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甬说
2024-08-08

周总理除了在国家工作上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文艺方面也有独特见解,他赞同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但这不代表艺术形式由领导单方面裁决,只要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就有价值,就可以存在。

1961年6月19日,新侨会议上,周总理关于文艺作品创作方面发表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讲话,点名批评当时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民主作风不够。

周总理认为要想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

说着周总理举起一份文件,和在场的人说这是四川方面递交过来 的一份材料,前不久有一位文化部副部长到四川视察,对川剧这种艺术形式横加指责,认为川剧落后。

结果当场就有干部同志站出来反对副部长的话,认为川剧到底是不是落后,应该由四川七千万人来决定。

周总理和大家说,自己很开心四川的同志能勇敢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夸赞反对得好。

“川剧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能从封建时代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优势有人民群众看中它的地方,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你不喜欢就要批评,你算老几?”

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花、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没必要强求所有人的喜好都一致。

艺术家是要面对人民群众的,他们需要接受并重视的是人民的点评和批准,领导没有权力去禁演,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周总理也认为艺术方面既然政治领导懂得少,就不要过多干涉,把精力放在政治上不要放任毒草、放任修正主义。

群众看戏、看电影,就是想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文艺工作应该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寓于娱乐之中,要多样化,不能老是打仗。

“朱德同志曾跟我发过‘牢骚’,打了一辈子仗就想看点不打仗的片子,现在电影厂天天拍打仗的片子,人家不爱看就是要去看香港片,这只能说明电影局的工作没做到位。”

除了强调放宽文艺创作环境,周总理还主张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思想学习。

他认为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写好,但除了提高思想水平,业务方面的能力也要跟上,否则光有思想表达不出来也是白搭。

“只懂政治,不精通业务,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标语口号,泛泛其谈,不能感人。”

要成为一名好的文艺工作者,要讲经验和才能,还必须有很好的修养,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周总理的这次讲话对当时中国文艺作品创作影响很大,他用辩证的方法论、科学的态度去讲述精神生产方面一些根本性问题,要求领导不能单纯从政治角度看待艺术,需发扬艺术民主的精神。

统一战线工作上,周总理认为宣传部也应该参与进来,门户洞开,招揽党外人士到中宣部,发挥“鲶鱼效应”让中宣部工作灵活地动起来。

只有放下包袱,把原来强加到文艺创作上的小框框给砸掉,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意气风发,社会主义文艺才能更加繁荣。

周总理亲自树立“22位电影明星”

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并不流于表面,他爱护演员,乐于做演员的知心朋友。

1961年6月22日,周总理刚发表完发人深省的讲话,便邀请文化部、电影局领导和各地电影局局长、编剧、导演、演员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自己家里吃饭。

或许是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那天周总理表现得很开心、轻松,开饭前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最近出现的好作品。

突然,周总理好似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他用凝重的口吻对大家说:“我看现在国内的电影院里面挂的好像都是苏联电影明星,我们自己国家的电影明星呢,为什么不能挂,夏衍同志,这个事情你要重视。”

夏衍当即向周总理保证,马上挑选一批德才兼备的电影明星,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年的7月1日刚好是建党40周年,周总理邀请参加“新侨会议”的代表畅游香山,共度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周总理每走一段路,就邀请一些演员和自己一起散步聊天,半山腰休息的时候,周总理谈起之前在重庆遇到的一件趣事。

“你们这些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比我这个总理还要高哩,有一次我在重庆和张瑞芳、白杨一起坐车被群众认出来,乌泱泱的一群人把她们围住要签名,我成了‘无名小卒’被晾到一边。”

旁边的有些演员不好意思,说这是因为周总理时常到人民群众中走访,大家对他像家人一样熟悉,反而是他们这些演员到处跑,和群众相处不多。

周总理笑着摆摆手,说都是为人民服务,演员是电影工作者,自己是政务工作者。

“新侨会议”结束后,分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带领精兵强将,以中影公司为平台收集民间对各电影厂演员的评价和意见,从长影、上影、北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所属演员范围内评选电影明星。

为了避免“走漏风声”,征求意见的时候中影公司以印发演员照片为幌子,要各单位把成绩突出的演员名单反馈到中影公司,再由文化部转送到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每份演员档案上,除了照片、个人资料和电影作品,还历数各演员的卓越功绩以及人民群众对他们的赞誉。

经周总理批准后,赵丹、谢添、张瑞芳、田华等22个人,被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也就是后来俗称的“22个大明星”。

1962年4月,这22位演员的照片全部以“标准照”模式冲洗放大,取代原先张贴在中国各个电影院的22位苏联电影明星。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