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计常论(2):叙因(1)计前际

《瑜伽师地论》计常论(2):
叙因(1)计前际
作者/观诸法如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二、叙因
二、一、问
问:何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是常住耶?
前面是「标计」,标出来他们的执着,这底下是「叙因」,说一说他们的因由,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子执着?
「何故?」什么原因「彼诸外道」,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呢!「我及世间是常住耶?」我及世间是常住,什么原因会有这样的思想呢?有这样的言论呢?
这是问,底下就回答。
二、二、答
二、二、一、指广说
答:彼计因缘如经广说,随其所应尽当知。
「彼计因缘如经广说」,彼那 外道有这样思想的原因,像经里面说的很详细, 如 《 梵网六十二见经》里面说了。「随其所应尽当知」,随那部经里说的事情,应该去读一读, 去 了解 认 识。
韩清净 《披 寻记 》: 「 彼 计 因 缘 如 经广说 者: 谓 如梵网六十二 见经说 。 」 如《梵网六十二 见经 》有 详细说 明。
二、二、二、叙差别
二、二、二、一、计前后际常
二、二、二、一、一、计前际
二、二、二、一、一、一、约一切常辨
二、二、二、一、一、一、一、依静虑
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上):「依下中上静虑」等者:此四一切常论。 〈八十七〉云:谓计前际三常论中, 由下中上清净差别,名:宿住随念俱行。 意显:依下品定、 起宿住念、 知过去二十成劫, 依中品定、 忆四十成劫, 依上品定、 忆八十成劫,皆悉是常。 由执世间空劫为隐、有劫为显,非生灭故。 或依天眼、 见现在世、不知生灭, 或见诸识、此灭彼生、无断绝故, 见麤非细、遂执为常。 天眼为先、 方见生死现在故,是未来前际。 此中:前三、忆过去世。 后一、见现在、 未来前故,合名前际。 此诸见中:过去名前际,未来名后际, 现在通二、待望别故。 「或见梵王、 随意成立」者:一分常见。 梵王立言:我常子无常。有此彼者, 随彼意立,此无常彼常,是初、 一分常见。 「或见四大种变异」等者: 闻梵王立大种无常心常、或大种常心无常, 同彼忍可,名第二、 一分常见。 三、 戏忘天没、 来生此间。 四、 意愤天没、 来生此间、 得宿住通。二俱忆言。 在彼诸天、 无此二事、 故是常住。 我有来此故无常,故名:第三、 第四、 一分常见。 此中说:依定得宿住念、 忆色界法胜计者见故。 略说初二,不说后二。
「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这可见外道也是很不简单,散散乱乱的人哪会有这样的思想,外道有禅定、有神通,在襌定里面发出来这样的思想的。在襌定里面是分两部分,一个是禅定里面起发出来一般所说的宿命通、一个是起天眼通,从这两种神通发出来这种思想的,这样讲法的。
「此中计前际者」,这里面他执着在过去世,说一切常。
「谓或依下中上静虑」,「或依」还是有点不定的意思,或者是依静虑而有,或者不是,依下中上静虑,下品、下品清净的静虑、或者是中品、或者是上品的静虑。
「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若不得到禅定、静虑,当然是色界禅,没有到达色界禅是不能有神通的,所以这里面说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说下中上,没有明白说,究竟是初禅、是二禅、是三禅、是四禅,没有那么说,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参考书上没有解释,故妄言之就是初禅也好,二禅、三禅、四禅也好,每一禅都有下中上,同样是得到初禅但是有下中上的分别,乃至到第四禅也是,也是一样。
在禅定里面「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发动了「宿住随念」 ,生起宿住随念就是宿命通, 过去世的生命的情况,一切我及世间的情况。「住」,当然是有世间的存在,「随念」,随顺他的念力去 思惟观察。我及世间都是缘起法,当然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都是无常的。但是有禅定的人、有神通这个人,他并不善知、不善通达缘起的道理,缘起道理是不常不断,相续故不断,有生灭变化故不常,是不常不断的。但是他「不善缘起」,并不懂得。
《阿含经》说缘起甚深、极甚深,的确是要圣人、要佛的智慧才能通达,一般人是不行的。
「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因为他不懂得缘起的道理,所以这个不善缘起的有禅定有神通的人,他对于过去了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相续流转的诸行,「但唯忆念」,他只能够知道而已,知道念一念过去世中我姓什么,我叫什么名字,我在那时候生活的的情况怎么样,谁是我父亲,谁是我母亲,这可以忆念就是了。「不如实如」,他不能真实知道过去诸行的真实相的。
「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他就执着过去世的事情,认为那都是常住的、不可破坏。
这是「约一切常辨」,「依静虑」,依静虑这里是说依静虑起的「宿住随念」,而发起这样的执着的。
二、二、二、一、一、一、二、依天眼
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剎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
这是「依天眼通」。
或者依下中下静虑,修天眼通成就了的人。 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为什么这样说?对后际来说,名之为前际,现在是在将来的以前,就算前际。所以,同过去际合在一起,都叫做前际。 「下中上静虑」这是三个,加上这个「现在世以为前际」就是四个,这是四个一切常论。
