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礁”潜水:故事不断的顶流明星“绥阳”军舰

燃烧的岛群
2022-07-09

本次来为大家介绍位于台湾省的军舰礁,也是我们介绍的第一艘由正规军舰改造的渔礁——原台湾省飞弹驱逐舰“绥阳”。这艘“绥阳”舰曾经是台军最先进的主战军舰之一,也一度是电影媒体明星们的宠儿,但是最后却因为一次严重的事故而结束了一个时代。

沉船概况:

名称:“绥阳”军舰

型号:“基灵”级驱逐舰(Gearing Class,1946-78),“阳字号”飞弹驱逐舰(1978-2000)

标准排水量:2616吨

原长 / 宽:119米 / 13米

沉船深度:30-42米

提起台湾的“阳字号”军舰,大家恐怕都不陌生。从二战结束起,“国军”的主力驱逐舰都使用带有“阳”字的中国地名来命名,因此也就被统称为“阳字号”。虽然听想来像是同一级别的军舰,但是这一群体内其实包括的内容差异很大,从早期日本战后赔偿的“阳炎”级,一直到后来从美国购买的“桑拿”级(Sumner Class)、“基灵”级均在其中。

↑ “阳字号”中的开山鼻祖“丹阳”号(原“雪风”)

作为一艘1978年才从美国购得的驱逐舰,“绥阳”号已经错过了台海剑拔弩张的时代,按理说本应该平平无奇无人关注,但是这艘老舰偏偏不甘寂寞,似乎很有兴趣引起公众的关注。我们就来从头看一看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吧。

“绥阳”舰原名“罗纳德·梅森”号(USS Leonard F. Mason,DD-852),她是一艘美军“基灵”级驱逐舰。由于上一代“桑娜”级驱逐舰在“弗莱彻”级(Fletcher Class)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装备,因此导致舰体拥挤、续航能力下降,所以新的“基灵”级其实就是“桑娜”级扩大了舰体之后的产物。美军原本计划下单建造高达158艘“基灵”级驱逐舰,但是由于该舰建造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因此到战争结束时还没有开工的订单都被大幅削减,最终总共建成了98艘。

↑ 刚刚下水不久的“梅森”号

我们的主角“梅森”号在日本投降的9天前开始建造,因此幸运的躲过了订单被砍掉的命运。她于1946年愚人节当天在伯利恒造船公司的“霍河”船厂(Fore River Shipyard,Bethlehem Shipbuilding)建成,名字来源于关岛战役的美军英雄、被追授国会荣誉勋章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罗纳德·梅森。在军舰下水时,梅森的母亲希拉里·梅森女士(Mrs. Hillary Mason)受邀在舰艏打碎了香槟。

“梅森”号在1946年6月正式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并在第二年加入太平洋地区的第32驱逐舰支队(DesDiv 32)。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该舰在1951年5月被编入第85特遣编队(TF-85)对元山一带的桥梁和隧道进行了轮番炮击,犯下累累罪行。期间她在元山一带停靠时,还曾经发生过朝鲜人民军士兵试图攀爬锚链登舰的事件。最后该舰于7月撤离了朝鲜水域,返回美国本土大修。

↑ 在朝鲜西北海岸出没的“梅森”号

此后“梅森”号在1952年2月和1953年5月又在朝鲜东海岸执行了两次巡航。期间还曾被编入70.1任务编队(TG-70.1),保护战列舰“新泽西”号(USS New Jersey,BB-62)在黄海海域和朝鲜东海岸进行炮击。1953年底朝鲜战争结束,“梅森”号也返回本土。但是此后她还时不时的被轮替到西太平洋“展示肌肉”,包括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加入第11特混编队(TF-11),与舰队航母一起在远东巡航来“稳定地区局势”。

1964年“梅森”返回波士顿参与了“舰队复原及现代化-1”改装计划(FRAM I)。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改,军舰的引擎和武装都被替换、上层建筑也几乎被完全重建。舰上的3座双联舰炮仅保留了最前方的一座,原本的鱼雷和高炮也都被替换或拆除,取而代之的是MIM-72“小槲树”防空导弹(Chaparral)、RUR-5“阿斯洛克”反潜导弹(ASROC)的发射器和全新设计的Mk.32型12.5英寸鱼雷管。改造之后的军舰还获得了直升机平台、全新的雷达及声呐等现代化装备。

