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长老倡议:制定完善民间放生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便捷的审批和监管机制

编者按:2025年4月20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福建省第四届科学放生护生研讨会在福州闽侯白沙麒麟山金钟阁禅寺举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名誉会长圣辉长老出席并讲话。圣辉长老发出倡议:制定和完善民间放生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便捷的审批和监管机制、以公益放流站建设强化公众科普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濒危和土著鱼类放生。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圣辉长老讲话全文如下:

今日群贤毕至,因缘殊胜。作为出家僧人,我是以和尚身份十多年来一直与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志同道合开展护生工作的,所以我今天作为湖南放生护生的一名成员,与大家相聚在八闽大地,应邀参加第四届海峡科学放生护生研讨会,与有志于护生放生事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岸同胞,共探“科学放生护生”的时代命题。实在是因缘殊胜,法喜充满!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所以放生护生不但是佛教徒践行佛菩萨慈悲济世精神的重要法门,而且高度契合生态文明理念。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就有“放生池”青石碑等文化遗存,印证着佛教生态智慧在这片土地的千年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放生方式面临新挑战。外来物种挤压本土鱼种生存空间、放生鱼类来源种不纯、放生数量庞大且单一失控、疾病风险加剧、放生时间、地点等随意性的问题频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构成威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科学指导的放生,非但不能修福积德,反而可能造作恶业。所以我们既要保持救度众生的初心,更需以科学智慧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规范、事后追踪”的完整放生护生体系,才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十多年前,湖南省佛慈基金会开始支持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候鸟保护行动,支持他们在全国首创“省护鸟营一县级护鸟营—候鸟守护站/村级护鸟队一候鸟守护者”的四级联动模式,形成了56支团队。带动了35.66万人次参与候鸟等野生动物巡护工作,举办各类影展及讲座782场,救助了超2.5万只鸟类,支持了32所大学56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213场宣讲活动。我作为宗教界的人大代表,在履职中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等多份人大建议,推动野保法治建设。由于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周秋光会长、何建军常务副会长的带领下,经过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的努力奋斗,还获得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颁发“全国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共青团中央“伙伴计划”五星项目、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人物奖等荣誉。2016年我有感于一线候鸟守护者巡护艰辛,把我从生活、讲经说法的供养费中节约出来的资金设立了“护生功德奖”支持护生行动。目前该奖项已经表彰了7届,来自湖南、黑龙江、湖北、广东、江西、青海、天津、辽宁等地70名个人和24支团队获得过奖励,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个奖项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赞扬和肯定,为野保志愿者们送去了一点心意和敬意。2021年,我们在民间先行,将每年的春夏之交的5月6日设为“护生日”,连续四年向社会各界倡导开展护鸟护生、鼓励全民食素等行动。2024年我又应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王利民常务副理事长的邀请担任“长江有鱼”项目的宣传大使,坚持宣传科学放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和谐的生命理念,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我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规范引导民间放生活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获得社会媒体的重视和报道。4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召开规范放生专题会议,通过了《关于规范放生活动的办法(草案)》,号召全国佛教界要更好践行佛教慈悲护生理念,依法依规开展放生活动,形成慈悲护生、依法放生、科学放生的良好风气,全面提升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当我们以科学精神完善放生实践,就是在描绘人间净土的庄严画卷。值此因缘殊胜之际,我谨倡议:制定和完善民间放生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便捷的审批和监管机制、以公益放流站建设强化公众科普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濒危和土著鱼类放生。践行“四不原则”——不盲目放生、不破坏生态、不违背时令、不流于形式,使每一次放生都成为播撒慈悲的种子、传递智慧的桥梁。
最后,祝愿第四届海峡科学放生护生研讨会圆满成功!祈愿两岸同胞携手同心,让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焕发时代光彩,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