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国饥荒,越南却从少粮国变身稻米出口大国,背后有何玄机?

凤凰卫视
2023-05-11

据联合国粮农业组织的最新预测,因为全球水稻产量和出口量下降,2023年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饥荒……

但是,有一个国家的出口量却逆势上升,它就是越南。

30多年前,地狭人稠的越南还是一个依赖进口的粮食短缺国,从少粮国变身如今全球第二稻米出口国,越南靠的是水稻单产量的提升,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中国农业机械,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越南人口接近一亿,人口密度超过中国两倍,耕地破碎的越南,曾长期面临粮食短缺。依靠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越南的水稻产量实现了飙升。

全球九成稻米产自亚洲。2021年,越南以约670万吨的稻米出口量超越泰国,稳坐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国,仅次于印度。

越南胡志明市的东南部地区,稻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碌。此刻金秋十月,正是他们丰收的季节。

越南国土南北狭长,从北向南分布着众多平原,稻田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强。越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条件优越,全年3熟,复种率全球领先,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从全球进口稻种,再向全球出口稻米,这一进一出,生动概括了越南的粮食生产模式。1986 年开始,因为水稻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又引入了中国水稻新品种,越南的水稻产量从此踏上持续进阶之路。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际合作处处长 罗炬:

“越南通过成功引进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使越南从一个少粮国变成了一个粮食的出口国。”

2

首都河内的越南农业大学见证了中越农业合作史。

上世纪80年代末,越南从中国购买了汕优63等杂交稻种,并试种成功。2000年,中越双方又在越南农业大学建立了“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农学系主任陈文光教授成了双方合作的第一批先行者。

广西农科院的吕荣华博士在越南工作了11年,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越南语,更带出了多位当地农业人才。

迄今为止,中国共派出专家近200人次、学术考察交流人员超150人次,接待越南访华人员近400人次,并对3000多人次进行了技术培训。同时,越南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杂交稻种已接近2万吨。

越南有超过65%的国民务农,在全球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的大背景下,中越稻米种植全链条合作仍有广阔空间。

3

昭披耶河,发源于泰国北部山地,河流中下游冲积出低平肥沃的平原区,集中了泰国大部分耕地。这里生产的稻米风行全球,是泰国的象征之一。

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名誉会长 楚提亚▪欧帕翁:

“泰国粮食享誉世界已经超过百余年,尤其是茉莉香米,被世界市场认为是全球最好的大米。”

泰国香米,也是最早一批登上中国餐桌的进口米。

但是尽管声名远播,但泰国香米的隐忧也持续多年。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际合作处处长 罗炬:

“他们一直还是很老的种植水稻品种,更新非常慢。这和市场模式已经完全不相适应。”

2019年,泰国农业部技术官员到访中国,希望就稻种培育、产业化发展等进行合作。

尽管两国专家一直有意,行业领袖也大声疾呼,但由于泰国官方的原因,这一领域至今仍近乎空白。

4

但在东盟其他国家,围绕稻米全产业链条的技术交流和商贸合作已渐入佳境。

中国的杂交稻种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多国推行20余年,大大提升了当地稻田单产量。

胡志明市地处湄公河三角洲,密布的河流把稻田切割得十分零碎。专门为小块耕地而研发的中国农业机械,契合了这里的耕种环境。

数据显示,越南对中国的农业科技种类需求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农业机械、作物种子和肥料。农业机械占了总体需求的44%。

在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智慧农业”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新重点。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际合作处处长 罗炬:

“智慧农业是采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上5g和机器人等现代化技术,通过远程控制,完成农业生产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其中,中国的大疆无人机飞防设备在东盟国家炙手可热。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际合作处处长 罗炬:

“通过无人机的飞防帮助减轻劳动力,即便东盟的国家未来也会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和东盟而言,无人机飞防设备的意义非常大。”

在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十国产业相近,尤其是在东盟国家走向农业技术转型升级之时,中国正在成为东盟国家引进经验和技术储备的后方基地。

东盟多数成员国的雨热条件丰富,发展农业条件优越。除了越南和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的稻田中,同样活跃着中国技术人员身影,他们与当地农民一起进行水稻新品种的引种试验,旨在提升稻米的产量。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伙伴计划框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不仅在水稻领域,在农业机械、水果种植、热带作物种植等方面也在持续推进。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