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降价:请别叫我们高价茶饮

喜茶降价,茶颜悦色涨价,看似行径相悖,其实道理相通:新式茶饮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红烧牛肉面,都是不同时代的大众饮食。
只是红烧牛肉面还能康师傅一家独大,新式茶饮这边就得万紫千红遍野。
先看喜茶降价,此番价格下调区间在3-7元,还第一次出现了客单价低至9元的饮品。消息一出,奶茶爱好者们在小红书、豆瓣小组即刻发布降价攻略,手把手教你薅羊毛。

网友整理小红书降价前后价格对比,图源小红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喜茶对降价解释道:“我们的主流产品价格带长期维持在19-29元之间,喜茶并非所谓高价茶饮,此次调价也是喜茶在自身主流价格带中的正常调整动作。”
翻译一下:客官抬抬手,别给我们扣“高价茶饮”的帽子。
这个一直被视为奶茶界“爱马仕”的牌子,曾经以一己之力让奶茶从几块钱跨入三四十的行列,如今为何要自降身价?
表面上看,喜茶有从高端走向中端的趋势,因为目前中端市场规模更大。中端奶茶的客单价一般集中在8-15元,一点点、茶百道、CoCo等都是代表品牌,降价后的喜茶也出现了9-15元的产品,无疑是想在中端价格带分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渗透率高、复购率高的品类特性决定了新式茶饮的大众消费品本质,各家品牌最终会在各自价格带里用效率书写竞争格局,而非看谁用了猫山王榴莲能卖出更高价奶茶。
新式茶饮是Z时代的社交硬通货,2020年的消费者规模已达3.4亿人,65%的消费人群都是90后。且根据研究机构的调查,2021年中国消费者购买新式茶饮的频率很高,有75.8%的消费者购买频率在一周1-2次以上[1]。
高消费频次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甚至有消费者愿用“便宜”换口感,反正加了糖,都是快乐的多巴胺。反映在数据上就是,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不同梯队玩家中,中低端品牌仍然占据了85.3%的份额[2]。
价格敏感度除了受消费频次影响,还因为消费者为“稀缺”付出高溢价的时期已过,新式茶饮的低门槛下涌进大批量竞争者,口味都是互抄作业。首创芝士奶霜茶那会,不仅没人嫌喜茶贵,一杯喜茶还成了黄牛的致富密码,只是曾经稀缺,如今日渐大众脸。
现制的和兑粉的会有口味区别,但现制之间的口味区隔却较低。以高端奶茶为例,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以奶茶为基底,往里面加芝士、加芋圆、加啵啵、加水果等不同的配料。只要都是鲜水果和现泡茶,消费者喝起来其实区别不大。
喜茶有一段时间很出圈的小众水果油柑系列、黄皮仙露系列也恰好说明:当做法都大同小异时,就得选用没听过的原材料创造差异化。
大众消费品的本质叠加产品差异化小,新式茶饮品牌想要赚高溢价难,且看效率塑造核心竞争力。
奈雪的茶在2021年持续增加奈雪pro店的数量,所谓奈雪pro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工成本更低、标准化和数字化更高的店,这其实反映的是高端茶饮也在努力降成本,赚效率的钱。
回到茶颜悦色的涨价,逻辑是成本驱动,并非需求驱动。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成本驱动的涨价并不能直接转换为盈利改善,但需求驱动的涨价却都是利润,后者往往发生在有一定准入门槛的稀缺品类里,比如茅台和玲娜贝儿,如今的新式茶饮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就连成本驱动的涨价,也曾让喜茶被骂。喜茶曾经以成本驱动为由涨价2块,有媒体在微博发起投票,除了43%的人本来就不喝奶茶,在要喝奶茶的人群中,20%的人选了“还是得喝”,但37%的人选了“凭啥涨价,不喝了”。
在券商机构的预测里,高端现制茶饮市场未来才是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但在那之前,喜茶先降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