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又迎来一场“黄马甲”运动?

新京报
2022-10-22

四年前的秋末,法国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黄马甲”运动,这场蔓延全法的抗议几乎让年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被迫下台。

马克龙挺过了这场危机,并于今年5月成功赢得连任。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又一次面临着来自民众的“秋日不满”。

当地时间10月18日,超过10万名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学校老师、医疗机构员工走上法国各大城市街头举行大罢工,他们的核心诉求是:让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相匹配。

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法国今年以来通货膨胀率不断飙升。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危机加重,工资水平却无明显提高,法国民众购买力下降、生活愈发艰难。

现年70岁的退休社保工作人员伯纳德·默克参加了首都巴黎的抗议活动。他对美联社说:“我们要求所有领域、所有工种都上调薪资,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工资相比生活成本实在过低。”

专家分析认为,法国此次大罢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黄马甲”运动的一种延续,它反映的是法国近些年来持续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境。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8日,法国多地爆发罢工游行。图/IC photo

蔓延的罢工

法国这场大罢工开始于能源行业。今年9月底,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炼油厂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在能源危机中获得暴利的公司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

这场罢工持续了近一个月,一度导致该国近三分之一的加油站出现供应短缺问题,许多民众排队数小时或许都无法加满油箱,一些加油站不得不临时关闭。

据美联社报道,埃克森美孚公司上周已与工人达成协议,工人将重返工作岗位。道达尔公司上周五也和两个工会CFE-CGC、CFDT达成协议,同意将工资上调7%并增加津贴。不过,最强势的法国总工会(CGT)拒绝这一协议,坚持要求工资上调10%。

法国总工会秘书长菲利普·马丁内兹称:“我们的要求无比明确,上调薪资。我们认为这是法国第一优先事项。”他表示,通货膨胀影响着全欧洲的工人们,“大公司利润暴涨,却告诉员工其没有钱,不能涨工资,这导致怒火蔓延欧洲。”

法国总工会呼吁炼油厂工人继续罢工,并呼吁其他行业工人加入罢工,由此引发了10月18日的大规模、跨行业罢工。据法媒报道,这场罢工涉及公共交通、能源、教育、医疗、农业、垃圾清理等多个行业。

据路透社报道,周二的罢工抗议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交通混乱的情况。在法国南部地区,大约只有一半火车正常运行;在北部地区,高速列车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欧洲之星”取消了往返巴黎和伦敦的列车,连接法国和西班牙的城际火车运行也受到影响。

此外,在首都巴黎的抗议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打砸事件,部分穿着黑衣的抗议者打碎商店玻璃,并与警察发生冲突。法国内政部当天稍晚表示,巴黎当天共有1.3万人参加抗议活动,11人被捕。

法国政治历史学家让·加里格斯(Jean Garrigues)对彭博社表示,对法国工人阶级而言,薪资是导致他们怒火不断高涨的重要因素,“由于购买力下降,法国社会笼罩着忧虑和怒火,各行各业工人都希望上涨薪资。”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8日,在巴黎的罢工抗议者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图/IC photo

恶化的能源危机

“引发这场全国大罢工的直接原因,是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张金岭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危机导致物价飙升,由此引发民生困境,人们普遍要求加薪——这也是此次法国罢工工人的核心诉求。”

受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粮食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由此导致全球多国出现创纪录的通货膨胀。

购买力下降仍然影响着许多法国民众的生活,其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上周末,法国爆发“反对高生活成本大游行”,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也予以公开声援。

实际上,不仅法国,欧洲多国都出现了类似抗议活动。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能源价格过高;在德国、瑞典,航空领域工作人员举行罢工,要求上调工资;在英国,多行业工作人员都曾举行罢工,要求工资水平能和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

而在冬季即将到来、欧洲深陷能源危机之际,法国这场罢工对该国核电输出的影响引发关注。据路透社10月19日报道,法国20个核反应堆的运行受到工人罢工影响,其中17个核反应堆维修工作被搁置、3个核反应堆产量下降。

法国用电需求中大约三分之二来自于核电,该国曾是欧盟的主要电力出口国。但受到今年高温热浪、干旱、设备维护等因素影响,法国近半数核反应堆关闭。有分析称,法国今年的核电输出预计将达到30年来的最低值。

法国国家电网供应商RTE周二警告称,法国电力公司(EDF)持续的罢工将对今冬该国电力供应产生“严重后果”,因为罢工导致许多核反应堆原计划重启时间推迟了两至三周。据报道,工会将于当地时间10月20日和EDF开展谈判。