↑ 经过大改的“梅森”外观风格已经与战后建造的军舰无异

经过改造之后“梅森”又回到第七舰队在西太平洋执行了一系列任务,包括在越南海岸进行炮火支援、在台湾海峡显示存在,以及参与回收“双子座-8”返回舱(Gemini-8)的任务。在“双子座”任务中该舰曾经最先找到并打捞了意外落入冲绳东部海域的返回舱,成功将它和两名航天员送到了冲绳。

↑ “梅森”号正在将返回舱打捞出水 来源:s66-18613, National Museum of US Navy

“梅森”号在美军中最后的10个年头都是与越南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时尽管她的母港在横须贺和本土的长滩(Long Beach, CA)之间更换,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多次远赴越南参战。“梅森”号最惊险的一次经历发生在1972年12月,当时正在越南执行“后卫II”任务(Operation Linebacker II)炮击越南海岸的“梅森”号,突然遭到了岸上火炮的还击,一枚炮弹落在了她舰艉右舷主舵附近,并导致舰上着火。结果火焰点燃了舰艉的箔条干扰弹发射器,发射器内用于反射雷达波的箔燃烧后流淌进海里,在雷达屏幕上留下了一条极为明亮的航迹。于是在她提心吊胆的返航之旅中,舰体上一直都伴随着被陆军榴弹炮弹片不断击中的声音……

1973年2月至3月,她加入了第78特混编队(TF-78)执行美军在越南的“扫尾行动”(Operation End Sweep)。期间“梅森”号还有幸成为了越南战争中最后一艘停靠越南岘港基地的美国军舰。在越南战事落下了帷幕之后,“梅森”号也终于在3年之后,也就是1976年11月2日被从海军舰艇注册表上删除,正式结束了她的美国海军服役生涯。

↑ 1973年3月,终于离开了越南的“梅森”驶入了日本佐世保的干船坞

从6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一方面美军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大批军舰面临集中退役,急需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政治变幻,台湾担心未来可能无法再继续获得美国的武器援助。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由台湾出钱收购了一大批美军退役的二战舰只,其中在“阳”字号驱逐舰的范围内就包括了“弗莱彻”级4艘、“桑拿”级8艘和“基灵”级14艘,此外还有3艘老旧的“桑拿”级驱逐舰被台军买回来当作备件使用,以及1艘“基灵”级回台途中因为触礁报废。这么多驱逐舰的入役,导致台湾省“海军”剧烈膨胀,也就是其所谓的“黄金年代”。

“梅森”号因为退役较晚,美台已经断交,因此没能赶上军售的巅峰,但是依然被台湾当作废品购回,准备拆解后作为其它“阳字号”驱逐舰的配件。然而当军舰到达台湾之后,台军发现该舰不但保养的比之前从美国军购的驱逐舰还好,而且因为是刚刚退役的美军自用舰,反而安装有不少之前的“阳字号”所没有的设备。于是台军干脆决定将其留用,在1978年5月由台湾“海军副总司令”李北洲中将主持成军,命名为“绥阳”军舰,舷号DDG-926。

↑ 进入台湾海军之后的飞弹驱逐舰“绥阳”

“绥阳”舰在台军中服役之时,虽然台湾“海军”的实力空前膨胀,但是在美台断交的大背景下也不再有主动出击的动力,主要都是承担着海峡巡侦、离岛运补、护渔及演习等任务,并没有真的战事发生。但是作为众多“阳字号”驱逐舰中最先进的之一,“绥阳”舰这张台湾海军的名片一直不缺出名的机会——她不但多次被选中执行“出访邦交国”的“敦睦行动”,而且还常有摄制组主动找上门来。