「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他就根据他的天眼通,对五蕴诸有为法,色受想行识的有为法,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相续不断的流转,他不能够真实的明了。人死了的时候,五蕴的变化,有善色受想行识、有恶色受想行识,善色、恶色因果的变化,他不能真实的知道。
1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一八)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说常法。常法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世间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世间常存,此为真实,余者虚妄,所以者何?由我忆识,故知有此成劫败劫,其余过去我所不知,未来成败我亦不知。』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为虚。』是为初常法。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此世间常,此为真实,余者虚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成劫败劫,我复能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我不知未来劫之成败。』此说知始,不说知终,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真实,余者虚妄。』此是二常法。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八十成劫败劫,彼言:『此世间常,余者虚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有成劫败劫,复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未来劫之成败我亦悉知。』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三常存法。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2 、《佛 说长 阿含 经 》卷第十四·(二一)第三分梵 动经 第二: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是四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着,已不着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3 、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佛言:「若有异道人,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各学其事,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见中。若有异道人,于当来劫中,见当来事,学当来事,于无央数道,各各了其事,皆在是四十四见中。彼异道人,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各了其事,悉在十八见中者,有异道人,行常见常,自为世间说有常,在是四见中。」
佛言:「其异道人,何以在四见中?各见常说,自为世间人说有常。若有异道人,断爱欲行禅,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能念过去二十劫事。其人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过去劫成败时,不知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念:『知过去事,舍当来事。』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断爱欲,即如像三昧正受,能念当来四十劫事。其人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过去劫成败时,但知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舍过去事不知之,念当来事,是为第二见。第三若异道人,断爱欲,精进行寂,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过去当来八十劫事,其人便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过去、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念过去、当来之智,是为第三见。第四若有异道人,精进寂一心,行断恶行,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寂根住痴念。其人自为世间说:『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过去劫成败时,亦不知当来劫成败时。』是为第四见。所可谓异道人,说常见常,自为世间人说有常者,皆在是四见中,不能复过上。如来皆知,是复过是上微妙知,是以不诫之,离于诫得无为。如来知痛痒所更乐尽灭,知所从起,佛见以无所受意善解。」
4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九:
前际分别见中, 四遍常论 者:
[ 第一遍常论 ] 一、由能 忆一坏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坏成劫) ,彼便执我、世间俱常。 问: 彼何故作是执? 答: 彼计转变或隐显故。 转变论 者作如是执:「乳变为酪,种变为芽,薪变为灰,如是等类若续彼而有者,皆是彼所转变,非彼法灭有此法生故, 一切法自性常住 。」 隐显论 者作如是执:「诸法自性或隐或显。」彼见此处先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洲渚、妙高山王、余山、大海、诸树等坏后,于此处复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等成,便作是念:「彼于中间不可见者非性坏灭。然坏劫时,彼性潜隐至成劫位彼性复显。」又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故作是念:「我及所忆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
[ 第二遍常论 ] 二、由能 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 ,彼便执我世间俱常。由计转变或隐显故。彼若能忆外器坏成,由见此处先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洲渚如前,乃至命不可害。若不能忆外器坏成,执世间常理不待说故作是念:「我及所忆(世间)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
[ 第一与第二遍常论之差别 ] 问: 此与第一义有何异? 答: 前虽忆多,而于能忆诸生无间未得自在;今虽忆少,而于能忆诸生无间已得自在。
[ 第三遍常论 ] 三、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谓「见死有诸蕴无间,中有现前。复见中有诸蕴无间,生有现前。又见生有诸蕴无间,本有现前。本有诸蕴分位相续乃至死有。譬如水流灯焰相续。」由不觉知微细生灭,于诸蕴中遂起常想故,便执我世间俱常。由计转变或隐显故,如刀于鞘,蛇于其穴,人于闇室,入出隐显故作是念:「我及所见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
[ 第四遍常论 ] 四、由寻伺不如实知,谓「我世间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无法恒无,无不可生,有不可灭。」彼执:「因果从无始来,性唯是一,无灭、无起。」故是前际分别见摄。彼 若执色以为我 者,由见显形恒相似故,便执为常。若 执心等以为我 者,由心等法无间生故,相似生故,恒时生故,不能了知细生灭故,能忆往昔所更事故,前后事业互相似故,他不碍故,便执为常。彼由如是虚妄寻伺执「我世间俱是常住。」如是四种前际分别执遍常论,由 劫 及 生 、 死生 , 寻伺 四事而起。
韩 清 净 《披 寻记 》: 「 此中 计 前 际 者至生 灭 流 转 不如 实 知者:此 显 前 际 一切常者彼 计 因 缘 。彼一切常略有四种,起 计 因 缘总 唯有二。一、依 静虑 起,二、依天眼起。依 静虑 中,清 净 有 别 , 谓 下中上。由此差 别 ,起宿住念。此宿住念 缘 彼所 闻 不正法藏及所信解而得生起,是名不善 缘 起。由是于 过 去行不如 实 知, 计 曾有我, 发 起常 见 ,是 为 一切常中前三常 见 。依天眼者,彼 见 有情死 时 、生 时 、妙色、 恶 色、若劣、若胜差 别 而 转 。彼于 诸 行剎那生 灭 流 转 不如 实 知,便 计尔时 以 为 前 际 , 发 起常 见 ,是 为 一切常中第四常 见 。 」
「 此 显 前 际 一切常者彼 计 因 缘 。彼一切常略有四种,起 计 因 缘总 唯有二。一、依 静虑 起,二、依天眼起。 」 这 是 显 示 执着 前 际 一切是常的人,所 执着 的因 缘 。 计 前 际 常要略而言有四种,四种就是下品、中品、上品 静虑 ,再加上天眼通就是四种,依止 着这 四种因 缘 , 执着 我及世 间 是常,但 归纳 起 来 其 实 只有二种:一、依止 禅 定而生起 这样 的邪 见 ,二、依止天眼而生起 这样 的邪 见 。
「 依 静虑 中,清 净 有 别 , 谓 下中上。由此差 别 ,起宿住念。此宿住念 缘 彼所 闻 不正法藏及所信解而得生起,是名不善 缘 起。由是于 过 去行不如 实 知, 计 曾有我, 发 起常 见 ,是 为 一切常中前三常 见 。 」 依止 禅 定的定力清 净 的程度不同而有下品、中品、上品的差 别 。由于定力的下中上品差 别 而生起宿命通。 这 种宿命通 缘 念 过 去所听 闻 的不正法藏及所信解的邪 见 而得生起, 称为 不善 缘 起。因此于 过 去 诸 行不如 实 了知是 无 明 缘 行乃至生 缘 老死, 计着 曾 经 有我而 发 起常 见 , 这 是依止下中上三品的 静虑 于一切常中前三种常 见 。
「 依天眼者,彼 见 有情死 时 、生 时 、妙色、 恶 色、若劣、若胜差 别 而 转 。彼于 诸 行剎那生 灭 流 转 不如 实 知,便 计尔时 以 为 前 际 , 发 起常 见 ,是 为 一切常中第四常 见 。 」 依止天眼的人,看到有情死的 时 候有 恶 色、生的 时 候有妙色、若劣就是下品的欲界有情,若胜是指色界的殊胜有情,有各式各 样 的妙色、 恶 色等差 别 。 对 于 这 一切法 虽 是剎那生 灭 ,是相 续 流 转 的,不如 实 了知,就 执着现 在到未 来 ,死了 还会 再生 发 起常 见 , 这 是于一切常中第四种常 见 。
二、二、二、一、一、二、约一分常辨
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或见梵王随意成立,或见四大种变异,或见诸识变异
「一分」,我及世间中的一分是常住,其余的还是无常的。
一分常见论者也有四种。
1 、 「又见诸识流转相续」,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从久远以来, 于生死 相续不断的变化。 「从此世间至彼世间」,从这个世间到另一个世间去,从人的世间到天上的世间、或者是又回到人的世间、或者到三恶道的世间,总而言之都是识,识来来去去。
