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2020-01-13

周恩来总理曾经在1960年1月26日接见特赦人员谈话时提及载沣,并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慈禧当时满以为她自己还不会死,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第二天她明白自己活不了,想改变昨天的命令已经来不及了,又勉强加上个大事请示太后,算是了却了这件事情。

其实,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这个历史责任不能由载沣来负担。还说:载沣忠于大清,在位时尽了他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王朝的灭亡,这不是他的过错,谁也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醇亲王府出过两任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外加一个监国摄政王载沣,慈禧的亲妹妹婉贞嫁给了醇亲王奕譞,算起来光绪帝是慈禧的亲侄子兼亲外甥,而溥仪则是她妹妹的孙子,关系非常亲近。

载沣,属于十九世纪的80后,袭承爵位的时候年仅8岁,虽然纨绔,但也没听说过有什么劣迹。庚子国变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虽然在李鸿章的斡旋下“首恶”慈禧不被追究,但在赔款之外,德国要求清廷派出皇室贵胄前往德国,向德皇赔罪,于是载沣做为指定人选被授予阅兵大臣职位,开始了他的赔罪之旅。

没想到,德皇出个幺蛾子,要载沣以中国三拜九叩的大礼拜见并赔罪,载沣没同意,好在当时的德媒一边倒的认为,这是一种野蛮人的野蛮行为,议员也借机抨击政府,德皇才无奈作罢。对于这段历史,史家的评价是,不卑不亢,不辱使命。

担任摄政王的载沣为何当初那么强势呢?因为受过刺激。

1903年推行新政的时候,清廷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开经济特科,那时候的载沣刚刚20岁,他被委以重任,主持此次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这可不象什么科举,此次开科,应试的绝大多数是早已就职不知多少年的官员,整个保和殿好似着了火,烟雾缭绕,载沣看着不像话,让吸烟的人到外面去吸,却没有一个人理他,从那时候起他就暗暗决定,如果某天自己掌握大权,绝不容忍这些不听“教化”的官员。

后来慈禧眼看自己要挂了,指定的皇帝就是溥仪,如果自己的病能好,那就继续训政,载沣也可以随时被解职,如果好不了,权柄也要交到自家人手中,可是溥仪太小,隆裕又比较软弱,扛不起旗,所以载沣算是双保险,有事自己人商量着办,一个男人顶朝堂,一个女人拿着溥仪当令箭,在宫中充当定海神针,估计慈禧也没想到他俩也能犯冲。

为什么周总理说他不适合做摄政王?

载涛太了解他的这个哥哥了,人虽忠厚,但绝对的优柔寡断,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能合适么,要么没主意,要么一条道跑到黑,没有实际从政经验,没有深刻调研,拿过来就干,干了就砸锅,他只适合做一个和平时期受清廷恩养的闲散王爷,既纨绔,又没什么坏毛病,让他来主持国政,应付瞬息万变的政局,他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载沣上台之初,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所有的奏章都要亲自批阅,并且尽力模仿雍正帝的朱批,精简扼要,但模仿好久始终不得要领。写多了就罗里吧嗦,让人找不到重点,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写少了往往是词不达意。自己没主意,好犹豫,选择困难症,所以受其他亲贵影响较大,或者受人掣肘也毫无办法,遇事不能行使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他根本就没主张。

大家对他都很失望,有进谏者,常对坐无言,没办法,没主意还能说什么呢,即使当面向他请授机宜,他也只是“嗯啊这是”,怎么处理呢,不知道。别人向他汇报工作后,提出选项,请领导选择如何去办,他只是微微点头,好像是许可,也好像只是表示听到了,仔细打量之下,载沣神情茫然,就好像刚才的话他根本没有听到一样。

最后在别人的撺掇下,全国各地空降嫡系官员无数,造成各地督抚产生极大的反感和反弹,又组建了皇族内阁等等,都是不办还好,办了就能引发强烈反弹那种糊涂事,这类事太多,所以不多赘述。

