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斌:曹雪芹与亲戚们的交游

明清史研究
2021-07-21

限于资料,学界对曹雪芹成年以后的生活和交游所知有限。但是,当将有限的资料梳理后,也会发现,曹雪芹的交游范围也不甚小,甚至远远超出我们以往的理解。下面谈谈曹雪芹与亲戚群体的来往。

一 与福彭家族

清制,爵位不世袭者,原则上每代减一级,如父亲封亲王,儿子一般减为郡王;父亲封郡王,儿子减为贝勒,减到一定的级别而止。不过,清朝初年八个大有功于清室的王爷世袭罔替,被称为“八大铁帽子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其中的克勤郡王岳托系礼亲王代善长子,其爵位袭至第五代纳尔苏(顺治八年,改克勤郡王封号为平郡王),在康熙皇帝的指婚下,娶江宁织造、著名诗人、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寅之长女为嫡福晋。

纳尔苏(1690-1740),清朝宗室,平比郡王罗科铎孙、纳尔福之子。康熙四十年(1701),袭平郡王。雍正四年(1726),坐贪婪,削爵。乾隆五年(1740)卒,年五十一岁。

纳尔苏与曹氏生四子,长子福彭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长曹雪芹七岁;第四子福秀(按纳尔苏诸子之大排名)生于康熙四十九年闰七月二十六日;第六子福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九月二十日,与曹雪芹同岁;第七子福端生于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雍正八年卒。

雍正六年中,曹雪芹家族从江宁回到京师,因此,曹雪芹与福端或有交往,但交游当少;而姑父纳尔苏、姑母曹氏、三位表兄弟都活到了乾隆年间,与曹雪芹交往当多,尤其是福彭,很可能影响了曹雪芹的生活与仕途,甚至创作素材——戴逸先生颇疑《红楼梦》中北静王身上即有平郡王福彭的影子。

现有文献记载,曹雪芹与福彭家族交往的资料即雍正十年的隋赫德行贿老平郡王一案。

雍正六年初,曹家被抄家,家产皆被皇帝赐给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一作绥赫德)。皇帝谕旨隋赫德为曹家保留适当财产,以为生存,隋赫德遂“将赏伊之家产人口内,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刑部为知照曹頫获罪抄没缘由业经转行事致内务府移会》)

雍正十年,江宁织造隋赫德革职,返回京师赋闲。来京时,隋赫德“曾将官赏的扬州地方所有房地,卖银五千馀两”。

雍正十一年二、三月间,隋赫德将“宝月瓶一件,洋漆小书架一对,玉寿星一个,铜鼎一个”交给在廊房胡同开古董铺的京民沈四变卖。沈四带曹雪芹表弟福静到隋赫德家,“说要书架、宝月瓶,讲定书架价银三十两、瓶价银四十两,并没有给银子,是开铺的沈姓人保着拿去的”。后来,“老平郡王差人来说,要借银五千两使用”,隋赫德遂将在南方卖房银子中剩下的三千八百两送去。

银子到了平郡王府后,三、四月间,小平郡王福彭“差了两个护卫”来到隋赫德家,向隋赫德言:“你若再要向府内送甚么东西去时,小王爷断不轻完。”事情明摆着,是平郡王一家为曹家“拔创”。不过,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面,一是内务府的奏折,称:

查绥赫德系微末之人,累受皇恩,至深至重。前于织造任内种种负恩,仍邀蒙宽典,仅革退织造。绥赫德理宜在家安静,以待馀年,乃并不守分,竟敢钻营原平郡王讷尔素,往来行走,送给银两,其中不无情弊。至于讷尔素,已经革退王爵,不许出门,今又使令伊子福静,私与绥赫德往来行走,借取银物,殊干法纪。相应请旨,将伊等因何往来,并送给银物实情,臣会同宗人府及该部,提齐案内人犯,一并严审定拟具奏。为此谨奏。

讷尔素,即纳尔苏。彼时,满人名称汉写往往有几种写法。

案子办得看似公正,但一开始即将隋赫德置于钻营老平郡王的位置上。更有意思的是皇帝的圣旨:

绥赫德着发往北路军台效力赎罪,若尽心效力,着该总管奏闻;如不肯实心效力,即行请旨,于该处正法。钦此。

精明过人的雍正皇帝,既没有要求继续深究此案,务明真相,也没有指示应该如何审理犯案的纳尔苏等人,只将隋赫德发往西北,即将案子了结。显然,皇帝对这件案子的真相是明了的,但他并不想在法定层面上去挑破这层窗户纸。

