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 重型轰炸机开膛手——二战日本Ho-203型37mm大口径航空机关炮
一.屠龙之矛——Ho-203的研制过程以及性能
诸如B-29这样的重型轰炸机,机体大而坚固,需要重型火力才能对其构成威胁
↑大口径航炮一直都是对付诸如美国B-29、B-24、B-17这类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的利器,对于在1944年后就面临美军战略轰炸威胁的日本来说,尤其迫切地需要为战机装上大口径航炮。
曾在日本特钢公司工作的川村正孝博士,早在1941年就开始研发这种37mm自动加农炮,结果诞生了许多Ho-200系列的37mm航炮的原型。其中用于炮塔的Ho-201和作为固定前射武器的Ho-202都未能投入服役。未能投入服役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原型炮使用的37x133mmR弹药后坐力过于强大,当连发射击时,日本飞机的传统轻型结构会因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而损坏。
使用弹鼓供弹的Ho-203机炮,可见其炮管较为短粗
↑川村为了解决高后坐力的问题,被迫缩短了37mm炮的炮管。这样一来虽然有效地降低了武器的后坐力,但也极大地降低了37mm弹丸的初速和威力,同时还给弹丸的弹道性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瞄准造成了很大困难。
Ho-203采用长行程自动原理,因此射速也比较慢,仅有120发/分。同时,对于一支枪管长度870mm、总长度也只有1540mm的航炮来说,89kg的总重显然是有点偏重了。Ho-203采用弹鼓供弹,有15发、18发或25发三种大小的弹鼓可供选择,也可以由飞机内的炮手进行人工装填。
日本陆军使用的11年式步兵炮,可见其尺寸较小
↑在一些资料中,Ho-203加农炮被认为是基于11年式37mm步兵炮改进而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Ho-203是川村的全新设计,资料中出现的谬误可能是由于Ho-203使用了与老旧的的11年式37mm步兵炮相同的弹药,即37x112mmR弹药(由于该弹药的实际长度为111.1mm,在一些资料里也表示为37x111mm弹药)。
Ho-203的弹药种类与11年式37mm步兵炮相同,有12年式高爆弹、13年式高爆弹和94式彻甲榴弹,其中最常用的高爆弹重475g,初速为570m/s,炮口动能约为77.2kJ,其威力在二战各国的30-37mm航炮中属于中上水平。
移除弹鼓的Ho-203,在此状态下该炮可以由人工装填,但就只能进行单发射击了
↑Ho-203加农炮的研发和生产工作由日本特钢公司承担,并于1942年开始生产。但是直到1943年底,由于此时日本本土尚未遭受美军战略空袭的威胁,因此陆军航空兵也一直对大口径航炮缺乏需求,Ho-203仅有很少的产量。后来,当在飞机上安装94式坦克炮的尝试失败后,小仓和名古屋的兵工厂也开始参与Ho-203的生产,该炮的产能才开始逐步上升。
二.Ho-203的主要载机——川崎Ki-45“屠龙”重型战斗机
安装Ho-203的二式复战“屠龙改乙”
↑装备Ho-203机炮并且取得最多战果的主要机型是川崎公司的二式复战Ki-45“屠龙”双引擎重型战斗机。准确来说,仅有“屠龙改甲”和“屠龙改乙”两个亚型号安装了Ho-203型37mm航炮。
其中“屠龙改甲”在机头安装有两挺12.7mm重机枪以及一门Ho-203,Ho-203由其后的炮手手动装填。而到了“屠龙改乙”时,机头的两挺12.7mm机枪被移除,Ho-203则换为了安装16发弹鼓的半自动型号,不再需要人工装填。
安装在“屠龙改乙”机头的Ho-203,从这张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安装形态和16发弹鼓