就在“绥阳”舰刚刚进入台军不到两年,台湾省军方资助的形象大片《中国女兵》就在这条军舰上取了景,林青霞、归亚蕾、应采灵、夏玲玲等等一众台湾明星都在舰上参加了拍摄。电影中借助这些登舰的女兵的视角,全力展示了“绥阳”舰上设备的“先进战力”。就在这部台湾大片刚刚拍摄完成,当时红得发紫的大明星邓丽君又来到“绥阳”舰上劳军和录制节目。随着邓丽君深入舰内各个舱室嘘寒问暖,又在甲板上与水兵一起载歌载舞,“绥阳”舰的形象也随着摄像机传向四方。

↑ 在“绥阳”舰上拍摄了部分镜头的电影《中国女兵》

↑ 邓丽君进入“绥阳”舰舱内慰问

也许是名气实在太大,“绥阳”舰在之后的军舰延寿升级计划“复阳”和“武进I”中都得到了最优先照顾。本来这条军舰加入台军没有多久,却比一众老舰还要优先获得延寿升级,实在是慕煞旁人。“复阳”计划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台湾没有改造军舰的经验,因此只好简单的更换年久腐蚀的船板,以求让军舰能够再多服役几年;而之后进行的“武进I”则是一次武器和系统的升级,它由台湾“中山科学院”与美国“汉纬”公司(Honey Well)联合提供,主要包括增加H-930战斗系统、“雄风一型”反舰导弹和“小槲树”防空导弹、76毫米快炮等等。不过由于“绥阳”本来在美军中就拥有较为先进的装备,因此改动较其他“阳字号”军舰更少,布置的方式也不相同。

↑ “武进I”改装期间正在更换主桅杆的“绥阳”舰

然而,虽然船板和武器系统可以更新,但是“绥阳”却一直沿用了她最初那几颗古老的心脏——旧式的B&W两鼓斜D型锅炉。由于老式锅炉无法控制蒸汽的过热度,管线又分外复杂,以至于在不同的军舰上曾经多次发生锅炉过热、高压蒸汽溢出或爆炸事故。而这些事故中最严重的一次,就发生在我们的明星“绥阳”号身上。

在1998年8月3日,“绥阳”舰随左营“124舰队”所辖“凤阳”、“南阳”号驱逐舰以及“成功”号护卫舰、“武夷”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在左营外海训练。“绥阳”舰在靠近“武夷”舰进行燃油补给演练时,她的后锅炉舱内的士兵正在因为压力异常下降而试图更换4号锅炉的喷油器。结果水兵们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喷涌而出的燃油被炉膛内的高温引燃,在锅炉舱引发了大火。剧烈燃烧的火焰很快耗尽了锅炉舱的氧气,令舱内12名水兵窒息,最终造成7死5伤的台湾海军历史上最严重的训练伤亡事故。“绥阳”舰事后也只能被拖回左营。

↑ 正在报道“绥阳” 事故的新闻画面

虽然“海军”方面迅速完成了事故善后,但是相关的影响却久久无法平息。“海军”在最初的认定中曾认为涉事水兵惊慌失措以致操作失误,没有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关闭位于甲板上的应急燃油阀,导致燃油持续进入燃烧的锅炉舱,致使事故恶化。不过在事故之后第二年由台湾“监察院”提出的报告中,却称调查发现“绥阳”舰的应急燃油阀其实早已经锈蚀无法使用,事故前虽然多次例行检查维护却都没有被发现。

比起应急燃油阀锈死更严重的是,人们还发现事故发生时虽然在进行技术性很强的操作,但是军舰后锅炉舱内却只有一名下士带领10名刚刚上舰两个月的二等水兵,没有一个军官或资深的士官在场,以至于舆论发出了“长官不怕死,因为死的不是长官”的感叹。其实这个现象在当时的“海军”中并不少见,由于“国军”很难留住技术人才,导致所有单位的技术军官和士官都严重缺编,很多关键技术岗位只能依靠速成培训的水兵应付,因此增加了事故隐患。在事发的“绥阳”舰上,本来编制的31名技术士官,实际只有17人到位,剩余的岗位都是由新兵速成充任的。

↑ 事故发生后,记者在同型军舰上拍摄的燃油阀

尽管“监察院”对包括时任舰长和轮机长在内的军官提出了弹劾,不过严重的舆论影响使得已经老旧的“阳字号”驱逐舰们从此成为了“海军”眼中的定时炸弹,没人能够保证她们之后不会再发生事故,因此只好尽快将她们报废除役。在这其中,肇事的“绥阳”舰虽然此前也曾经出过风头,但是显然在“海军”中不再有容身之地。

