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一门舰炮火力顶陆军一个炮兵连,为啥不把舰炮给陆军使用?
从风帆战舰时期起,射程远、威力大的舰炮就作为主要武器登上了海战历史舞台。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舰炮从前装炮大踏步迈入了后装时代。这样一来,舰炮的装填、退壳都可以在舱内进行,而炮管可以固定在舷外;舰炮的装填用时下降,也为整装炮弹应用在舰炮上打下了基础。
铁甲舰诞生之后,舰炮又迈入了一个新时期。军舰的满载排水量逐步上涨,结构强度提升,为安装威力更大的舰炮打下了基础。而为了应对海战中可能出现的重甲军舰,舰炮的威力也必须强化——在当时提升炮弹威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修改炮弹的外形,使之更倾向于穿甲;二是扩大炮管的口径,以此可以发射更重的炮弹。
大舰巨炮的尾声:衣阿华级战列舰
「大舰巨炮」也就被当成评价海军军舰强大与否的观点。当然,大舰巨炮时代在二战中落幕,取而代之的是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然而,舰炮仍然得到了保留,但不再作为军舰的主要交战武器。口径达到203mm以上的舰炮均被射程更远的反舰导弹取缔,中小口径舰炮得以保留至今。
炮管可水冷,反导防空反舰全能
▼
如今在国际军事上最为火热的舰炮,当属76mm舰炮。意大利的奥托-76型舰炮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中、俄紧跟其后也掌握了76mm舰炮的技术;其次,便是127mm舰炮、130mm舰炮。
前者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韩日等国使用,后者则是中、俄的主力口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化学能舰炮极有可能被这三个口径「一统江湖」,而一些不上不下的口径将会被取缔:如法制100mm舰炮,该炮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为我国海军多款护卫舰使用。
开炮中的奥托-76舰炮
以奥托-76型舰炮为例,该炮早在1969年就已经定型生产,射速高达120发/分,这相当于二战时期广为英美海军使用的40mm博福斯高炮。这是令人望尘莫及的速度,也是赋予了它「全能」的基础:奥托-76型舰炮被誉为「舰炮界的AK-47」,上可防空、下可反舰。
奥托-76型舰炮能有如此高射速的原因,是其冷却设备。冷却设备可以对最容易发热的炮尾药室、液压系统和炮管进行冷却,且普遍采用了水冷的手段。冷却液可以迅速地带走舰炮各系统散发出的热量,从而确保舰炮在高射速状态下保持适当的温度。
如今,液冷变成了各国海军舰炮常用的冷却手段。即便是大口径舰炮也不例外:如俄罗斯的AK-130 130mm舰炮。AK-130采用了双管设计,射速也达到了70发/分。得益于自动装弹机和冷却设备的「加成」,AK-130舰炮甚至可以连续发射数分钟直至待发弹药架上空空如也!
AK-130舰炮和人体对比
陆军炮兵营:射速低得可怜
▼
陆军的炮兵连就很无奈了。以我军的59-1式130mm加农炮为例,它既无冷却设备,也无自动装弹机。虽然发射的同为整装炮弹,但炮弹的装填会受装填手的装填技术、体能和其它装填手组装炮弹的速度等一系列因素约束。
尽管在书面资料上显示其射速达到了8发,且一个炮兵连下辖的3个炮兵排各有3门火炮,总体来说一分钟可以向目标投射约72发炮弹,但这只是爆发射速的理论计算!
59-1加农炮群开火
什么是理论?最完美的就是理论。就以59-1式130mm加农炮为例,该炮的炮弹需要分成药筒、发射药、引信、弹丸至少四部分储存。在操炮射击时,炮弹需要炮班的几位装填手通力协作组装再装填。若是在一个弹药充足且码放合理的训练场上,装填手技术娴熟、体能充足,理论中一个连9门火炮72发/分的射速可以实现,但在战场上就不一定能保证了。
59-1加农炮装填中
在衡量一款火炮的射速时,有一个重要的名词:持续射速。舰炮的最大射速可调,但这也代表着其持续射速;而无自动装弹机的火炮,其持续射速则是指过了某一段时间,装填手体能下降后的射速。如此来看,尽管舰炮的射速可调,但其标定某一射速时其最大射速便是其持续射速。
按照公开资料估算,一门59-1式加农炮的持续射速约为每分钟3~4发,那么一个拥有9门火炮的59-1式130mm加农炮连持续射速也就仅为27~36发。若是按照老编制来看,一个加农炮营只下辖2个59-1式130mm加农炮连,也就是18门炮。它们的持续射速为54~72发,勉强顶得上AK-130舰炮的射速。那么,就有关系图如下:
舰炮与地面火炮群射速关系
为啥不将舰炮给陆军使用?