在案件审理中,隋赫德与其子富璋的供词也值得关注,一是,隋赫德称:

后来我想,小阿哥是原任织造曹寅的女儿所生之子,奴才荷蒙皇上洪恩,将曹寅家产都赏了奴才,若为这四十两银子,紧着催讨不合,因此不要了是实。

而富璋则称: “从前,曹家人往老平郡王家行走。”当时,能够在平郡王府“行走”的“曹家人”,应该就是与王府关系最为密切的曹雪芹。

八月,雍正以福彭为抚远大将军,前往西北,指挥清军与准噶尔蒙古作战。待他到达驻地,隋赫德行贿老平郡王案正好审理完毕。十月初七日《庄亲王允禄奏审讯绥赫德钻营老平郡王折》结尾写道:

此旨(将隋赫德发往西北军台效力的谕旨)系大学士鄂等交出。应办理之处,办理军机处业经办理讫。

这奏折中的“应办理之处,办理军机处业经办理讫”很耐人寻味。

从前后文的逻辑来看,这里还应该说到涉及该案除隋赫德之外相关人等的处理与善后。如此,在平郡王府行走的曹雪芹,自然也逃脱不了干系。

由于此文献,学界对平郡王府与曹雪芹的交游多有关注,惟对曹雪芹姑母曹氏的关注较少。实际上,纳尔苏卒于乾隆五年九月初五日,年五十一岁,而曹雪芹姑母曹氏至晚到乾隆十三年仍在世。《清高宗实录》卷三三五“乾隆十四年二月丁酉”条下载:

礼部议奏:“故多罗平郡王福彭遗表称:臣父平郡王讷尔苏以罪革爵,殁后蒙恩以王礼治丧赐谥。臣母曹氏未复原封,孝贤皇后大事不与哭临,臣心隐痛,恳恩赏复所请无例可援。”得旨:“如所请行。”

按,孝贤皇后大事指乾隆十三年乾隆元配皇后富察氏逝世、尸身回京举办丧礼等事。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卒于德州,三月十七日灵柩到京。缟服跪迎。总理丧仪王大臣等奏:

王以下文武官员,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皇后娘家男妇和其他人员俱成服,齐集举哀。

因雍正四年平郡王纳尔苏坐贪婪削爵事,曹氏王妃封号亦被剥夺,故而,孝贤皇后大丧“不与哭临”。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福彭逝世。死前,福彭上奏,为母亲恢复封号事请旨。这就说明,至乾隆十三年三、四月间,曹氏仍在,其时,她应该已近六旬,曹雪芹业已三十四虚岁。

作为曹寅的大女儿、李氏的女儿、曹頫的姐姐、曹雪芹的亲姑母,若说曹氏在曹雪芹家族回京后,没有给予应有的照顾,以至于曹雪芹回京后生活境遇接近普通旗人,似乎是说不通的。因此,曹氏似应“特别”纳入到曹雪芹生平的思考中来。

二 与礼王、怡王家族

除了福彭家族外,与平郡王府同出代善的礼王府似乎与曹雪芹家族也有解不开的关系。

曹雪芹在京师生活期间,是第六代康亲王崇安(康熙四十八年袭爵,雍正十一年薨)、第七代康亲王崇安叔巴尔图(雍正十一年袭爵,乾隆十八年薨)、第八代康亲王崇安子永恩(乾隆十八年袭爵,乾隆四十三年复号礼亲王,嘉庆十年薨)在位期间。

曹雪芹京师居住期间,当与礼王府有过交往,理由有三:一,曹雪芹著作《废艺斋集稿》及曹雪芹某些文物出自礼王府。二,末代和硕礼亲王诚厚之子毓鋆曾称,《红楼梦》写的就是礼王府。三,曹雪芹居香山正白旗时,曾往法海寺、番子营,并将土番写入《红楼梦》,而礼王坟距离法海寺、门头村近在咫尺,曹雪芹当往其地。又,礼王花园位于海淀镇,曹雪芹为侍卫期间,入三山五园,当至其地。

不过,限于资料,曹雪芹与礼王府的交往情节我们无法知道得更多。

怡王家族与曹雪芹亦有交往。曹雪芹叔父曹頫在雍正年间弥补亏空时,雍正将其交予怡亲王允祥看管。雍正二年,皇帝在曹頫请安折上朱批道:

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托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帐风俗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雍正三年秋,直隶大水,畿辅诸河泛滥,积潦数百里。雍正令怡亲王允祥负责治水,至白家疃一带,允祥喜其泉甘林茂,置地为别业。雍正八年,皇帝复将寿安山卧佛寺赐予允祥为家庙。允祥加以修葺,工甫始,允祥病逝,其家族继续修缮,雍正为之赐名“十方普觉寺”,并派亲信僧人超盛禅师前往住持。

允祥死后,白家疃等十三村村民通过当地官员向皇帝请求为允祥修建祠堂。雍正八年六月,皇帝谕大学士等云:

从前,怡亲王常在朕前奏称,白家疃一带居民忠厚善良,深知感激朝廷教养之恩。今王薨逝,而彼地居民人等感念王之恩德,愿自备资本,建立祠宇,岁时致祭。舆情恳切,足征王之遗爱在人,而民风醇厚亦自此可见。朕欲将白家疃数村地丁钱粮永远蠲免,以为将来祭祀香火之资,并使良民永沾恩泽。尔等确议具奏。(《上谕内阁》雍正八年六月初七日,《东华录》雍正十六)

朝廷“拨官地三十馀顷为祭田,免租赋”。允祥在白家疃所建的别业也被改建成祠堂,雍正十年竣工,因允祥谥号为“贤”,故名“贤王祠”。

贤王祠坐南朝北,由戏台、山门、前殿、正殿组成,前殿和正殿东西两侧都有配殿。解放初,这里曾为香山静宜友学使用,后成为白家疃小学校。据村中老人讲:这外边的大殿是菩萨殿,里边大殿是王爷殿,过去供着几个牌位和一顶头盔,还有四杆大花枪,叫阿胡枪!”(张嘉鼎《曹雪芹与白家疃》,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编《曹学论丛》,群众出版社,1985,171页)允祥逝世后,王位由年仅八岁的弘晓(允祥第七子)继承,而允祥第四子弘晈特旨加封“罗宁良郡王”。

现在发现的“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仅避康熙的“玄”字、雍正的“禛”字,更避两代怡亲王胤祥和弘晓的“祥”字和“晓”字。这就证明怡王府曾经抄录《红楼梦》,而该“己卯本”即是怡亲王府中的原钞本——书不避讳,系因古代避讳有多种讲究,避讳,尤其是避私讳则一定有直接的原因。

己卯本的发现,不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红楼梦》早期钞本,方便人们了解乾隆二十四年前后《红楼梦》的部分内容,也直接证明允祥死后,曹家与怡王府仍然保持了极其紧密的联系,曹雪芹与弘晓等人多有交往,这对研究曹雪芹的生平活动、思想等诸多问题也有相当的价值。

而曹雪芹居香山时,山前是与怡王家族关系密切的十方普觉寺,山后是允祥的祠堂贤王祠,故时常往来于山前山后,想弘晓兄弟逢年节来此,曹雪芹进京,其间当有交往。

三 与曹氏家族

雍正六年后,曹寅、曹頫一支彻底败落,但是,曹雪芹的叔爷曹宜、堂伯曹颀等仍在朝中为官,并受到雍正的信任。

曹雪芹的堂叔祖曹宜,系曹振彦二子曹尔正之子,与曹寅、曹荃兄弟为堂兄弟。其人一直在京任职,长期担任护军校,前后当差长达三十三年,后转鸟枪护军参领。康熙四十七年,奉旨护送佛像去往浙江普陀山。雍正十一年七月,升正白旗护军参领,并巡察圈禁雍正亲弟——死敌允禵地方。

曹雪芹的伯父曹颀,又名桑额,康熙五十年,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一起觐见皇上,因皇帝特别关照,被录取在宁寿宫茶房使用(康熙五十年四月初十日《内务府总管赫奕等奏带领桑额、连生等引见折》)。五十五年,茶房总领福寿病故,署内务府总管马齐折奏可以补缺八位待选人员名单。马齐折子上开列的这八个人,在内务府当差的时间都有二三十年,且来头不小;但皇帝对这些人不感兴趣,他传旨说:“曹寅之子茶上人曹颀,比以上这些人都能干,着以曹颀补放茶房总领。”(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七日《署内务府总管马齐奏请补放茶房总领折》)于是,曹颀成为三名茶房总领之一。