「无断绝故」,一直地没有中断,总是相续的。这是执着「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他不明白「识」是刹那生灭变化,种子生现行,由现行熏种子,这样子相续变化的,他看不出来,他认为是常住的,所以就发起常见, 就是 执着识是心 , 心是常住的,其余的一切法是有变化的。或者说执着我见,执着识是我,我是常住的,其余的都是无常的。「我一分常论」,这是「四一分常」里面的一个,一分常。
2 、「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这又是一种一分常论。世界成住坏空,坏劫了,初禅天以下,都被火烧了,就空了。后来世界又成就了 的时候,二禅天光音天,二禅天的人死了,死了就来到初禅。最初来到初禅天的人就是梵天王,就他一个人先来,他感觉到怎么就我一个人,他心就动就希望再有人来,他心一想就有人来了,也就是从二襌天或者其它天来到这里来。
那么梵天王心里面就误会了,认为那个人 是随我心想而生的,所以我是一切众生之父,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奴仆,或者怎么的…。后来的人,后来的天,也认为这里原来有一个天,我是随他的,「随意所生」,随梵天王的意所成立的。所以他是主,他是我的父,他是常,我是无常,父是常子是无常,叫做梵天王是常,梵王是常,其余的人 是梵天王所化, 都是无常。
3 、「或见四大种变异」,在禅定里面看见四大种地、水、火、风是有变化的,不是真实的,但是他没有看见心识,心心所法也是有 变化的,他没有看到,认为心是常住的。所以就执着,心这一部分的自性是常住的, 识是常,四大种是无常 。
4 、「或见诸识变异」,或者在禅定观察思惟,「识」是刹那剎那变化的,四大种是不变化的。所以就是四大种是常,识是无常。
1 、《佛 说长 阿含 经 》卷第十四·(二一)第三分梵 动经 第二: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着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着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娱乐,彼戏笑娱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娱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为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着,以不着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14
2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言:「我所解法,深奥深照,若有贤者弟子闻之便嗟叹佛。其有异道人,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念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乐说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见中。其异道人何?谓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念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乐说知其中事者。若有异道人,各说常见常,各自为世间人说有常,皆在四见中。 其异道人何 ?谓说常见常,为世间人说常。其劫坏败时,下人民便上生第十二阿卫货罗天上。劫坏败时,其天福德薄,命尽展转来下。有梵天在上虚空中生,便于彼为大尊,梵自谓:『我皆作诸事,于其上尊,为一切作父,解义千人之上。』其梵天自念言:『当于何所得人来生此?』适发意顷,余下人即解生其上。尔时其梵天,因发见言:『我皆化作是诸人。』其人民亦自生见言:『梵天皆化作我曹。所以者何?梵天先生,我曹后生,是故化我曹。』其先生梵天,最端正好洁,威神巍巍。其余诸天,随法福德薄,命尽皆稍稍下生人间,行精进,离爱欲,行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处。其人言:『上先所生梵天得常在,终不转移亦不死。常在尊上梵天,化作我曹,非常转移死。』是谓为说常非是,是为第一见。 第二若有异道人 ,彼有梵天,发见如是言:『其有色法痛痒思想行识,是法为常,亦不转移不死,其有地种、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此非常不坚固。』其梵天人,禄相福德薄者,终亡来下生人间。其人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梵天。是其人言:『彼色法痛痒思想行识,其法常坚固,此人间地种、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是法非常,无坚固有终亡。』是为第二见。 第三若有异道人 ,所说何?谓有天名几陀波屠,在其上相娱乐,快乐以后,常不复念身病着床,其人法禄相福德薄,终亡下生人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处,其人便言:『彼天人相娱乐快乐者,得常在,不动转终亡。此人间相娱乐,非常无坚固,有终亡。彼天有常,此人间无常。』是为第三见。 第四若有异道人所说 ,有天名散提,彼居上共止顿,平相向,生瞋恚离本座,其天人禄相福薄者,终亡下生人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天上,其人言:『彼诸天共止相娱乐者,得常在坚固不终亡。我生人间者,非常无坚固,有终亡。彼天有常,我人间无常。』是为第四见。」
3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九:
四一分常论 者:
[ 第一一分常论 ] 一、从 梵世 殁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作如是执:「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 梵王 能化在彼 常住 ; 我 等所化故是 无常 。」