↑值得一提的是,65架“屠龙改乙”是由“屠龙改甲”在陆军航空兵的机场上改装而来的,而临时改装版与川崎工厂量产的“屠龙改乙”又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工厂量产型的“屠龙改乙”拉长了机头鼻锥并在驾驶舱后增加了类似于“斜乐曲”的斜射机炮系统,这些在改装版的“屠龙改乙”上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许多资料中,对川崎Ki-45“屠龙”各个亚型号的特征描述以及出现年代都是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的。
同样在机头搭载了一门Ho-203的川崎Ki-102高空截击机
↑除了川崎Ki-45“屠龙”重型战斗机以外,Ho-203还曾安装或是计划安装在其他一些型号的重型战斗机/拦截机上,以用于拦截美军的B-29重型战略轰炸机。其中包括川崎Ki-102双引擎重型高空截击机、立川Ki-94-I双引擎重型战斗机、川崎Ki-96以及Ki-108双引擎截击机。
三.屠龙勇士——使用Ho-203的二战日本空战王牌樫出勇
搭载在Ki-45“屠龙”上的Ho-203,也可谓是日本在二战中最为战功卓著的大口径航炮之一了,甚至还诞生了一名自称击落了多达26架B-29的空战王牌——樫出勇大尉。不过根据战后美军的核实,他实际上击落了7架B-29,其余的战果为击伤或是误报。
日本王牌飞行员樫出勇,摄于1944年
↑尽管Ho-203的射速低、弹道性能不佳,瞄准也较为困难,但樫出勇对该武器的威力倍加赞赏。在战后他回忆说:“ B-29轰炸机配备了多达13挺机枪(实际上是12挺12.7mm机枪以及一门安装在机尾的20mm航炮),如果我从机头方向向B-29发起攻击,则会有多达10挺机枪向我的方向瞄准射击。面对迎面飞来的弹雨有时候我会感到很紧张和害怕,于是我一般都闭上眼默数三声,然后扣下开火按键并且脱离。”
描述Ki-45对B-29进行“迎头攻击”的油画
↑樫出勇从1943年中开始驾驶川崎Ki-45“屠龙改乙”重型战斗机(他驾驶的是川崎工厂的量产版屠龙),他充分学习了欧洲战场德国空军飞行员攻击美军B-17轰炸机的经验,推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攻击方法——迎头攻击。迎头攻击能够最大程度压缩敌方轰炸机自卫火力的反应时间和射击窗口,但也对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和时机把握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1944年6月15-16日,他在日本九州北部城市八幡的空战中宣称击落了两架B-29,并且还可能击落了第三架。
“小男孩漫游者快车”号机组,在被樫出勇击落后,全机11人仅有导航员莱蒙德幸存(后排左二)
↑1945年1月27日在东京上空,樫出勇驾驶安装有Ho-203机炮的Ki-45“屠龙改乙”重型战斗机向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03轰炸机联队第878中队的“小男孩漫游者快车”(Boy Rover Express)号B-29轰炸机打出了一个短点射。
Ho-203的37mm弹丸仅有一发命中了B-29的机头部位,但这枚弹丸也彻底摧毁了这架B-29。全机11名机组成员中,仅有导航员莱蒙德·哈勒兰(Raymond Halloran)成功跳伞,随后他被日军俘虏并于战后释放。
樫出勇(右一)和莱蒙德,摄于1985年的美国驻日大使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9月17日,时隔40年,时年70岁的樫出勇与时年63岁的莱蒙德在樫出勇位于柏崎市的家中会面并且握手。莱蒙德对樫出勇的英勇作战和高超的驾驶技术表示了赞扬,樫出勇则表示,他认为在二战中自己和日本所做的事情都并不光彩,不愿再提。
1945年3月27日,樫出勇又在九州上空的空战中宣传击落了三架B-29。据他的回忆,他一如既往地从向B-29迎头发动攻击。根据他的回忆,炮弹“从上方射入并撕碎了敌机的机体”,可见Ho-203确实是一款合格的“重型轰炸机杀手”。
在1945年5月,樫出勇由于表现出色而获得了二级陆军武功勋章,在二战日本,仅有两名飞行员曾获得这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