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红旗”-61到“海红旗”-10,我国舰载近程防空导弹发展历程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D62C013AEDE2D9A5417C3B3ACBFDEC529E9F659C_size6_w200_h200.jpeg)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反舰导弹的陆续装备,低空突防、电子干扰等新的战术手段层出不穷,国外第二代舰空导弹开始发展相应的低空反导能力。这时的中国海军虽已初步具备近海活动能力,但水面舰艇的对空武器除了高炮还是高炮,舰空导弹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所承担的作战任务却开始扩容,舰艇防空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舰空导弹的研发装备被提上议事日程。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6/21EF7AE3A290D6399AA3FA22C7B1CBB39B978F69_size24_w640_h426.jpg)
安装在053K型防空护卫舰“鹰潭”舰上的“海红旗”-61舰载防空导弹
“海红旗”-61
早在1965年,海军就打算在65型舰基础上发展053K型防空护卫舰(即“江东”级),基本任务是在中近海执行护渔护航任务,并在战时掩护和支援导弹艇及鱼雷艇作战。于是军委做出决定,将在研的“红旗”-61地空导弹转为舰空导弹,列为053K的预定主战装备。
不过,“海红旗”-61的研制进程十分缓慢,一直到1975年3月,053K型首舰完成一期工程交船,“海红旗”-61才开始上舰试验。1976年12月,“海红旗”-61导弹进行首次海上发射试验。之后,又经过漫长的攻关和试验,1984年11月,“海红旗”-61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射击试验,发射两发导弹,击落两架“长空1号”靶机。1986年11月至12月,“海红旗”-61导弹在海上进行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飞行试验。1988年11月,“海红旗”-61导弹设计定型。
“海红旗”-61舰载防空导弹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燃气涡轮发电机、链式战斗部(重40千克)、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弹长3.99米,直径0.28米,翼展1.166米,弹翼不可折叠;导弹发射重量300千克,最大速度3马赫,有效射程(水平方向)10千米,射高8千米。其重量尺寸接近美国早期的“海麻雀”舰空导弹,但性能却差了一大截。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6/D9419E3035079D7F9424B13074C6A38F7F920383_size32_w640_h314.jpg)
装备“海红旗”-61导弹的“安庆”号导弹护卫舰
虽然顺利定型,但是此时距导弹的初始研发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原计划装备的531舰也已服役了整整10年,国外舰空导弹已经开始向第三代发展更新换代,原先性能不错的053K型舰此时已呈落伍,批量生产已无实用价值,531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代防空护卫舰的绝唱。装备舰空导弹以后,531舰(“鹰潭”号,现已退役)于1988年参加“3.14”中越赤瓜礁海战,对越军舰艇具有压倒性装备优势,轻易击败越方505舰。战斗结束后,531舰还受命做好防空准备,以防对手空中报复,但越方已丧失再战欲望,使053K型舰的“海红旗”-61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实战机会。
尽管053K型护卫舰未能批量投产令人扼腕叹息,但“海红旗”-61的装备解决了中国海军舰空导弹“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此后其他舰艇上装备防空导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海红旗”-7
就在053H2G护卫舰建成前的1991年,051型驱逐舰(“旅大”级)中的“开封”号加装一套全新的八联装防空导弹系统及配套的电子火控设备,这套导弹系统就是“海红旗”-7的原型——法国“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
当时,我国从法国引进了两套“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分别装在北海舰队051型导弹驱逐舰“开封”号(舷号109)和052型导弹驱逐舰首舰“哈尔滨”号(舷号112)上进行试验,之后经过国产化改进的“海响尾蛇”即为“海红旗”-7。“海响尾蛇”的引进和消化,使国产近程导弹系统告别了“海红旗”-61大而重的旧弊,从理念上和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6/A72635E1719149605F59C8B94E41E0D0A61B91C6_size26_w640_h362.jpg)
“海红旗”-7导弹的8联装发射装置
“海红旗”-7防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光电复合制导,弹长3米,弹径156毫米,翼展0.55米,战斗部重14千克,导弹发射重量84.5千克,最大速度2.3马赫,最大射程13千米,最小射程700米,最大作战高度6000米,最小作战高度15米,具有反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能力,最大过载35g,对掠海导弹的射程为8.5千米,对飞机射程12千米,系统反应时间6-10秒,杀伤概率约为70%。
事实上,“海红旗”-7并不具备舰队的区域防空能力,不能提供舰队级的防空,仅仅是一种近程点防空装置。不过,“海红旗”-7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通用性强,驱逐舰、护卫舰大小通装,可普遍提高单舰防空能力,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防空武器。
这之后,我国还在“海红旗”-7导弹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技术挖掘,推出了出口版的FM-90N“飞螳”舰空导弹。该型导弹发动机推力更大,速度更快、射程更远、机动能力更好,拦截抗干扰能力更强,火控系统搜索、跟踪距离更远,可为水面舰艇提供有效的低空、超低空防空保护。
“海红旗”-7导弹虽然解决了我国水面舰艇的近程防空问题,但其射程和射高都较小,无法尽早拦截高速目标,而且只有一个火控通道,不能同时迎战多个目标。另外“海红旗”-7导弹系统的八联装发射装置也存在体积较大,不利于舰艇隐身;装弹量少,再装填时间长,持续作战能力不强等缺点,因而要对付更严酷的威胁,必须要发展更新型的舰空导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6/ED9E842F1ED504AC027A2E4B231AB19A4FFEC3AD_size31_w640_h315.jpg)
装备“海红旗”-7舰空导弹系统的054型导弹护卫舰
“海红旗”-10
“海红旗”-10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近程舰载防空反导系统,该导弹在概念上和美国的“拉姆”近防系统颇为相近,主要用于在末端拦截各种类型的反舰导弹,对付海上、空中和陆地对舰艇发起的饱和攻击。
“海红旗”-10的发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按管数的不同有三种发射装置,以适应不同舰艇的装载需求。由于采用一体化发射架,内含导弹发射单元多,因此可进行持续防空作战。其导弹发射架采用独立的伺服控制机构,可在方位角300度、俯仰角+80度~-25度范围内旋转移动,以快速对准目标所在象限,发射时可单发,也可连射,发射间隔时间不超过3秒,能有效对抗多个目标的饱和攻击,作战性能接近美国“拉姆”导弹的水平,可有效拦截各种超音速和亚音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对海最大拦截距离为10千米。
为提高拦截效率,“海红旗”-10导弹采用被动射频加红外成像寻的复合制导技术,因为大多数反舰导弹都采用主动雷达作为末端制导,这意味着反舰导弹需要不断发射雷达波,这样就会被“海红旗”-10导弹头部的被动射频接收装置捕获,提高了拦截效率。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6/C5F1C613DA73965D09FB2F1AED15B03E9688E7BA_size29_w640_h355.jpg)
“海红旗”-10导弹发射装置
“海红旗”-10防空系统可单发,也可连射,发射间隔时间不超过3秒。第一批导弹发射后,第二批已做好发射准备,可根据需要发射第二批、第三批导弹,直到把发射架上的导弹全部发射出去或目标被摧毁,能有效对抗多个目标的饱和攻击。可以说,“海红旗”-10的服役,让我国海军大量中小型水面舰艇和辅助舰艇获得了世界一流的反导拦截能力。
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舰载近程防空导弹从服役就落后的“海红旗”-61,到吸收引进的“海红旗”-7,再到最新的装备型号“海红旗”-10,一代一个台阶,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然处于世界前列。而舰载近程防空导弹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