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盱眙县,顶得住湖北和安徽的小龙虾围攻吗?
岛语 | 作者
长三角参考 | 来源
各地小龙虾节汹涌,食客有点不够用了。
今年初夏,除开江苏盱眙,安徽六安、蚌埠、芜湖,湖北潜江、监利,河北廊坊,山东鱼台,江西永修, 浙江德清等市县,都在热火朝天蓄力小龙虾节。
与此同时,“中国龙虾之都”“生态龙虾城”“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各种名号齐飞,到底谁是那个小龙虾界第一,似乎成了一宗悬案。
按照《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的数据,去年全国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为4580亿,比2021增加358亿,同比增长8.5%。
从产量上看,去年养殖总量超289万吨的小龙虾,算是首次超越了鲫鱼、鲤鱼,顺位仅跟草鱼、鲢鱼、鳙鱼,跻身第四大淡水养殖品种。
而纯看数字表现,“虾王之争”似乎也已经有定数。
在24个有小龙虾养殖产量报告的省份之中,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5个传统小龙虾养殖强省总产量263.74万吨,全国占比91.24%,强势主导。
而湖北在产量方面,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省,全年11.38万吨的养殖数据,不仅让其坐上了头把交椅,还几乎是安徽、湖南、江苏,这几位二三四名省份加起来的产量总和。
再往县域去看,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超3万吨的县(市、区)有20个,湖北占了8个,安徽6个,湖南与江苏都是3个。
产量超10万吨的县市区,有5个,湖北占去3席,湖北监利、洪湖、潜江,分别摘走第一第二和第四,江苏盱眙位列第三,湖南南县在第五位。接近10万吨产量、排第六的安徽霍邱,则在一众安徽县市里排在首位。
如果按这个产量榜单,“战局”其实已经很清楚:江苏和湖南集中度高、省内有明星县领着,梯队县没那么出挑;安徽养殖县入局者众多,但“头部”偏弱,省内在内卷;湖北,不仅“人多势众”,而且单县拎出来都“很能打”,有点“屠榜”的意思了。
只是,养殖产量榜单只能算是一个维度,榜单之外,关于小龙虾这件事,似乎谁也不服谁。
美国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曾在中国拍摄过一组《让14亿人吃饱》的系列作品,在2018年的WPP荷赛中引起热议。
视角聚焦中国庞大的饮食产业链,涉及肉类、乳制品和加工食品等领域,从上海最大的屠宰场,到山东技工学校的厨师培养,再到黄海边巨大转向架上晾晒的海藻,惊鸿一瞥,风味中国。
其中一幅航拍作品,就是有关热腾的小龙虾,取材源自盱眙龙虾节上的万人龙虾宴。
2000年夏天,盱眙县人民政府开始举办龙虾节,重头戏就是这个因参加人数及龙虾数量,而入榜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万人龙虾宴。就在6月份的第23届盱眙国际龙虾节上,龙虾宴卖出了3万张票,为食客准备了80吨龙虾。
一个举办了二十来年的龙虾节,背后是一整个县的龙虾“执念”。
60万常住人口的盱眙,全县有近21万人从事小龙虾产业,2022年总产值202亿,而盱眙县2022年的GDP总量为525.08亿。与此同时,“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306.51亿,连着七年蝉联中国水产类区域品牌榜首。
江苏每卖出10只小龙虾,其中5只产自盱眙;而在湖北也有一句,全国每12只小龙虾,就有一只来自监利。
从上文小龙虾产量上来看,湖北监利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但是从名气上来讲,先不提省外盱眙,省内它还得先过一个对手,潜江。
2009年开始举办龙虾节的潜江,虽然在品牌上相对盱眙来说后发,但爆发力很强,收获了“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等诸多美誉。根据当地说法,“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就是从当地传开,盱眙属于“偷师”。2017年,潜江还在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潜江龙虾学院,在国内开设了首个小龙虾专业。
按照潜江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的表述,潜江与盱眙路径不同,盱眙瞄准下游终端,潜江瞄准上游生产。算是各有侧重,切磋共进。
