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什么身份的人可以穿黄马褂

张建华说历史
2020-02-08

经常关注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就是皇帝偶尔会给大臣赏赐一件被叫做黄马褂的衣服,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的点在于能得到黄马褂的人不一定是立了大功的大臣,还有经常陪侍皇帝左右的随从,而且大臣中文官和武官所穿的黄马褂还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之处是怎么区分的呢?什么样的人皇帝才能赏赐黄马褂给他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清朝服饰的特点。

在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区别皇室、百官和百姓的地方主要在于下摆开衩的数目上,皇帝是四衩,官员则是两衩,而百姓则不开衩,就如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那般一样。而其中的袍和褂是清代男子最常穿的上身服饰之一,上文提到的黄马褂就是大清帝国的上等褂,并不是寻常男子就可以享有的,因为这是来自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根据清朝的规定,只有四类人群才可以穿黄马褂。

第一类人是在战场上建立了卓著功勋,作战有功替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级武将或者临危受命统兵的文官才能享有穿黄马褂的权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穿黄马褂”,主要用来奖励有功之臣,不拘泥于武官,有时候统兵的文官也会得到这样的赏赐。能够得到黄马褂,就相当于明朝时获得了免死金牌一样,虽然没有免死的作用,但是万一犯了大罪皇帝也会酌情考虑量刑问题,毕竟家族之前有人为朝廷立过大功。

不过在道光皇帝以前这样的赏赐大臣得到的很少,慈禧太后执掌朝政以后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在清朝读物《东华录》里,道光之前根本没有关于皇帝赏赐黄马褂的相关记载,从这点上来看很大程度上黄马褂是在咸丰皇帝之后才开始在统治阶级流行的。在黄马褂正式开始出现之前,统治者对于武官的赏赐不外乎赐予他们“巴图鲁(勇士)”的称号,或者是加官进爵的方式。

第二类人是皇帝在举办大规模的外出巡游活动时,所有跟随在左右的扈从们,包括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和仆长等人是必须要穿的,这些人是皇帝嫡系部队的核心所在,算得上是皇帝的心腹了,他们佩戴的帽子后端需要插戴孔雀翎,还需要配置武器,不过距离皇帝最近的侍从是坚决不允许带刀的,他们所穿戴的衣服都是统一由明黄色的绸缎或者纱制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行褂,也是最典型的黄马褂,只是在装饰上没有什么花纹,并且只能是在侍卫仆从的任期内才能穿戴,离职的人就不能享有这样的权利了。这种黄马褂所用的明黄色就是皇帝专用的淡黄色,其他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即使是王室贵族或者后宫妃子,也只能使用金黄色,即深黄;平民百姓使用的则是红黄色,即杏黄。两相对比能使用明黄色的这一类天子近侍地位确实比其他人来的更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第三类是在围猎或者其他竞技活动时贡献珍禽异兽最多的优胜者就可以享有穿黄马褂的权利,这些活动不论武官还是文官都可以参加,优胜者如果是文官黄马褂的纽绊就是黑色,武将的则是黄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黄马褂也属于“赏穿黄马褂”,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得到的一般只能在行围时穿,平时是不允许穿的,否则就会被以觊觎皇权罪论处。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况属于“行围褂子”。

第四类人是朝中特使,或者是宣慰中外的大臣被特别赏赐的情形,这种和第一类人一样对于获得黄马褂看待的极为荣耀,赏赐下来必须骑着高头大马绕紫禁城走一圈,接受来自百姓和官员的艳羡的目光,这种的在咸丰时期最为盛行,如果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在清朝的话,估计就可以得到黄马褂了。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说,统治者也是利用普通人的崇尚心理,用黄马褂作为奖品借以收买和利用一些他们想要拉拢的人。

总体来说,“御赐黄马褂”的行为实质上就是清朝统治者笼络人的工具,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产生一种“已成为皇帝心腹”的亲近感,是荣耀的象征,让他们对统治者更加的忠心,更加卖力的为统治者出力。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