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效应:为什么我们会对“类人物体”产生恐惧?

2021-04-27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推进、高速发展,高仿真人类机器人越来越普及,开始应用于各个行业,特别是技术简单、流程重复且繁琐的制造业。

即使仿真机器人外形在逼真,依旧有很多游客害怕。

我想,此时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有跟我一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类人物体”的东西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呢

01

阐述定义&背景来源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心理学现象——恐怖谷效应。

什么是“恐怖谷效应”?

心理学科的定义为,指的是当一个事物与自然界中生命体,如人或动物,在外表方面处于极度相似状况,但不完全相拟人的情况,我们的心理会对这部分“畸形差异”异常敏感,并且产生反感、厌恶的不良情绪。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

早在1970年该理论基础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其中, “恐怖谷”一词原由心理学教授Ernst Jentsch于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及到,随后,他对于“恐怖谷理论”的观点与定义,又被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做出了进一步阐述与精确说明,因而呈现出今天广为熟知与流传的“恐怖谷效应”。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给出的初定假设为:

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到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为负面。

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刺眼,使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僵尸的感觉。

可是,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之所以对“类人物体”产生恐惧心理,其取决于这类物品与人类相似程度

按照森政弘结论做出两种假设:

如果它们与人类相似度不高,则这类物品的“类人特征”就会显眼并且容易辨认出来,从而产生移情作用;

如果他们与人类相似度极高,则这类物品的“非类人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我们在观察它们与人类差异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

通过上面的曲线,我们能够了解,人类会随着为物品的仿真度的提升,而逐渐的产生好感度,但是好感度也有一定的峰值,达到这个峰值,好感度便会突然下降,甚至出现恐怖、厌恶的情绪。

此类现象也可以通过进化心理学角度加以解释。

首先,这些处于恐怖谷的实体已足够地拟人化,总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就可以视为人类物种其中的一员。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知:

经过数百万年的物竞天择,没有被大自然淘汰的现存人类脑部中有一种逻辑偏袒性,提供一种高度能力去感应并且排斥那些反映遗传性疾病或缺乏健康的,整体外表上的人类畸型。

因此在有意或无意间,那些反常的类人个体在人类基因库中会有的潜在冲击,同样会引起观察者的警惕。

02

形成的原因分析

关于恐怖谷形成的原因,目前心理学界存在两种比较主流的解释。

(1)主流解释理论一:人类进化所得生理防御机制

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形成一套“坚固且持久”的生理防御机制。这种生理防御机制与我们交配繁衍后代疾病预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比如,就拿交配繁衍后代为例,我们人类通过不断进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对优秀配偶的辨识能力和对劣质配偶的规避的能力,这样可以保护自己更好培育新生代。

“像人又非人”的存在在外表上标志了低存活率、低生育率,也许因此引发了我们的厌恶。类似的,这样的外表也可能预示了恶疾、病菌、死亡,会使我们产生自然的规避行为。我们对于重病病人、尸体会产生本能的反感,也是同样的生存机制。

(2)主流解释理论二:源于人类的认知模式

其中一点原因就是,我们人类暂时没有能力去分辨高仿真个体形态的真假,很多高仿真机器人,无论是它们外表外貌,还是行为举止,甚至脸部神情、心理活动引起的肢体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模拟人类,导致人类的认知系统短时间内无法分辨真假及细微区别,而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其次,就是人类本能的危机意识。

这个很容易理解,也是前两年人们广为关注的“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话题,因为当人类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复刻品”,而且这种复刻品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时候,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危机意识,感觉自己随时会被这类“复刻品”取代,因而内心产生一种“被取代”的恐惧感。

相关延申科普:

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阿西夫·葛赞法实验室用长尾猕猴进行了一个实验,试图揭示恐怖谷是否是人类所独有的,从而探讨其是否是进化的产物。

他们在实验中给猴子呈现了不仿真、仿真和真实的三种不同仿真程度猴脸影像,记录猴子观看这些影像的次数和时间,结果发现猴子们对于中间的仿真猴脸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最短,出现了恐怖谷现象。

因此证明了恐怖谷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很可能是进化的产物

03

表现形式及对生活影响

我们身边很多动画片制作、影视作品的制作都运用到“恐怖谷效应”,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电脑特效技术CGI,通过计算机合成技术来实现制作与人类十分逼真的影像角色。

动画电影《Tin Toy (锡铁小兵)》中的婴儿角色就是通过电脑CGI特效技术,使婴儿面部特征细节的描述出来,导致一部分观众看到此类画面,产生不适应的表现,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注:此处插入多张图片,胆小者可以直接滑动到最后!

如今,恐怖效应主要应用影视作品制作的。

其目的就是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画面的质感,使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脸部神情细节更加逼真、画面更清晰,更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影片所渲染的氛围之中,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一方面就是突出角色及情节特点,特别是塑造反派角色的运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给观众营造一种紧张且恐怖氛围,进一步地凸显角色的特点和复杂的故事情节。

04

个人见解

虽然“恐怖谷效应”最后给我们带来不舒服,甚至恐惧、厌恶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并能判定它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任何技术本身都是公立,主要看具它的使用方式是否得体。

就拿恐怖谷曲线为例,如果我们能够把曲线维持到峰值,也就是利用人像仿真技术,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感知体验,是不是就可以实现“恐怖谷效应”的完美利用呢?

动画角色的部分特征拟人化

如今二次元市场,很多动画电影、漫画杂志,会推出二次元人物形象,它们的唯一特点就是:我们人类可以明显的分辨出它只是“像人而非人”,正是这种特点,深受学生党们的喜爱,特别是价格不菲的二次元手办等。

设计师们会通过局部的细节刻画,放大人物细节,并不是所谓1:1的无限接近式还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期盼值、提高人们对角色扮演的好感度,还避免因为与人类太过相像而产生恐怖谷效应。

人工智能机器只模拟人类外形

随着人工机器人不断普及,我们可以轻松地见识到各种机器人表演,很多机器人设计师们,会将机器人大致模拟人物外形,加上生动活泼的外表装扮,让其从事一些高危险性、高繁琐的、特殊行业下的作业人任务。如前不久上海外滩的大白机器人外宣活动,活动当日瞬间吸粉无数,引得无数的小朋友围观。

技术永远都是公立的,只要把“恐怖谷效应”利用的恰当得体,它的形象也会跟大白机器人一样“反差萌”哦!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