而在湖南南县县委书记罗讯看来,其实并不是江苏与湖北的两强争霸,而是“湖南南县、江苏盱眙、湖北潜江”的三足鼎立。在湖南人眼中,产量排第五的南县,与第一梯队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距。
当然,有类似想法的,可不只是上文榜单中的前20位,即便不在排名表里,有些地方也有话要说。
比如安徽蚌埠。
事实上,在“小龙虾江湖”里,安徽势力确实不容小觑,整体产量安徽排在全国第二,省内好手也众多。如果有“三足鼎立”一说,在安徽看来,其顺位至少要排在湖南之前。
合肥从2002年起就开始搞龙虾节了,六安的霍邱县也早已亮出了“安徽龙虾第一乡”的大字招牌,除此之外,后面还紧跟着全椒、无为、定远、长丰、宿松等众县,无论产量还是声量,安徽小龙虾在全国都排得上号。
而其中对盱眙最“不服气”的,则是蚌埠。
此前《蚌埠发布》曾发文,称蚌埠是全国第一个“会吃虾的城”,早在1979年,蚌埠就自发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烧卖蚂虾的露天市场,也曾是安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当时大家都没听过盱眙龙虾,“说是国内龙虾业界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距盱眙仅145公里的蚌埠,颇有些“起大早赶晚集”的意味,作为吃虾“策源地”的心理包袱,加上“邻居”在小龙虾产业上的突进,一进一出,确实让蚌埠有点“放不下”。
都在“不服”盱眙,也都在不断提起盱眙,这也在反向证明,盱眙就是中国小龙虾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作为一直以来的小龙虾“顶流”县,盱眙对待小龙虾产业,确实是将心注入、举县之力。为了“二次创业”,盱眙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国有控股的盱眙龙虾产业集团,布局贯穿一二三产的龙虾产业链。光一个龙虾加工中心,投入了7000万,目前,盱眙龙虾相关产品加工企业达70余家,从养殖加工到配送和终端,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闭环。
吊诡的是,大家争来争去,结果今年抢到头彩的跟江苏、湖北、安徽都没关系。
因为全国人民都在看山东。
自从淄博“杀了出来”,不光食客涌向当地,各地政府也纷纷前往取经。
无论是湖南岳阳、江苏徐州、广东湛江、东北齐齐哈尔,还是新疆及内蒙,都对山东淄博的“弯道超车”,有点猝不及防,因为烧烤届再怎么排位,淄博都不在大家的竞争对手名单里,更知名的辽宁锦州,为烧烤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都敌不过后生的进击。
在烧烤圈发生的故事,当然也可以在小龙虾圈再来一次。并且淘汰马车的也不一定是其他更快的马车,上了那辆新车,也有可能就下了这辆旧车。
盱眙似乎也是意识到了,此前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志标已经明确表态,“各部门要认真借鉴吸收‘淄博烧烤’成功经验”。
有样学样,在这次龙虾节之前,盱眙县市监局也来了一封“致全县龙虾经营者的信”,要求明码标价,严禁价格欺诈、短斤少两、非法使用添加剂,必须维护好盱眙龙虾品牌形象。盱眙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也发布了“七项”措施,要全面展开“柔性”执法。
但这些行政措施,显然不是“出圈”的核心所在。以“节庆经济”起家的盱眙,更擅长于线下模式,而眼下“烟火气”代名词的淄博,更侧重于线上流量操盘。
比起“产区”式的工业向思维,二十年前的盱眙和当下的淄博其实有共通之处,就是都能“讲故事”。
淄博的烟火营造已经不用多说,盱眙的城市营销也很有讲究。
比如在小龙虾之外,绑定了一个风味秘方“十三香”。1993年徐州睢宁人许建忠来盱眙张罗了一间“老许调料行”,以山东卤菜“八大味”和传统五香粉为灵感,研发了龙虾调料版的“十三香”,从此名声大噪,而十三香龙虾也成了行销全国的“超级爆款”。
这个故事,以及传播、发酵、借力这个故事的一套打法本身,都很值得推敲。借用眼下营销上的热词,盱眙玩的是“超级符号”。
小龙虾第一城之争,其实结论已经不重要,越内卷,食客越受益。比风味、比产业链、比技术创新与品牌力,都没问题,但如果还在纠结渊源与历史,其实没必要,因为大家都知道,小龙虾其实来自北美洲,学名克氏原螯虾,一百年前才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