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综艺热播:请小心你身边的“自恋型”伴侣
作者:清筠
ID:yidianling0
最近,我和朋友C一起追一档离婚综艺,里面的一位女嘉宾的行为,令我俩大开眼界。
女嘉宾非常喜欢打压自己的老公。
3对夫妻坐在车内闲聊,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丈夫说:
“要说还是你命好,找了我这样的当老婆,奈何我,怎么找了你这个拖油瓶!”
来源:Pexels
男生有点挂不住面子,用手肘推了下老婆,谁知对方脸刷一下掉下来:
“我给你脸了吧?!”
她很强势,每半个月就要和老公大吵一次。
最严重的一次,一手掐着老公脖子一手抱着孩子,反咬对方说:“你太欺负人了。”
看得我和C汗毛倒立,心底发凉,被这爆棚的优越感与控制欲,狠狠冲击了。
朋友说,这位女嘉宾的言行,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任。
咄咄逼人的口吻、层出不穷的诡辩、“自信”爆棚的样子....都那么像。
也是在分手之后,朋友才逐渐发现,自己的前任B可能是“自恋型”伴侣。
01
自恋者们
扭曲的“爱意”
C形容自己与B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像是从天堂掉进沼泽”。
一开始,B对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送昂贵的礼物、早安晚安打卡、经常约她出去见面。
约会时,会盯着她的眼睛说:“真的,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让我心动的女孩。”
这些甜蜜浓度过高的举动,都让她一度以为,这次真的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来源:Pexels
B从外表到谈吐,都有一种精心雕琢过的高级感。
履历光鲜,身材管理到位,加上深情的人设,很难不让人倾心。
然而,这种炙热的情感,发展到后来变得越发畸形。
一次周末,朋友在外地出差,提前和B说白天要参加会议,所以没法及时回复消息。
等会议结束,打开手机,竟发现来自他的五十多个未接来电。
赶紧回拨过去,等来的是劈头盖脸的痛骂:
“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你这样让人很难受你知道吗?”
“除了我之外,还有谁能忍得了你这种人?”
这种类型的争吵,简直家常便饭。
对方可以三天没有音讯,但想找C的时候,要求她必须5分钟内回复。
C说,他就像个嗷嗷待哺的奶娃娃,容不得妈妈离开片刻。
但这种“需求感”,并没有让她感受到爱意。
他可以为了各种小细节数落她十来分钟,比如点的咖啡没有加奶,头发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绑成马尾。
来源:Pexels
也可以因为她和闺蜜出游,而刻意撩骚报复,美其名曰:
“我受伤了,这是我应得的补偿。”
面对这些胡搅蛮缠,C实在忍受不了,会请求对方静一静,而他会变得更加怒不可遏:
“你有脸让我停下来,你有什么资格嫌烦,是你对不起我!”
每次结果都一样,B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
到后来,C被折磨得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在对方面前低到了泥土里。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定义为——
“自大自负,渴求万人瞩目,却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为模式”。
如果你的伴侣,也有以下特质中的多条,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有自恋倾向:
嫉妒心强烈,无法与人建立深度关系
觉得自己是“特权者”,可以控制对方
有完美主义倾向
强烈渴望获得赞美与认同
缺乏同理心,不认同他人的情感需求
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工具化
高傲,傲慢的态度或行为
习惯性打压、贬低对方
来源:Pexels
有自恋倾向的伴侣,一般在恋爱初期很难让人察觉。
他们会用恋爱轰炸(love bombing)的追求模式。
在言语、物质、精力上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求快速俘获准伴侣的心。
这个阶段,他们处于理想化(idealization)时期,能包容你的全部,从外貌到性格,甚至到每一根头发丝。
但其实,他喜欢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自己脑内源源不断的幻想;
因为只有完美的伴侣,才能配得上这么优秀的自己。
自恋者们没有非常明确的自我,他们就像变色龙。
可以根据“猎物”的颜色,变换出不同的样貌,让你产生“灵魂伴侣”的错觉。
但这种爱宛如昙花一现,轰炸过后便是尸横遍野。
来源:Pexels
在豆瓣“自恋型人格障碍小组”中,自恋型人的伴侣们,称自己为“血包”。
正常伴侣在热恋期后会慢慢接受对方,而自恋型伴侣则会非常“自我中心”;
通过贬低、辱骂的方式,逼迫伴侣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们不接受伴侣的平庸,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我很特别”这一信念展开:
既然我很特别,我的伴侣就需要是完美的。
他们不会把伴侣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而是喂养自己自恋的工具。
02
自恋背后
是空洞的内心
从外表看,自恋者们咄咄逼人、永远正确的样子,仿佛占尽上风;
但其实,这种侵略式的控制,正是他们内心不安全感、自卑的体现。
自恋者的内心是空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明确自己的价值。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与早期“镜映需求”没被满足有关。
也就是说,父母没有满足孩子“被认可”的需要。
父母没能很好地“照见”孩子,孩子就会用后来的一生去寻找这种感觉。
一位确诊自恋型人格的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来源:Pexels
他从小被寄养在农村,因为身材瘦小,父母又不在身边。
所以经常被同学们欺负,曾经有两次被打到快要窒息。
后来上了高中,被接到父母身边,也没有感受到亲情,只有强烈的“不熟”感。
他内心无比纠结,有无数怨怼想对父母发泄,又很渴望获得他们的认可。
从小就不管他的父母,又怎么会在意他的那些情绪?