雍正继位后,曹颀仍然受宠不衰。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皇帝让管理茶饭房事务、散秩大臣佛伦传旨:“着赏给茶房总领曹颀五六间房。”经查找,“烧酒胡同有李英贵入官之房一所,计九间,灰偏厦子二升,请赏给茶房总领曹颀”。除曹颀外,曹雪芹亲叔爷曹荃的第二子曹頔亦曾在江宁织造府生活,想来曹頔、曹颀并其后代与曹雪芹当有相应的交往。

曹頫之子有号棠村者,与曹雪芹亲爱。“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在正文“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句上端,有脂砚斋眉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由此批可知,曹雪芹早年有《风月宝鉴》之作,“其弟”棠村为之作序——古人最重血缘,故称侄子为“犹子”,在行文中“其弟”并非尽指亲弟。

棠村与雪芹一同长大,交往自多,其人当卒于《红楼梦》创作期间。

四 与傅鼐、昌龄家族

曹雪芹祖父曹寅有一姊妹,嫁满洲镶白旗人傅鼐。

傅鼐(?-1738),富察氏,字阁峰,满洲镶白旗人,初授侍卫。傅鼐是雍正尚为亲王时的藩邸旧人。雍正曾说,在自己藩邸中,傅鼐与年羹尧是最可任用之二人,才情上,年更占优;但论忠厚平和,傅则更胜一筹。

雍正二年,傅鼐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兵部侍郎。三年,调盛京户部侍郎。后因皇帝疑其“与隆科多交结”,虑或败,预为隆子岳兴阿设计;又逢傅鼐任侍卫时为浙江粮道江国英关说受贿事发,夺官,发遣黑龙江。雍正九年,召还,赴抚远大将军马尔赛军营效力,寻予侍郎衔,授参赞大臣。十年,以所部破准噶尔蒙古噶尔丹策零,赏花翎。平郡王福彭代为大将军,傅鼐参赞如故。后,傅鼐奉旨偕内阁学士阿克敦、副都统罗密招抚噶尔丹策零,十三年,使还,予都统衔,食俸。乾隆继位,傅鼐署兵部尚书,寻授刑部尚书,仍兼理兵部。乾隆二年,授正蓝旗满洲都统。三年,坐违例发俸,发往军台效力。寻卒。

傅鼐其人,袁枚《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云: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公)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子三人,长昌龄,官编修,次科占,次查讷,皆有父风。……(公)所居稻香草堂,有白雁峰、鳌峰、东皋、南庄诸胜,积书万卷。

傅鼐的长子昌龄,好学不辍,于雍正元年中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除继承了部分父亲藏书外,还从曹家转移来不少古籍善本,以至于他书斋中所藏的善本图书比纳兰性德的通志堂还要多。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载:

富察太史昌龄,傅阁峰尚书子。性耽书史,筑谦益堂,丹铅万卷。锦轴牙签,为一时之盛。通志堂藏书虽多,其精粹蔑如也。今日其家式微,其遗书多为余所购,如宋末江湖诸集,多公自手钞者,亦应见其风雅也。

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载:

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盖本曹氏而归于昌龄者。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楝亭掌织造、盐政十馀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交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抄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钞本;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宋椠本,馀不可尽数。(李文藻《南涧文集》卷上)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则云:“新刊《名臣碑传·琬琰集》,楝亭曹氏藏书,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印’。”(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

可知,昌龄藏有曹家大量善本藏书,早期乾隆年间时人即已知晓。这也证明雍正对曹頫的指责并非全无道理:

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着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

这种抄家前转移家族家产的行为在《红楼梦》中也有反映。《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写道:

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总之,曹雪芹家族与昌龄家族有亲戚之谊,有财产往来,则曹雪芹家族回京后,似当有往来。

五 与李鼎、庄亲王家族

李鼎家族在曹雪芹研究中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家族。

曹雪芹舅爷李煦与韩氏夫人生一女,后嫁内务府营造司郎中佛公宝之子黄阿琳,后为正黄旗参领兼佐领,故李煦写信与她,称其为“佛家女儿”;妾詹氏康熙三十三年生长子李以鼎,即李鼎,监生,后娶巴氏;妾范氏康熙三十六年生次子李以鼐,后娶吴氏。李煦晚年又生一子一女,一子似被暗中送往山东昌邑堂弟家,一女似卒。

