牌总会掠过魏立刚的视野,曾多次向往在火山群中做行为书写的他,最终在数十人团队的协助下,在2024甲辰龙年的回顾展之际得以实现。这是艺术家迄今为止做过得最大型的地景装置(2500㎡),也为家乡的自然地质风貌带去首次震撼人心的人文景观。

▲ 《黑山阵图》大地书写,2500m 平方米;时间公元2024年8月28日15时15分;地点:黑山Black Mountain;北纬39°47,东经113°02;39° 47' N latitude and 113° 02' E longitude;海拔约1,583 meters

《黑山阵图》,故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语言对话交织,作品以凹陷的死火山山口为地景,在总面积为50×50米的透明塑料布上手绘出巨大的圆形图案。“”作为宇宙与生命秩序的象征,与火山群这一地质奇观形成鲜明对比,更探讨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感知与诠释。同时,也呼应着圆形的火山口的地貌特征,以一种动态而平衡的形式感受自然大地的力量与时间的轨迹。

《黑山阵图》创作完成后便静置在群星与月影夜幕下的黑山之上,作品与天地自然有机相融,凝聚了时间的痕迹。随着太阳初升的露水神奇地将黑色白色的涂料化开,画面从最初单一的圆形成一片汹涌的墨之海。随后,团队将其从山口运下,经过几天铺开晾晒后,拉进展厅形成大厅装置,整个过程宛若“唐卡晒佛”一般具有时间性与神性。

此外,面对如此庞大,最高点挑高近30米,面积近万平米的展厅,团队不停地斟酌最佳的展陈方案,在满足符合场地条件的前提下,最终打磨出兼具视觉强场域的方案。

▲ 第一版展陈规划效果图

▲ 现场作业·最终舍弃的金字塔装置

展览策展人按照时序分了四个阶段,第一段大学时期南开的习作;第二段太原~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实验性作品;第三段较为成熟期系列;第四段回到具象非具象,所有融在一起的系列。多重实验还有大的一个抱负是朝万法,朝心法万物而去,匹配这样一个抱负的全面开花的创作、展示、陈列。

▲ 作品进场

展览开幕·现场

2024年9月14日,展览在大同市美术馆的主展厅及2号展厅重磅呈现,为大同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盛世,开幕式由此次展览的总策划魏红箫主持,现场汇聚了数百位来自政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嘉宾。出席此次开幕的领导和嘉宾包括大同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王明厚、大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雁侠、艺术家魏立刚、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主任殷雪、大同市文联书记樊菁、大同市文联主席段军山、策展人,批评家、大同市第二发电厂董事长兼书记左银华、展览统筹陈大同等来自文联美协、各艺术机构和企业的代表。

▲ 展览开幕现场,主展厅内展示巨幅装置,此为艺术家在大同火山群(中国境内著名第四纪火山群)黑山火山口创作的2500平米的巨型大地行为作品,周边由老树干通体围绕,如龙眼,如波浪大海。

▲ 展览开幕现场,图片致谢大同日报社

▲ 艺术家导览

▲ 题为“魏立刚:从字象到书象的革命性突破”的学术研讨会在美术馆报告厅举行

▲ 展览联合策展人朱其为观众带来其研究学术报告。他详细阐述了东方水墨题材的衍变与发展,也指出了魏立刚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国书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 展览主展厅如户外广场般静立,作品与恢弘的美术馆主展厅建筑发生对话,能量场得以呈现。

▲ 由16件纸上摩崖系列作品组成的装置,如重型机车从主展厅呼啸而过。

▲ 展览现场

不同于主展厅广阔明亮大开大合,2号展厅特别做暗场处理,设计蜿蜒迂回的动线如博物馆气质,共分为四大章节研究艺术家不同时期阶段风格与当下社会背景互文交织。

▲ 展览现场

▲ 年表墙首次完整展示了艺术家多个珍贵老照片、其重要的年份及阶段经历。

▲ 展览特别梳理制作了艺术家最完整的年表墙,令观众更深入走进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这位大同走出去的艺术家,图片致谢大同日报社。

▲ 右起大同市美术馆馆长高射、艺术家魏立刚、大同市委书记张强、大同市文旅局局长安玉坤、展览总策划及联合策展人魏红箫

晋剧·实验短片

魏立刚作为书象派的创始人,一直关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在他心中,故乡大同不仅是成长的土地,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展期内,艺术家与团队联合大同晋剧院60余位演职人员,结合展陈,精心策划了一场实验跨界活动,将晋剧的程式美学与现代装置艺术、实验音乐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视听体验。跨越时间空间叙事,古今交织,将“书一切象”这一概念推向高潮。

