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下属、妻子、儿子眼中的苏振华上将

刘明生说长征
2020-07-04

刘邓大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其真正的名讳是中原野战军。

这支部队之所以习惯性地被人以刘伯承、邓小平的姓氏来称呼,是因为所到之处大战告捷,创造了诸多的胜利。

和刘邓大军一样,以指挥者命名的队伍不胜枚举,另外一支就是杨苏纵队。

这里的杨指的是杨得志,而苏,非苏振华莫属。前两天,本人和大家聊了聊杨得志的战功与轶事,今日,再来说一说苏振华。

在战友、下属、妻子、儿子的眼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苏将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军政兼优的好同志

苏振华是湖南岳阳平江人,1912年出生在当地的一户贫苦雇农家。

红军队伍里很多将领都是这样的家境,他们儿时的遭遇趋同,基本上没读过太多的书,还早早地背上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苏家家徒四壁,养的孩子又多,苏振华在家排行老七,所以也叫苏七生,在他之前,父母还养育了六个孩子。

自己有田地的农民在那个年代日子都不好过,更别提给地主、富农家做工的雇佣劳动力了。

在看不到希望时,饱受磨难的苏振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又在1929加入了游击队、共产主义青年团。

次年,他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成为了共产党员,并更名为了苏振华。

他是块好苗子,彭德怀见到他的第一面就认可了他,他的新名字就是彭老总亲自给取的。

事实证明,彭德怀没有看走眼。

在红军队伍里,苏振华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可作战很积极,轻伤不下火线,短短一年内,就升到了连教导员的位置上。

第四次反围剿中,他带着一师一团三连冲锋陷阵,自己颈部中弹,还是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中革军委在第二年的八一建军节上,为他颁发了象征英勇的三等红星奖章,还给他升了职——第五师第13团政治委员。

作为早期的红军干部,苏振华指挥、参加过的战役都比较出名。

比方说,指挥高虎垴战斗,攻克娄山关,智取遵义城,还参加了陕北会师之后的直罗镇与东征战役。这是打仗方面。

另外是政治方面,苏振华参军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长征结束了,就应组织的要求进了抗日红军大学进行学习,没有落下一门课,该记的记,该背的背。

他识字不多,自学起来费劲,就在上课的时候,能记多少记多少,课后再找人请教。

那个时候,学校的条件不好,没有桌子凳子,连最起码的教室都没有,大家到哪都是学,学的也挺有滋味的。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苏振华愣是把生硬的书本给读懂读透了,还因此被毛泽东同志夸奖,称他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因表现突出,苏振华被党组织留在了红大改编的抗日军政大学,担任第一团的团长。

他一共在校学习、工作了四年,理论熟的不能再熟了,也带领着团内的与日伪军打过仗,可是始终没能与日军正面交锋。

期间,罗瑞卿欣赏苏振华,夸他的第一团有一团的样子,而彭德怀也爱惜人才,不愿埋没了他,最后决定将他调到鲁西地区去打鬼子。

他和“三杨”的杨勇和杨得志曾是好搭档,且在他们身边时,担任的都是政委一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只要苏振华去哪个部队,哪个部队就如有神助,能打胜仗。

西台集战斗,他的部队获野战军通电嘉奖,高山铺战役,所部被记大功一次。

不管是当司令员还是政委,他都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精耕细作的好首长

建国后,祖国总算离和平越来越近,不少土地革命时期、八年抗战、解放战争走过来的将领,不是从军队调到了地方,就是转业了。

苏振华在1949年11月进军西南,解放贵阳后,就一直待在贵州,建设当地的经济。

他担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兼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发展工农业,让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窘境彻底改写。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身的工作,苏振华委派省委副秘书长阎学增,寻找能和他一起处理各项事务的合适人选。

最终,选中了一位名叫乔崖的年轻小伙子。

乔崖对苏振华的印象很好,在苏振华故去后,曾写过很多的文章,缅怀他,赞美他,还参与了苏振华的传记编写,是苏振华身旁较为亲密的人。

我读了几篇乔崖所写的作品,了解到了一些故事,可以印证苏振华的平易近人与精耕细作。

对待工作,苏振华一丝不苟,肖劲光将军年龄大了后,管理海军,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毛泽东同志派苏振华去辅佐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分担一些压力,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他说,他要做的,就是服从中央做的一切决定。

对待下属,他亲切和蔼。他的工作地点,包括家里,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了秘书、警卫员、司机、厨师、锅炉工等。

秘书就是乔崖,在两人刚刚有所接触时,阅历、眼界方面相差太远。

当时的苏振华已经40岁了,而乔崖才18出头,都能算得上是父与子了。

苏振华刚见到乔崖时,其实心中也有过质疑,可他没有立刻否认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的付出,而是准备多观察些时日,再决定留不留下乔崖。

这间接地给了乔崖成长的时间,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维持了将近一年。

在此期间,两人相处融洽,乔崖虽年龄小,可做事细心,脑子特别好用。

海军装备研制的研究所、工厂的工作进度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能够记得牢固,汇报工作时,给苏振华省了很多的事,磨合之下,乔崖便正式地成为了他的秘书。

闲暇的时间,将军除了陪伴自己的家人,对待工作人员也和亲属一般无二。

这些工作人员和他居住在同一个院子,不能常回家看看,偶尔家里会来人看望他们,苏将军便会亲自陪同吃上一顿饭,谁都是如此。

乔崖有一个弟弟,患了小儿麻痹症赴京治疗,与乔崖同住,苏振华知道了,几次三番说,可以不用经过他的同意,直接用车接送去医院。

就连乔崖的终身大事,也是苏振华给牵线搭桥,才促成的。

这样的首长,难道算不上好吗?

也正是因为这份好,苏振华逝世后,乔崖和另一位秘书何庆舟才对写《苏振华传》一事如此上心,这不仅仅是中央下发命令写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将军在大众的眼前。

1979年2月7日,苏振华上将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至今,他已经离开了41年。

他昔日的战友,品读一些追忆他的文稿时,不读完心里头总会有牵挂。

和他曾在上海一同奋斗过的倪志福说“苏振华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儿子苏大健觉得,苏振华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虽然他很忙、很累,但他总能抽出极其有限的时间,去关照身边的子女。

妻子陆迪伦与丈夫苏振华风雨同舟,她对苏振华信赖、崇拜,认为他配得上英雄这个词。

晚年的陆迪伦一人抚养着孩子,有空的时候,接受媒体的访问,介绍苏振华的思想和品格。

一个人民、战友、下级、妻子、儿子都认为好的人,他很难不名垂千史,他的功绩,绵长且深远。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