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国成功在野外试爆一枚“氢弹”,火球持续2秒以上

“中国科研人员在野外成功引爆了一枚‘氢弹’”。
香港《南华早报》的一则报道,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报道称,根据不久前国内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国内的研究人员成功引爆了一枚“氢基爆炸装置”,报道称,其引发核聚变爆炸的过程中,并未用到任何核材料。

(南华早报的标题)
报道称,试验将一枚重2公斤的“氢弹”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将其“点燃”,形成了一个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的火球,这个火球持续了超过2秒,宣告此次试验的成功。这个“氢弹”形成的爆炸威力,是同等质量TNT爆炸时间的15倍,虽然没有真正的“氢弹”威力那么大,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此次爆炸试验瞬间画面)
这下明白了,港媒的报道有点儿“标题党”,此“氢弹”非彼“氢弹”。国内试验的这个“氢弹”是指用氢气作为源头的爆炸物,而大多数语境中的“氢弹”,是指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链式反应的热核聚变产生巨大能量的武器,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想要引发氘、氚的链式反应,需要瞬间1亿摄氏度的高温,而这个“氢弹”形成的温度为1000摄氏度,差的还有点儿远,但是就试验结果来看,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原子弹和氢弹都利用核能作为威力来源)
虽然其不是真正的“氢弹”,但是这种材料的威力比TNT大得多,仍然很有意义,有可能一种新形态的武器研发思路。这个试验使用到的关键设备,是“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其中含有氢化镁。这种材料中含有的氢元素比加压罐中储存的氢气含有的氢元素要大得多,当其包裹在爆炸物外围,爆炸物爆炸激活氢化镁时,其会快速热分解,释放储氢气并引发持续的大火,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点火用能量,还能让爆炸范围极广,持续时间长,爆炸威力大。

(氢化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合物)
据报道称,这个试验是中国船舶第705研究所设计并实施的。这个研究所是中国海军主要的水下武器系统研发方。那么,这种设备能否有机会成为中国海军未来鱼雷的推进剂呢?考虑到这种物质的爆燃时间长而且威力大,如果替换传统化学能燃料,使用同等重量、体积的水雷,是否可以明显提升其航速和射程?

(期待这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能够为我国水下武器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另外,考虑到氢化镁本来的作用,是为了在没有管道的情况下运输氢气而诞生的,其氢气含量大本质上意味着其能量密度也很大,因此,如果能够精准控制这种物质,那么其还可以替代传统TNT,填充进入炮弹或炸弹的战斗部,获得比传统TNT炸药更大的威力。

(真正的氢弹杀伤效果非常惊人)
更重要的是,氢化镁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价格低廉的化合物,在工业农业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制备过程并不困难。既然国内的科研人员已经为含有氢化镁的新物质开发出了一个新的赛道,还走在了世界的前排,未来围绕这种材料的研发,不但能提升中国海军鱼雷等水下装备的性能,甚至有可能为中国其它地面武器的动力组成,带来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