▼
火力强大的舰炮,如果交由陆军使用,是否会令陆军炮兵单位的火力成倍上升?就目前看来,对于大口径舰炮而言这一想法是极难以实施的。就以AK-130为例,该型舰炮全系统重量高达94吨,放眼全球,似乎是没有太多车辆平台是可以在安装上了94吨的大家伙之后仍然机动、作战的。
中口径舰炮安装在车辆上也不是没有先例。意大利早些时候便利用豹-1主战坦克的底盘搭配奥托-76型舰炮及必要的电子设备,研制出了自行高炮;在2016年欧洲萨托里防务展上,又亮相了基于「半人马座」步兵战车和奥托-76型舰炮研制的「天龙座」自行高炮。而中国,在珠海航展上也推出了SA-2型车载自行高炮。
SA-2自行高炮
这两款高炮,口径均为76mm,最大射速也达到了120发/分,但是为了照顾战场生存性和底盘高度,它们的备弹量是不如舰炮、冷却系统也势必不如舰炮的。
同时,它们虽然号称具备打击中近距离、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直升机等大型目标,也具备发射精确制导炮弹拦截巡航导弹、制导航弹、无制导航弹甚至是大型火箭弹的能力,更是可以用于打击步兵战车、轻型坦克或是瘫痪主战坦克观瞄系统,但它们并没有获得多少订单。
意大利基于半人马座步战车和奥托76舰炮研发的自行高炮
原因实在是简单。76mm口径的地面火炮有几近50年的时间未曾服役过,世界各国在二战后亮相的加农炮口径均达到85mm~155mm之间,而榴弹炮口径也在105mm~203mm之间。无疑,它们所发射的炮弹装药量可比76mm炮弹大了不少,76mm炮「比上不足」。
而相比二战后世界各国研制的自行高炮,其最大口径为57mm(苏联的ZSU-57-2自行高炮),最小口径也有20mm(美国M-163自行高炮),射速也在120发~4000发之间;当今世界各国主流的双联35mm自行高炮,其射速更是达到了1100发/分。
舰炮下的供弹系统体积相对庞大
虽然这些小口径高射炮炮弹的弹丸威力不及76mm高炮,但它们短时间内可以形成面积极大的弹幕足以拦截射界内的极大量目标,通俗地说属于「点对点打击」;而76mm高炮只能借助其弹丸威力,发射后抵达预定距离时弹丸爆炸、利用破片实现拦截效果,属于「面对点打击」。
诚然,76mm高炮的弹药威力巨大,在面对空中目标时可以依靠其射程优势建立起半径稍大的防空火力网,但是它若是发射普通炮弹,防空效能又不及双联35mm高炮;发射制导炮弹,其性价比又不如日趋普及的单兵便携式导弹、车载野战防空导弹系统。
更何况,它用来打坦克、步兵战车和火力点等目标,其效能又不如反坦克导弹、无坐力炮甚至是火箭筒同样日趋普及的步兵装备;当成普通的加榴炮用作火力支援,虽然其射速确实有优势,但其发射的炮弹威力在122mm、155mm榴弹炮弹面前几乎不值一提。
小结
▼
如此一款鸡肋的武器,与各国现代战争体系显得格格不入。野战防空体系不需要它,而炮兵支援体系也没有它的容身之地。
舰炮上岸,实在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橘生淮北则为枳」,世间各种武器基本都有它们专属的任务包线,生搬硬套让舰炮上岸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安心地让它们在军舰上,享受着充足的供电、供弹、冷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