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被宠坏的中年男子”,62岁袒露“真话”:人生只有“活好”这一件事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2023-08-09

如果让你选择“人生只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

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位大咖的观点,很有意思,

他曾任台湾《中国时报》专栏组主任、《中国时报》主笔、《天下杂志》主编,《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曾被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

骂遍无敌手的李敖说“他是我此生唯一没有骂过的知识分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其“慧根深厚且聪明过人”,

金惟纯自述其一生叛逆,因父亲早逝未曾与其见过面,与母亲自幼疏离,

多次离异,家庭婚姻接连不顺,

“感觉灵魂深处回不了家,连自己建立的家也想逃。”

父亲早逝,在母亲的棍棒式教育中长大。

长大后,才渐渐摆脱的阴影,与自己的童年和解。

年近花甲,他出版了一本书《人生只有一件事》,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浓缩于一册,影响无数人。

被宠坏的中年男子

#少年得志

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政治大学,

29岁,成为《中国时报》主笔,众多知名的政治文章皆出自他笔下,

30岁,事业顺遂,生活随性,日日骑马、滑翔、潜水,人生好不得意。

可很快,这样人人艳羡的日子让金惟纯感到了空虚,他开始自我追问:

“生而为人,我到底是来做什么的?”

#青年的自我追问

翻书、见高人,几年后得出一结论:

“我是来学怎么活的。”

于是,人生归零,远赴美国攻读MBA,金惟纯想走走截然不同的道路。

35岁,金惟纯重返中国台湾,创办了《商业周刊》,

再回忆,他认为那实在是一个糊涂的决定,有几个伙伴,就一起去做了,实则压根没做好准备。

头七年,危机重重经营受阻,他曾回忆道:那是“苦到无所逃于天地间”的日子。

▲《商业周刊》

#中年的认错

直到“认错”这件事,解开了金惟纯的困顿。

回想起小时候,母亲的教育总是执着于“认错”二字,

“犯了错,当然要认。”

可是,那时认的错,是孩子息事宁人的一种方式,是来自大人要求的,形式上的认错。

似乎长大了,变强了,就可以摆脱认错这件事。

直到在事业的低谷期,金惟纯重新审视认错这件事。

▲金惟纯接受樊登采访

# 反省自己,然后改变

“认错不是内疚,如果你认错后,自我价值感低落,觉得自己很糟糕,很没用,那只是内疚。这样的认错,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认错,看到了自己盲点或者惯性的思维模式,是生出惭愧心,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改变。

创业第五年的年末,金惟纯陷入了事业的最低谷,他将公司员工叫到一起,进行了一场谈话,并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我以前都在装,假装没事,还在假装自己很厉害。如果我觉得还没有办法改变自己,还是一无是处,就不要耽误大家的青春了,善后的事情我自己来承担,大家另谋高就吧。”

# 放下头脑,用心重生

开年后,没想到,大家依然选择回到公司,从那以后,公司氛围渐渐地变了。

“之前和同事相处的时候,用的是头脑的博弈与效率。从那次谈话后,因为你敞开心的时候,大家也开始会慢慢敞开心,心跟心之间会有一些频率的共振。

发现用头脑是找不到共识的,因为头脑会各想各的,不容易想到一起。心的共振才是一个团队真正的共识。”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商业周刊》成为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周刊,后来李嘉诚旗下TOM集团成为了《商业周刊》的投资方。

金惟纯,成为两岸三地华人中赋有名望的传媒巨子。

#真我的追寻

在一次次的成功与失意中转身,他自嘲“被宠坏的中年男人”,这话不无源头。过去他常常认为,

自己有能耐,在外受尊重,而家里人却不了解他,甚至态度不逊,不听他的话。

甚至在一次出差中觉得酒店的镜子将他照的十分好看,从而嫌弃起家中的镜子,

许多人也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对于失真的自己沾沾自喜,而却无法接受家人眼中的“真我”。

▲金惟纯和女儿

# 最不了解的—是我自己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自我打趣到:

“我小时候觉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学后觉得老师不了解我,上班后觉得老板不了解我,结婚后觉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亲后觉得孩子不了解我……

活到一大把年纪,才发现世上最不了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真是汗颜啊!”

自此后,他开始不断自我改造,寻寻觅觅,从一次次的人生成败中抽离,突破新的环境。

#一次次“从零开始”

于是,在《商业周刊》成功后没多就,金惟纯再一次选择离开,

来到一家教育基金会做职工,刷马桶,洗碗,上课,什么都做,一做七年,

在此过程中,远离社会的喧嚣,逐个放下执念,开始人生的又一次修行。

人生只有一件事

近几年,他将人生数十载的经历、所得,浓缩成书籍《人生只有一件事》,

书中他以直白的观点,讲清如何“活好”这件事。

“小的时候很简单,随着成长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碰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我们就不知不觉把自己活复杂了。

我最近这些年来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人生全部简单,可以简单到剩下一件事,所以就把这一句话当作书名了。”

下面我们就分享一些书中地观点,看看人生如何“活好”

-点击即可购买-

#不去追求,而是变成一块磁体

人生活在世间,或是追求事业成功,或是期望子嗣成龙成凤。在种种追求中,不知不觉间丢失了自己。

“一个活得非常好的人,他在过程中他自己不断地在修炼,最后他变成一块磁铁,我们就想跟你在一起。

想跟你在一起就是你有魅力,你有磁力人家就想靠近你,人想靠近你,财富就跟着人走,机会也都全部要靠近你,你的孩子也想靠近你。所以我说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活好。