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以体恤足疾的名义将袁世凯开缺回籍,满以为安稳了溥仪的位子还顺带报了出卖光绪帝的一箭之仇,但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全国各地立即响应,各大军镇无法控制,束手无策的载沣只能听从庆亲王奕劻的建议,礼请赶走的袁世凯再度出山,袁世凯是回来了,但他根本容不下载沣,当初如果没有奕劻的劝解,没有段祺瑞从保定赶过来,见天在南门放空炮玩,袁世凯早死了,所以袁世凯回来可以,但载沣可留不下,只能安心当个闲散王爷了。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载沣没有象那些死硬派一样负隅顽抗,如释重负一般回家后自嘲几句就抱孩子玩了,自此不再干预政务,既不找袁世凯麻烦,也没聚集力量掣肘袁世凯,当然,当时也没人能制得住袁世凯了,在溥仪退位的时候,载沣没有发表过反对意见,权当不知道,张勋带着辫子兵复辟,亲贵们都高兴的不得了,载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是不发表意见,也不参与过程。

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

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在土肥原贤二“帮助”,川岛芳子实操下,溥仪做着复辟的春秋大梦坐上了开往长春的火车,当初没离婚的时候,连文绣都能看出日本人是侵略者,根本不可靠,百般规劝,但溥仪却不以为然,载沣苦劝,溥仪也不听。

没过多久,婉容也做着皇后梦到了长春,结果就是夫妻二人,后悔不已,溥仪想过流亡萨尔瓦多,被人出卖未能成行,婉容想拜托相识的特使带其离开,也因受托人能力有限而作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婉容开始自暴自弃,鸦片吸食量大幅增长。

载沣呢,根本不参合政事,不过家事他还是管的,曾经去长春探望过儿子溥仪,没办法,溥仪回北京探望载沣那是做梦,日本人不答应。再比如谭玉龄死后的丧葬仪式安排都是载沣亲自督办的,但让他长期住在长春载沣决不答应。

虽然载沣性格上优柔寡断,但是在帮日本人做事这方面,他的信念坚定不移,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载沣在北京的时候,吉冈安直想把他请到长春,他是死活不去。盛怒下的吉冈安直,想以强迫手段逼着载沣去往长春,向来脾气绵柔的载沣一反常态,对吉冈安直拍了桌子。

不但自己不去,溥任夫妇和韫娱、韫欢这几个听话的孩子也被他留在身边,不允许他们去长春找溥仪,至于不听话的亲戚,也很多,他管不了,也没办法。

到了民国时代,载沣还一直在王府里坚持实行前清的旧礼,好象是要永远坚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通进步的表现。载沣的国学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到日伪时代历史的活见证,他如果能够有更长的寿命,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载沣亲眼所见,不得不相信,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转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只有载沣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特殊身份,和今后可能不大乐观的处境而无法高兴。而且他与溥仪、溥杰完全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们其实已经被苏联军队带回本土,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失踪呢,更要命的是,他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溥仪还是日本人的傀儡,无论被谁抓到貌似下场都好不了。

日本战败,国民党就能对他好?那不能够,载沣的侄女婿是孙连仲,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当时的河北省主席,孙连仲还被授予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平津河北(北平、天津、河北省)等地的接收工作,位高权重吧,现官现管吧,孙连仲都没拦住国民党军队强占醇亲王府,不但被当做特务机关,还改造了秘密监狱······老四溥任多方呼吁没有任何作用。

解放后,因为不了解,载沣对新政权抱以谨慎观望态度,但令他高兴的是,以前那些请请不动,轰又不敢轰的国民党军撤离了醇亲王府,他的资产不但没有受损,反而获得了好处。

载沣一下子来了兴趣,他开始认真研究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才知道我军是一支不同于其他军队的纪律部队,从不损害群众利益,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载沣彻底放心了,韫欢因为办了女子学校而接触了进步大学生和我党党员,受新中国的影响,她脱去了旗袍,改变了装束唱起了红歌,对此,载沣不但不干预,反而很支持,这就是他的转变,而他自己的转变就是一改前清礼制,通过自己的转变来适应新社会,享受新生活。

听闻载涛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载沣还能激动半天,如果他有幸听到周总理的这番评价,不知道能感动成什么样子。

载沣的退休生活大体是怎样的?