雍正元年,李煦被抄家,家族返京。雍正五年,因涉及为阿其那购买苏州女子一案,发往东北打牲乌拉,则李鼎、李鼐兄弟并其母亲、妻子以及李煦京师诸弟都在北京生活居住——李煦三弟李炘曾任銮仪卫仪正、奉宸苑员外郎,五弟李炆曾任畅春园总管、奉旨佐理两淮盐漕事务,其馀诸弟居通州红果园。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写元妃省亲,叙述元妃未入宫前教导宝玉事,云:“那宝玉未进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庚辰本侧批云:

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以往研究多以为此批出自曹頫,今既证明曹氏至乾隆十三年尚在,则此批之作者可思。实际上,李煦长女较李鼎年长十数岁,倒是更符合《红楼梦》中写元妃与宝玉的年龄差距。

又,李煦家族与庄亲王允禄似亦有交集。之所以说李煦家族与庄亲王允禄有交集,原因在允禄之母王氏身上。允禄生母为顺懿密妃王氏,知县王国正之女——王原为苏州织造府机户,康熙二十某年入宫,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胤禑(雍正四年封为贝勒,八年封为愉亲王;九年二月薨,年三十九岁),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庄亲王胤禄。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密嫔。雍正二年六月,晋尊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顺懿大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年七十九馀。

康熙四十四年年底,河南学政汤右曾访李煦,其《怀清堂集》卷一叶十三有《赠两淮巡鹾六首》,第一首“大海环东莱,沧波渺无极。明公生其间,昂藏万夫特”,说明诗是赠予莱州府人、两淮巡盐御史李煦的,第五首云:“囊无金门粟,家有珠履人……琰琬韫已辉,椒房香可纫。”西汉时,以椒和泥涂皇后宫殿的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椒房殿,后用以指代妃嫔的宫殿,也用以指代妃嫔。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云:“自古道,君王爱馆娃。系背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由汤诗知道,李煦家族有女子入宫为妃嫔。

又,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十六日李煦《王嫔之母黄氏病故折》云:

王嫔娘娘之母黄氏,七月初二忽患痢疾,医治不痊,于七月十四日午时病故,年七十岁,理合奏闻。

朱批:知道了,家书留下了,随便再叫知道吧!

王嫔之母黄氏病故事何以需要远在苏州的李煦奏报呢?这即说明王嫔系苏州地方汉人。清朝制度,旗人不与汉人婚姻,不过,康熙身边却有不少妃嫔为江南汉人。

又,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日至苏州。其时情景,苏州沈汉宗录之《圣驾南巡惠爱录》载:

苏州东城有王姓者,开机为业,有女幼时德行兼优,后至京中,长成得入宫中,贵幸,立为贵妃,生有二位王子,宠冠三宫,常思父母,未知如何,音信难通。己巳年,圣驾二次临吴,先曾访问,无从寻觅,今逢太后降香吴中,请旨欲随陪侍同行,兼访父母消息。三月十四日,临吴,在织造府。十五日,启请皇上着令寻亲,特召抚臣宋着有司查来,于十六日查着,遂率其父母前来见驾,令其父母相见。二十年分别,相见时,悲喜交集。太后闻知,随赐宴。宴毕,赐其父百金、母衣四袭,贵妃别有所赠,着长洲县每年给银养膳,遂谢恩而出。

上下文结合,似可推知此王嫔或者以李煦嫡母内务府王氏身份入宫,故汤右曾称苏州王氏入宫相对于李煦而言,系“椒房香可纫”。

康熙三十八年时,王氏只生二子,四十年复生皇十八子胤祄(卒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年八岁)。王氏第二子,即皇十六子胤禄精数学,通乐律,曾协助康熙帝修《数理精蕴》。雍正元年,特命允禄继庄靖亲王博果铎后,袭封庄亲王。乾隆元年,命总理事务兼掌工部,食亲王双俸。乾隆二年,加封镇国公,三年摄理藩院尚书。四年,因与理亲王弘哲等结党营私,被罢职、停双俸。三十二年薨,享年七十三岁,谥曰“恪”。

允禄当权时期,正是李家、曹家被抄家归京之际,其乾隆四年罢职后,亲王待遇未变,想当与李鼎兄弟、曹雪芹家族有所交往。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