就这样“绥阳”舰在锅炉事故发生的两年后被匆匆除役,拖进了“海军坟场”存放。到了2003年又干脆将其转交给“渔业署”,用于沉入海底制造人造渔礁。她在迅速进行了无害化处置之后,在同年4月就被拖到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绿岛沉海,成为了一座军舰礁。根据“渔业署”的规划,“绥阳”应该会给当地带来大约1000万以上的渔获收益,还能作为旅游景点促进观光、潜水活动。

↑ 正在爆破沉海的“绥阳”

然而,即使是沉海也没能阻挡“绥阳”在媒体上继续出镜。2007年有潜水员发现这条军舰礁在水下已经破碎解体,而且她的残片在水流的推动下在海底移动,反而严重破坏了旁边的天然珊瑚群。这一新闻经过媒体关注,导致原本合作愉快的台湾“海军”和“渔业署”进入了互推模式:“海军”声称只负责捐献军舰和拆除武器,并不负责后续的选址规划;“渔业署”则回应称“绥阳”舰被除役之后曾经有业者随意割取钢材,甚至有的地方都露出了龙骨,所以才会意外的在水下迅速解体。

显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追寻谁是谁非了,但是现在访问绿岛的游客,如果幸运的话倒是可以下水探索一下位于42米深度的“绥阳”舰——或者说是留存下来的“绥阳”舰残骸。“绥阳”军舰礁位于绿岛西北柴口浮潜区北方的急流区。沉船目前位于沙、礁混合的海床上,距离大片天然珊瑚礁约200米。这处海域能见度高达30米以上,且经常有顺急流而来的大型鱼类驻足。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里洋流太急,所以只有人品较好的潜水员,赶上刮南风且水面还相对平稳的时候才能访问。

↑ “绥阳”在水下的大致状态示意图

目前的“绥阳”号舰体已经断为5段,且位于30米深度的主甲板以上的建筑已经所剩不多。沉船最前方大约10余米长的一段舰艏几乎完全翻转平躺在左舷侧的海底,一只锚链依然落在海床上;而紧随其后的一大段包括舰桥的主舰体则向左舷侧倾斜,且大部分上层建筑已经断裂脱落,掉落在沙质海床上。

↑ 向左侧倾斜的舰体

舰体中部大致位于两座烟囱之间的一段已经严重垮塌,除了两侧明显倾斜的侧舷板之外,包括原本的烟囱在内的很多残骸都已经严重破损并部分埋入了沙质海底;在这一段舰体之后又是一段大约十余米长的更为严重的垮塌区域。在这一段的许多金属残骸都已经难以辨认,只有一些管状的残骸看起来似乎是来自于原来的引擎动力系统。

↑ 中部残留的管状残骸

在最后边是一长段相当完整的舰艉,这一段稳稳的端坐在海床上,甲板和侧舷看起来都没有变形或者倾斜,除了在甲板和船舷上留有一些切割后的方形孔洞之外保存的基本不错。由于这里是整个军舰礁最能看出原本模样的区域,因此也经常吸引潜水员们在此留影。

↑ 完整的舰艉

↑ 近看舰艉部分

许多潜水员甚至是自由潜水员都很喜欢在“绥阳”的舰艉部份尝试内部穿越。潜水员在这里不但能够明显看出原本的结构,而且穿过切割过的方形孔洞还可以很容易的潜入下边几层甲板。虽然舰体内的舱室都已经被基本清空了,但是这也给潜水员穿梭其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 “绥阳”内部的鱼类

尽管“绥阳”军舰礁附近常有随洋流而来的鱼群,但是舰体表面却一直并没有太多珊瑚生长,仅有一些藤壶、海绵等生物附着。因为没有形成固定的海洋生态环境,因此这处渔礁直到今天都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渔业署”当初的选址确实有问题,此处并不适合珊瑚礁的繁育和形成,不能发挥人造渔礁应有的保育效果。

↑ “绥阳” 军舰礁解体后的船板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