因为你活好以后,你就变成像一块磁铁一样,你不需要天天我抓着钱,抓着孩子不放,你不需要抓住任何东西。”

“比如在编辑部开会的时候,我说不要再不懂装懂了,你就写你真正有感觉的事情。你讲这件事,你讲到你自己两眼发亮,讲到你周围的人也两眼发亮,这就对了。

你没学问没关系,因为你真正有感觉。你完全接受自己,你就会真实。

一个完全接受自己而真实的人,你会有魅力,那人家就会想跟你在一起,读者就开始愿意跟你靠近。”

和自己地童年和解

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讨论愈演愈烈,金惟纯在聊到儿时成长经历时,直言,

“我年轻的时候就觉得,我妈用完全错误的方式在教育我,我读大学时候,念的一些教育心理学,才发现我妈教育我的方法全错了,该犯的错全犯光了。

我妈给我这这么错误的教育,结果居然我还没变坏,我还算还小有出息,最后我走上这条路以后,我才看到母亲给了我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发自内心的爱的教育,形式是外在的。“因为我母亲所有的严管严教,背后就是爱,这是她唯一的方式。”

“她生下我的时候才十八岁,已经做了寡妇,她又不认识字,又身处异乡,她怎么去养大我这个孩子?她很没有安全感,她也不知道要怎么做。

所以她尽力了,她把她所有的方式,祖传秘方都拿出来了。”

虽然早已过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现代社会亦不主张“打”出来的教育,

但对人生越看越明白的他,真正理解母爱之深,母亲用心之良苦。走出儿时棍棒的阴影他,收获了更加通透的人生。

改变自己,从小事“修微细”

金惟纯还分享过一位医生朋友故事,感叹道微细事项背后的观念之大。

这位医生朋友,以前有个习惯。回家后随手把袜子脱到哪里就丢哪里。他老婆以前就说他,他就不当一回事,后来他太太说着说着就不说了。

这位医生朋友学习金惟纯理念之后,想在小事上改变,他就试着把袜子脱了,放到洗衣篓里去。

他才放了三天,他老婆就来找他说:“你怎么了?你发生了什么事?”。

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个女人家很奇怪,我做医生赚钱养家,她也没有那么感动,结婚纪念日我送她那么大的钻戒,她也没怎么样,怎么丢个袜子她这么感动呢?他就觉得很奇怪。”

金惟纯作为朋友也引导他观察内心,那个袜子不肯丢在洗衣篓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他最后惭愧地承认,那时候的念头是:“我很厉害,我当医生,老婆在家里,不就管家里几件破事嘛?那几件事算什么呢?那我丢丢袜子又怎样呢?对不对?我那么厉害的一个男人,在家里丢丢袜子不行吗?”

人在无意间,就把自己变那么大,把家人变那么小,家人就很难和你相处做夫妻了。小的事不肯做,明明就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要做,背后一定有越深的念头,这个念头其实很大。

如果你把小事地念头一改,那个念头一转之后,他就转的不是一件事,是一片事情。

所以为什么对一个小的事情,你有真实的改变,后面会产生这么大的效益。是因为你内在观念变化了,外面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反省修正,不要给自己太难的命题,让自己可以长久地一直做下去,修细微,小事入手。

▲图源@为什么美术馆

#倾听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此处的“听话”,并非别人说什么你附和“所言极是”,或者完全按照别人的话照做,这里的“听话”意思是清空自己经验预判和杂念,“倾听”别人的真实想法。

“之前在做事业的时候,小有一点成绩,当时觉得讲话有趣的人越来越少了,讲话有用的越来越少了,所以到最后,别人一讲话,我就说:“说重点,说重点”,就不耐烦了。后来,我就开始去练习听别人讲话。

“只要你愿意听人家讲话,和人家联结,在听的过程中腾出人与人的发展空间,让彼此可以在里面,生长出新的东西来。”互动中也会产生新的联接与温度。

“很多年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太太每天跟我抱怨二女儿没有爱心,然后我就把二女儿叫来,讲了一番,讲完了发现效果有限,一直没找到原因。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个事情根本不是姐姐不爱妹妹。源头在我。因为小女儿比较黏我,每天一回家我就先陪小女儿玩,这样的画面在大女儿、二女儿眼中是怎么回事:爸爸偏心。

想明白后,每次回家小女儿来拉我的时候,我说等一等,要先去跟妈妈讲几句话,然后再去看姐姐在哪儿,都安顿好了,才去跟小女儿去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

这样一来,妈妈也没有再和我提二女的事情,孩子们在一起也更加和睦了。

# 苦乐成败,关键在“关系 ”

谈起人生的意义,金惟纯一语即击:

“其实人生的苦乐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关系,撇开各自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不谈,重点只有两个:

第一个叫“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第二个叫“我想不想和你一样”。

如果孩子是想跟你在一起,想跟你一样,很多事情其实不用教,孩子会自己学。反之,孩子不想和你在一起,很多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公司里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同事都想和你在一起,都想和你一样,这样的团队其实不用管太多。

如果他们不想和你在一起,彼此都会很累,公司要制定很多的方法,要用很多技巧,还要用各种奖惩的机制,就越来越复杂。

如果身边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也想和你一样,那人生离圆满也就不远。”

活好这一桩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生去实践,

正如金惟纯所言所:

“如果问我‘活好了没’,我的回答是:‘还在学!’还在学‘怎么活才会好’,活到老,学到老,也真的只有这件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好”这门功课的求学者。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