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常发生蝗灾,农民为什么不吃蝗虫?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2021-05-20

蝗灾是指由蝗虫肆虐从而引起的灾变,主要由干旱引起,所以但凡是发生蝗灾的地方,就必定有干旱,粮食短缺也成为必然。在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天灾,蝗灾虽不及后两者给百姓带来直接的人身伤害,但给贫苦农民带来的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中国自古代以来就爆发过多次蝗灾,蝗虫过境之地,庄稼被啃食殆尽,寸草不生,由此引发了及其严重的饥荒,不少老幼妇孺被活活饿死。既然蝗灾如此严重,古代的农民为啥不吃蝗虫来充饥呢?仔细深究起来,真实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

首先,古代人对蝗虫的认识不多,多数人都是非常迷信的,他们认为蝗虫是“虫中之皇”,是“神虫”。人们认为蝗虫肆虐的地方必定是当地官员失德,才会引发神虫来犯。

秦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蝗虫是天灾,是上天的惩罚,完全无需防治,只要统治者修行养德,蝗灾自会消失。到了后来演变成大量修建蝗神庙来祈求神灵,让蝗虫赶快离去,不要再吃庄稼,所以只要有蝗神庙的地方就有蝗灾发生。

到了唐代,人们依然迷信,据《新唐书》记载,公元628年,唐太宗曾经生吃了一个蝗虫,以祈求将灾难转移到自己头上。公元716年,山东爆发大面积的蝗灾,黎民百姓只知道烧香拜佛,不敢捕抓蝗虫。多亏了宰相姚崇多次上书,坚持灭蝗,蝗灾才得到了有效控制。历史上捕杀蝗虫的方法有很多,捕杀、火烧、掩埋等,政府出资给予奖励,但猎杀蝗虫的行为并没有深入人心,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杀虫作孽。这个阶段的农民杀蝗虫都不敢,更不用说吃了。他们把蝗虫当做神一样供奉,心里对蝗虫有了一分敬畏,自然是不会吃它了。

其次,古代人面对蝗虫这样的害虫,多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他们认为蝗虫有毒,不太敢吃。其实蝗虫是可以吃的,早在2004年11月21日,蝗虫肆虐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人就逮了不少蝗虫回家做菜吃,甚至还有人生吃。蝗虫在犹太法律里是唯一可以食用的昆虫,如此看来,蝗虫是可以食用的,但古代农民对蝗虫了解甚少,部分人坚持认为蝗虫有毒,即使饿得发晕,一盘煮熟了的蝗虫摆在眼前也不敢吃。

但在活命面前,这些神灵论和毒物论都不值一提了。粮食都被蝗虫吃完了,农民也不可能就这样坐着等死,要知道人饿急了,是连树皮都吃的。在《旧唐书》、《元史》和清代的《捕蝗考》中,有“捕蝗以为食”、不论蝗蝻,悉将烹食”这样的字眼。可见,人饿急了,还是要吃蝗虫的,但为啥古人多数时候选择不吃蝗虫呢?

原因在于蝗虫肆虐庄稼往往就在几天之内,而且蝗虫吃完粮食就飞走了,农民还没来得及抓捕,蝗虫早就无影无踪了。蝗虫的飞行速度极快,它不可能停留在原地等着农民去抓它。庄稼被洗劫一空之后,蝗虫也早已不知去向了。人抓捕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蝗虫迁徙的速度的,所以农民不是不吃蝗虫而是这害虫飞得太快,根本没法吃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蝗虫过境时,地里还有部分未被啃食的粮食,农民家里还有部分存量。而且蝗虫吃的多是农作物的幼苗,那个时候农民是不会饿肚子的。农民真正饿肚子的时候是蝗灾过后的第二年,那个时候地里颗粒无收,存粮也没有多少了。蝗虫毁灭的是农民半年后的口粮,当下并没有断粮。从这一点来看,农民不是不吃蝗虫,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他们并不急于吃蝗虫充饥。

蝗虫不是主食,就算侥幸抓到了,也不能使人温饱,百姓还是逃脱不了饿死的悲惨结局。用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农作物是生产者,人和蝗虫都是消费者,当人从一级消费者变成了二级消费者,所获取的能量会减少90%。即使农民把所有吃粮食的蝗虫全部都抓起来,也只够养活原来的一成人口。夏季的蝗虫只有一层皮,压根没肉,秋季后蝗虫才有黄,但最多也只能当做零食吃。而且蝗虫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农民自然不会大费周折去捕捉根本吃不饱的蝗虫了。

综上,古代闹蝗灾时,多数农民不吃蝗虫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蝗虫是“神虫”,不能吃;蝗虫有毒,不敢吃;蝗虫飞得太快,抓不住;农民有存粮,不急着吃;蝗虫不是主食,填不饱肚子,没必要吃。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