▲ 实验短片《囤》海报

▲ 展厅的圆形火山装置作品变身为实验舞台,突破传统叙事

通过作品中汉字艺术晋剧元素的结合,他将地方独特性文化赋予国际化的视觉表达,使故乡的声音与意象跨越地域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文化对话中,其从山西的人文地理艺术中汲取灵感,用水墨与汉字重新构建这种“书写性的象征”,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朱其评价魏立刚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主要在于两点:

首先、真正完成了书法的现代性。虽然日本早于中国尝试书法的现代主义,但日本书法的传统根基不扎实,且语言形态上偏于西方的抽象艺术。魏立刚是1980年代现代书法中传统的金石碑学功力非常扎实的,这就使得他的现代书法具有传统的气格,又不完全是西方的抽象形式,而是一种传统内质的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个突破在20世纪现代书法中仅数人而已,实际上是完成了从书法到书写的现代转型。

其次,在1980年代完成书法现代性之后,魏立刚在1990年代又进一步探索一种中国式的绘画现代性。绝大部分中国现代绘画,无论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或抽象表现主义,都在图像上过于西方化。魏立刚在1980年代由书法到书写的现代主义之后,1990年代在此基础恶,进一步由书写的现代主义转向创造性的“书象”,这不仅基于中国的文字和书法传统,而且基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这是一种真正与西方艺术现代性对话之后,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图像语言。这一创造基于传统但从语言、美学以及内心经验都真正具有一种模式蜕变。

某种意义上,魏立刚打通了中国文人艺术传统与现代性,创造了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该有的语言风格。这是过去一百年几代人未能真正做到的。

影片中并置混剪了冰川纪元、地球战争未来AI科技等主题,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未来的深度关注。他通过艺术的象征语言,邀请观众思考科技进步与人类情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艺术家对人类文明共同命运的关注。他试图通过艺术传达生物共存的呐喊:作品中关于自然与生命的主题呼吁人类重新思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描绘万物结构的,体现生命的静谧与顽强,艺术家传达了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存未来的期望;触及人类历史中的冲突与和解等。

在展期的最后一天,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艺术展——《书一切象》,迎来了它的闭幕盛典。闭幕式以《》实验短片及展览纪录片《象展》的首映拉开帷幕,通过现代视觉叙事手法与观众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对话。

▲ 闭幕活动现场

▲ 锦缎海报旗帜留念

在放映前,艺术家向观众分享了短片背后的灵感来源。他谈到,这部短片将冰川纪元的静谧、生物共存、战争残酷以及未来科技的希望融为一体,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展望。短片与晋剧院演员以展览大厅艺术装置为视觉背景,以汉字艺术为媒介,融合晋剧、实验音乐等文化元素打造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艺术表演。用国际化的当代视觉艺术语言赋能非遗晋剧

观影后,大同市文化与旅游局党组书记牛志刚分享表达了观后感,他对魏立刚用艺术回馈家乡表示感谢,并对这一形式创新表示高度认可。其在观影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当代语言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所激发的震撼与共鸣

▲ 大同市文化与旅游局党组书记牛志刚书记讲话

展览不仅是对本地文化的溯源,更是一场探寻精神之旅,其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视觉的震撼,也带来了关于万物、自然、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在美术馆这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象征性建筑中,观众也见证了魏立刚以他的艺术作品,将故乡的情怀与人类的未来、宇宙的奥秘紧密连接。其激发我们对于自然、历史和未来的思索;艺术与文化如何跨越时空,触及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共鸣。 总策划魏红箫代表工作室再次向所有参与此次项目的团队成员、合作单位和支持者们表示由衷感谢。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辛勤付出,这场横跨文化与时空的艺术展才得以圆满落成。她表示:

"感谢大家在这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中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启发,继续前行,去探索生活中的每一个象、每一片心境。愿艺术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桥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与各位在新的艺术旅程中再会!"

▲ (部分)项目人员合影留念

主办: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承办: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国际书象学社

协办:大同市美术馆、大同市美术家协会、W. L. G. STUDIO、艺术大同

总策划:魏红箫

策展:朱其、魏红箫

统筹:陈大同

摄影:杨帆、杨乐、吴杰、老暗火黑亮、李敬宝、柴润、王贵宝、张宁、刁可

场务:燕美 刘政 武鹏 杨涛 魏莺檀 魏立强 武超 唐伟 嘉伟

法务:魏绿磬

特别致谢:张强市长、王明厚部长、李雁侠副部长、文旅局牛志刚书记、安玉坤局长、大同文联樊菁书记、段军山主席、高射馆长、孙岚岚院长、大同市晋剧院的所有演员与戏班、大同市美术馆的所有团队成员、高一、何航飞、成翼、李立芬、张瑞峰、涂芷萱、黄真巧

特别鸣谢:大同市晋剧院、艺术大同、美与酒店、东旺角图文中心、王氏画框、北京博艺通汇视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艺术家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郑凤姣 责编/dbk)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