[ 第二一分常论 ] 二、闻梵王有如是见立如是论:「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翻此说:「心是无常,大种常住。」同彼忍者,或住梵世,或生此间,或展转闻如是道理便作是执:「我以大梵天王为量!是故世间一分常住,一分无常。」
[ 第三一分常论 ] 三、有先从 戏忘天 殁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便作是执:「彼天诸有 不极游戏 忘失念者,在彼 常住 ;我等先由 极戏忘念 从彼处殁,故是 无常 。」
[ 第四一分常论 ] 四、有先从 意 愤天殁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便作是执:「彼天诸有不极意愤角眼相视,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意极相愤角眼相视从彼处殁,故是无常。」
问: 如是诸天住在何处? 有说 :「彼住妙高层级。」 有说 :「彼是三十三天。」
如是四种前际分别一分常论,由执 大梵,大种或心 、 戏忘 、 愤恚 四事而起。
韩 清 净 《披 寻记 》: 「 又 见诸识 流 转 相 续 至 诸识变 异者:此 显 一分常者彼 计 因 缘 。 诸 有情 类 ,唯 识 流 转 ,因果相 续 ,而非是常。彼 见 此世 间灭 生彼世 间 , 无断绝 故,不如 实 知因果道理,故起常 见 。此 计 我常,名一分常。又 见 梵王最初生已, 诸 余世 间渐 次成立;便 计 梵王有大自在,能生世 间 ,不知梵王亦世 间摄 ,故起常 见 。此 计 梵王是常,名一分常。或 见 大种有 变 异故,不 见诸识变 异, 计识 自性一分是常。或 见诸识 有 变 异故,不 见 大种 变 异, 计 四大种一分是常。如是名 为计 前 际 中四一分常。 」
「 此 显 一分常者彼 计 因 缘 。 诸 有情 类 ,唯 识 流 转 ,因果相 续 ,而非是常。彼 见 此世 间灭 生彼世 间 , 无断绝 故,不如 实 知因果道理,故起常 见 。此 计 我常,名一分常。 」 这 是 显 示 执着 一部分是常住的人 执着 的因 缘 。有情只是 识 在流 动转变 ,由于善 恶 因 缘 ,而得到苦 乐 果 报 ,因果相 续 但并不是常住的。有些外道看有情在 这个 世 间 死了,又到另外一 个 世 间 去出生, 没 有 断绝 ,因 为 不如 实 知道 这 些都是因果在那里流 转 ,所以生起常 见 , 执着识 是我,我是常住 不 变 ,其它法是 无 常的。 执着 我是常住不 变 的外道, 称为 一分常者。
「 又 见 梵王最初生已, 诸 余世 间渐 次成立;便 计 梵王有大自在,能生世 间 ,不知梵王亦世 间摄 ,故起常 见 。此 计 梵王是常,名一分常。 」 成劫的 时 候最初有一 个 人 从 二 禅 天下 来 受生成 为 大梵天王, 刚开 始一 个 人,后 来觉 得很寂寞,就希望有人 来 ,又有人 从 二 禅 天死了,或三 禅 天死了而 来 生到梵 辅 天,大梵天王又 觉 得不 够 ,此后又有一些人 来 生到梵 众 天,梵 辅 天及梵 众 天都 认为 大梵天是他 们 的父 亲 ,其它人是大梵天的孩子,其它人也是 这样 想,大梵天王也 这样 想。成劫的 时 候,其它的世 间 慢慢成立,初 禅 之后慢慢的就有六欲天,慢慢又有人 间 地 狱饿 鬼畜生出 现 , 众 生出 现 的次第是由上往下。他 们 就 执着 大梵王有大自在的能力,能 够 生出 这个 世 间 ,不知道大梵王 还 是世 间 所 摄 ,因此生起一分常 见 , 执着 大梵天王是常,其它人是 无 常。
「 或 见 大种有 变 异故,不 见诸识变 异, 计识 自性一分是常。 」 或是看到粗相的地水火 风 有 变 化差异,不知道微 细 的 诸识 也有 变 化差异,又相似相 续 ,就 执着识 的体性是常的,四大种是 无 常。
「 或 见诸识 有 变 异故,不 见 大种 变 异, 计 四大种一分是常。 」 或者是看到 识 有种种的 变 化差异, 没 看到地水火 风 变 异 ,就 执着识 是 无 常,四大种一分是常。
「 如是名 为计 前 际 中四一分常。 」 这 些 称为计 前 际 中的四一分常。
有情世间之成立:
1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十二: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彼梵天王颜貌容状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其后此世变成大水,周遍弥满。当于尔时,天下大闇,无有日月、星辰、昼夜,亦无岁月、四时之数。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四: 诸器世间既成立已,最初有一极光净天,由寿业福随一尽故,从彼殁已生大梵宫;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北洲为始;次瞿陀尼,次毘提诃,后生赡部;次生鬼趣,次生傍生,后生地狱,由法尔力。若处后空彼必先住,若处先空彼必后住。若大地狱一有情生,尔时已度二十成劫,二十住劫此为最初。
3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云何世间成?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亦复如是。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余一切处,渐次亦尔。复从第二灾顶,生第二静虑。余一切处,应知亦尔。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最大梵。由独一故,而怀不悦,便有希望:「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 ... 如是器世间成已,有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来生此中。余如前说。此皆由彼感劫初业。此业第一最胜微妙,欲界所摄;唯于此时,此业感果,非于余时,尔时有情名劫初者。又彼有色从意所生,如是一切,如经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