当地时间2022年2月14日,法国电力公司(EDF)核电站的四座冷却塔和反应堆。图/IC photo

“黄马甲”运动的延续

面对持续的罢工,马克龙政府采取了一些强硬举措。马克龙17日下午在爱丽舍宫召开高级部长会议,他表示,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危机,“竭尽全力”找到解决方案。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为缓解法国因为罢工导致的加油站供应短缺问题,法国政府近期使用征用权(requisitioning power)要求一些油库罢工者重返工作岗位数小时,否则他们将面临相应的处罚,包括被送入监狱。

此举引发工会方面不满,一些人称这损害了民众抗议的权利。但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使用征用权确保燃料供应是有必要的。他还表示,能源公司已经和大多数工人达成了协议,所以“协商时间已过”,目前的罢工是“不可接受的,也是非法的”。

法国总理伊丽莎白·博尔内18日也在国民议会会议上表示,谈判已经达成协议,道达尔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绝大部分工会都已结束罢工,“因此,少部分人继续阻碍国家(运行)是不可接受的。”她表示,“(工人们)必须回去工作了。”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19日,法国总工会表示,工人已投票决定结束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Donges炼油厂的罢工。另外两个地区North和Bouches-du-Rhone的罢工也已暂停,但Gonfreville的罢工仍在持续。

法国政府方面认为这是积极的信号。政府发言人奥利维耶·韦朗稍早前表示,政府正在努力让一切恢复正常,近几天的进展显示很快能实现这一点。他指出,法国目前面临着供应问题的加油站数量已经下降至21%。

但在张金岭看来,法国近期大罢工有其深层次原因存在,它可以说是“黄马甲”运动的一种延续,也是法国近些年来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和制度危机的延续。

他解释称,从2016年抗议劳动法改革的“黑夜站立”到2018年的因加征燃油税引发的“黄马甲”运动,再到2019年底反对退休改革的全国大罢工、疫情期间断断续续的各类抗议,以及当前的多领域大罢工,其反映出的是法国长期以来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危机。

“法国每一次游行罢工的爆发都有一个直接的引爆点,譬如能源危机、退休改革、加征燃油税等,但它很快就会发展成对法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全面批判。”张金岭称,“它揭示了法国长期以来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境,也显示了法国民众对政府提出的改革措施的不满。”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法国巴黎,法国“黄马甲”运动抗议者再次发起抗议活动。图/IC photo

对马克龙的“秋日不满”

《纽约时报》称,马克龙正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指责,许多民众认为,他在应对生活成本危机问题上做得不够。一些工人领导者称,马克龙政府再一次面临着“秋日不满”。

事实上,此次大罢工爆发的同时,马克龙政府正在试图绕过议会投票,以顺利通过其2023年预算案。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理博尔内10月19日表示,政府将使用法国宪法第49.3条款绕过议会投票,以通过2023年预算案。根据该条款,政府可以不经国民议会投票通过法案,前提是反对派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没有通过。

马克龙此举非常无奈。今年6月,马克龙领导的中左翼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虽然保住多数席位,但失去了绝对多数的优势。这导致他要在议会中推进立法困难重重。

“每一个反对党都明确表示将反对这一预算案……但法国人民期待我们的行动。”博尔内19日在议会会议上表示。此举引发反对党不满,一些左翼联盟议员在博尔内结束讲话前就离席,有人称马克龙政府此举“严重破坏民主”。

据报道,法国左翼联盟和右翼联盟预计都将对马克龙政府发起不信任动议以示回应,但两方提出的动议都不大可能通过。马克龙此前表示,若是议会通过不信任投票,他将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

在马克龙政府提出的2023年预算案中,最具争议的是退休金改革。马克龙第一任期内就提出退休金改革,但遭到多方反对,改革被迫搁置。如今,马克龙希望在今年冬天强行通过这一改革方案,预计会引发进一步的抗议。

法国总统马克龙。图/IC photo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法国抗议不会对马克龙政府造成根本影响。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社会学家Etienne Ollion对《泰晤士报》表示,马克龙政府倒台的危险“非常小”。加里格斯也认为,法国并未面临紧迫的“社会爆炸”风险,因为许多私营部门员工“承担不起罢工的代价”。

从民调上来看,大多数法国民众反对持续的罢工。法国民调机构Elabe周二民调显示,仅有39%的受访民众支持开展全法大罢工,49%对此表示反对。

张金岭则认为,进入第二任期的马克龙面临的压力显然更大了。一方面,面对来自民众的不满,他需要进行相应的立法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在议会失去绝对多数席位,他的立法改革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不过,此次法国大罢工凸显的是,马克龙迫切需要采取行动解决法国社会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此外,法国或许也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它现有的制度能否有效解决其面临的严峻问题?”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