虽然载沣和溥仪这父子俩都没能逃开吉冈安直这只小鬼的监视,但相对处境和程度来说,载沣要好的多,虽然被日本人监视,但却没有为日本人做事。

载沣生活比较安逸,从天津回到北平后,他就搬回了老宅,但因为醇亲王府实在太大,所以并未住在正府,而是搬到了西侧的王府花园,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空间太大没有必要,毕竟今时不同往日,这是居住方面的条件。

加上几个儿女一共六人,佣人将近六十人,家务方面载沣一家完全不用操劳。六个人包括载沣、侧福晋邓佳氏、四子溥任夫妇二人,六女韫娱、七女韫欢(金志坚),这是常伴左右的家庭成员方面。

最高兴的日子

1942年农历正月,载沣的生日,这也可能是他晚年最高兴的一天吧,醇亲王府花园里热闹非凡,为了让在高兴,全国各地子女,亲属都赶回来祝寿。虽然溥仪和婉容无法摆脱日本人的爪子,但是溥杰和嵯峨浩还是能回来给载沣庆祝生日的。

马良和孟小冬在生日会上,还唱了《游龙戏凤》和《盗宗卷》,载沣很高兴,给钱人家不要,分文不取,载沣也不平白占人便宜,改送字画答谢名角献艺。

最悲痛的倍受打击的事件

载沣和夫人邓佳氏非常恩爱,在孩子教育上,邓佳氏一向主张孩子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所以载沣才给溥任等子女请了画师,在园中教他们画画,邓佳氏无法制止王府的铺张浪费,只是自己在生活上崇尚节俭,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做,不用下人。

而就在60岁生日后不久,邓佳氏去世,年仅45岁。载沣操办盛大的丧事几十天,耗尽了几乎所有精力,本来身体就不好,操劳造成病情加重,瘫痪在床,无力过问家事,醇亲王府真正的衰败开始了,1943年,韫娱也结婚搬走,王府花园更显空旷。

经济方面

不断流逝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金钱,慢慢的,王府的资金也有了困难,日本战败后,载沣那几个不听劝的女儿从东北逃回了北平,本想做些小生意,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但是当时战乱时期,大大小小的生意都不好做,无奈之下只能投奔父亲载沣,她们不但衣衫褴褛,而且还拖儿带女,王府的费用更加无法支撑了,只能变卖些古董旧物什么的,勉强维持。

对新中国的认识

解放后,在载涛的劝说下,特地雇了人力车,在鼓楼大街转了一大圈,看到解放军部队不同于清朝的兵勇,也不同于北洋军阀,更是比日伪警宪国民党军队强上百倍,这让他改变了对新政权的态度。

更让他高兴的是,解放后的新中国消除了种族歧视,满族人的地位大为改观,不再像民国时期那样抬不起头来,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避祸隐藏身份,很多人都改了汉姓,而解放后,很多人重新恢复了满族身份,看到这些的载沣非常欣慰,而载涛竟然也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更是让载沣喜出望外。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载涛和载沣都感到无比自豪,载沣始终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为了支持国家教育,载沣两次出让自己的住宅,先是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搬到东城魏家胡同46号,之后他又将这所宽敞的宅院转给更为需要办公地点的政务院,前往利溥营13号居住。

日常生活规律

因为身体的原因,载沣不大出门,腿脚不便的他经常围着自家的花园遛弯,喜欢读书看报,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他最喜欢的做的事,就是给韫娱和韫欢讲故事,比如珍妃的死亡过程,载沣是非常佩服珍妃的,当时珍妃“死前种种”,已经被段子手们传的乱七八糟,据载沣说,慈禧赐死是真,珍妃并没有抵抗或者要见皇帝甚至怒骂什么的,都没有,她只说了“奴才辞别皇上,请皇上保重。”,然后自己头朝下投井身死。

身体方面

早在1928年,载沣搬去天津陪着溥仪在张园、静园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天津的时候就已经患上下肢萎缩症,行走不便,回到北京后坐在轮椅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邓佳氏去世后,原本还能走几步的载沣就彻底只能与轮椅为伴了,再到后来,随着病情更加严重,在床上养病的时间越来越长,连坐轮椅的时间都很少了。

1951年2月3日,载沣的糖尿病恶化并发尿毒症去世,终年68岁,葬于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

..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