只有他考了不错的成绩,才能换来父母短暂的笑脸。
于是他不断地学,不断武装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优秀、懂事的学生。
工作后拼命加班、努力挣钱,想要甩脱那如影随形的自卑和无助。
他的自我价值感几乎全部来源于外界,借着那些反馈,他不断对自己说:
“我可以,我比别人都要强,我很优秀。”逐渐变得自大、自恋。
来源:Pexels
逼迫自己看起来优秀,是他存活下来的方式。
他讨厌失控,因为松懈了就不优秀了,而不优秀,是不会被认可的。
他将自己的控制欲延伸到伴侣身上,希望对方不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而是一个不会失控的价值工具。
胡科特认为,把自恋投注到他人身上的人,是把他人当做了自体客体(self-object)。
可以理解为,把他人当做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未完全分化的表现,他们的潜台词是:
“我是好的,你作为我的一部分,也得是好的,而‘好’的标准,得由我来制定。”
他们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通过他人不断给予崇拜和认可来明确自我的价值。
03
如何与
TA相处?
自恋者们创造的,过山车式的恋爱体验,使伴侣们欲罢不能,并产生自我怀疑。
他一开始对我那么好,为什么现在变了?
是不是我真的有问题?
离开他,我还能被爱吗?
因此,即使自恋者们百般折磨,想要彻底离开他们,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自恋型并不是对人人都展现“狂妄”的一面。
来源:Pexels
只会挑身边一两个人,作为自己的血包,即使这两位可能是最爱他们、关心他们的。
在挑选伴侣时,他们同样有精准捕猎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质的人,最可能成为他们的猎物:
1)、过度共情者:
总是能对自恋者的情绪做出反应,就像一颗“强效认可剂”,自恋型会想尽办法把他们留在身边。
2)、拯救者:
自恋者非常会讲故事,常常描述自己悲伤的童年、刻薄的父母,拯救者则幻想自己可以救对方于水火。
3)、过度乐观者:
他们像小太阳一样的性格很吸引自恋者,和容易被他们利用,并且一次又一次原谅对方。
4)、父母是自恋人格者:
父母有一方是自恋人格者,因为习惯了这种“他好我不好”的相处机制。
即使深陷痛苦,也会因为感到熟悉而被强烈吸引。
来源:Pexels
所以说,自恋型的伴侣们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因为更加柔软和保有善意,才会成为“被选中”的那一个。
当与自恋型发生争执时,讲道理、探讨事件本身是行不通的。
他们要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完全的顺从于臣服。
在与自恋型伴侣相处时,如果你暂时无法一走了之,或者已经决定离开。
但依然摆脱不了对方的纠缠,可以试着采用灰岩法(grey rock);
这种方法会削弱自恋者的操纵意图,也让你自己保持足够的心理能量。
美国心理学博士玛丽娜·哈里斯这样描述灰岩法:
当有人试图掌控你时,表现的像一块灰色的石头,稳定、空白、反应迟钝。
主要有以下四点要点:
给出简短的、不置可否的回答
保持互动简短
避免争论,不要让Ta有延续的可能
尽量不表现出情绪波动
来源:Pexels
比如,Ta说:“你变了,你是不是有别的人了?”
在以往,你可能会拼命解释、自证清白。
接着对方开始煤气灯大法,追问你:“那你背着我出去是干什么?”
如此,交谈会陷入质问—自证—进一步质问—自我怀疑,认知失调的境地。
当他们再次这么提出质疑时,可以给出简短的,甚至答非所问的答案。
比如说,回答他:“嗯嗯。”“我确实出门了。”
就像这样:
—你好丑,怎么不去整容。
—没去。
—你这种性格,能干成什么事啊?
—没有。
松动他们对你的掌控欲,直至他们转向其他目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们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注意,也许会被激发起“自恋型暴怒”,对你进行变本加厉的打压、诋毁、攻击。
这时候,也请保持灰岩一般的坚定,放弃对峙或者反驳。
因为你每分出的一点注意力,都是对对方自恋的喂养。
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
爱不是寻找某个对象,爱是一种由内心生发的能力。
遗憾的是,自恋者们还没有这种能力。
就像不能要求瘫患者立马可以行走,我们也无法强求自恋者一朝学会爱人。
如果感到疲惫、无能为力,也许离开,才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爱自己,才是一切爱意生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