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罗马帝国千年史(14):条顿堡黑森林战役

燃烧的岛群
2021-09-10

消灭了安东尼的残余势力后,屋大维于公元前29年回到罗马,虽然元老院决定加封其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即我们常说的罗马帝国皇帝的意思),但屋大维觉得形式上还是有必要保存以前共和国那套班子,包括元老院这个橡皮图章。

军事上,屋大维进行了一番改革,把50万常备军压缩成30万余人约二十五个军团,每个军团编制6200余人及数量相等的蛮族辅助部队,他又另设1万余人的禁卫军,并规定只有禁卫军才能留在意大利。对外方面,屋大维明智得与帕提亚人签订了停战协议,并放弃了统治亚美尼亚的计划,只与其保持朝贡关系。

这时伊比利亚半岛上叛乱再起,这回是半岛北部的坎塔布里亚人,他们天生就是彪悍的战士,历史上曾多次在汉尼拔和恺撒的军队中服役。公元前29年,分散的坎塔布里亚人各部落在强盗头子科罗科塔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以游击战的方式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反抗罗马人。屋大维不得不在西班牙部署了至少7万余人的大军,以大修碉堡工事的战术对付当地人。

坎塔布里亚战士及其地理位置所属

顽强的坎塔布里亚人即使自杀也不投降,给罗马人造成了很大麻烦,即使是屋大维亲征也没用,特别是科罗科塔这个强盗头子,居然胆大到敢混入屋大维的军营,在屋大维面前讨赏,善良的屋大维佩服其勇气,还真给了他一笔钱。最后,罗马军队在名将阿格里帕的指挥下,靠残忍的三光战术才在公元前19年平定了坎塔布里亚人。

《坎塔布里亚战争》中的科罗科塔

1980年西班牙人把民族英雄科罗科塔的故事拍成了影片《坎塔布里亚战争》(Los cántabros,1980),虽然导演保罗·纳什是一个以拍恐怖片为主的家伙,但还是将该片拍得比较忠于历史记录,但在剧情和趣味上,低成本导致该片算是比较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粗制滥造的。最后,据现代历史学家们考证,这个科罗科塔大概率其实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坎塔布里亚战争》中的名将阿格里帕

在解决西班牙问题的同时,屋大维把眼光瞄准了帝国北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原先生活在北欧和东欧一带的日耳曼人部落正陆续南迁,并大肆进入高卢地区劫掠和定居,恺撒原本布置在边境地区的高卢部落已经无法阻挡他们。屋大维准备建立一条从莱茵河到多瑙河的帝国河流边界,为此其养子提比略与德鲁苏斯于公元前16年控制了今奥地利地区。

《罗马大帝》中的老年屋大维

但日耳曼人源源不断得涌向帝国边界,让屋大维放弃了原先的防御计划,他打算将帝国版图推进到今德国中部和波希米亚地区,这次入侵由提比略的弟弟、时年26岁的德鲁苏斯指挥,他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一路扫荡德国中部地区并直抵易北河西岸,不幸的是公元前9年德鲁苏斯坠马意外身亡,比他大6岁的哥哥提比略继续完成了弟弟未竟的事业。

《罗马大帝》中的青年提比略

罗马人在日耳曼地区的持续和快速 的 扩张自然遭到了当地部落的反抗,和高卢人相比他们文明程度更低但更为彪悍,更具反抗精神。公元6年,正当提比略集结了一支12个军团的大军准备进攻波希米亚地区的马科曼尼部落时,后方守备空虚的达尔马提亚和潘诺尼亚地区因为忍受不了罗马帝国沉重的赋税,发生了大暴动,叛军由于全民皆兵,仅步兵就有20余万人。

提比略因此被迫与马科尼曼人讲和,然后率部分军团回去平叛,他没有采用恺撒那种寻找敌人主力决战的方式,而是在当地各交通要道、重要据点修建了大量碉楼,以坚壁清野的战略来对付叛军。由于搞不到粮食,3年之内叛乱的日耳曼部落相继投降,由于这次平叛罗马人没受什么大损失,提比略不战而胜的能力让屋大维刮目相看。

然而这时北部前线却出了大乱子,提比略离开时留下大将瓦卢斯留守易北河前线,瓦卢斯这家伙曾任叙利亚总督,喜欢到处搜刮钱财,他本身并无大将之才,只是靠着娶了屋大维外孙女的关系才当上主帅。而屋大维、提比略之所以敢放心得让这家伙当主帅,是因为经过多年征战,北日耳曼一带已经逐渐开化,当地日耳曼部落也都忙着和罗马人做生意。

《黑森林大屠杀》中的瓦卢斯

美剧《蛮战》中的瓦卢斯

瓦卢斯的统治说不上暴虐,美剧《蛮族崛起》(Barbarians Rising,2016)第四集将他描述成是一个残暴的将军,其实有点过了,他不过是个贪财且愚蠢的家伙,在他看来日耳曼人不过是罗马人的奴隶而已,因此他大肆向当地人征收以金银为主的赋税,但日耳曼本地又没有什么昂贵土特产能让那些金银回流,这就造成喜欢穿金戴银的日耳曼人到最后发现他们已经没有首饰可用。但日耳曼人不是做了几千年奴隶的叙利亚人,后者早已习惯花钱消灾,但日耳曼人不会屈服。

美剧《蛮族崛起》中的瓦卢斯

乱子最终出在瓦卢斯手下一个同盟军骑兵大队长阿米尼乌斯身上,这家伙是一个日耳曼部落酋长的长子,小时候被送去罗马接受了罗马化的教育。促使他走上反罗马道路的不是民族仇恨,倒像是私人恩怨,这家伙和他叔叔西吉斯提斯的女儿(也就是其堂妹)乱搞,叔叔自然不允许他们在一起,由于瓦卢斯是他叔叔的后台,这家伙遂决定利用反罗马情绪搞垮罗马人。

美剧《蛮族崛起》中的阿米尼乌斯

关于阿米尼乌斯造反的影视作品,最早只有1967年意大利和西德合拍的《黑森林大屠杀》(Hermann der Cherusker,1967),因为是德国人拍的,可想而知是以日耳曼人为正面角色,讲述反抗罗马暴政。2008年美剧《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亡》(Rom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第四集以及2016年美剧《蛮族崛起》(Barbarians Rising,2016)第四集都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再现了这一故事。

《黑森林大屠杀》中的阿米尼乌斯及其堂妹

也许以骨科而闻名的德国人觉得阿米尼乌斯与其堂妹的故事很有趣,2018年德国人又拍摄了6集迷你剧《蛮战》(Barbarians,2020),片中把阿米尼乌斯设定为保卢斯的养子,不过实际上一个有权有势的帝国总督显然是不会将一个蛮族部落人质收为养子的。该剧剧情则遵循《蛮族崛起》的设定,以阿米尼乌斯与最终成为他老婆的堂妹、以及其亲弟弟之间三个人的爱恨情仇为主线剧情。

美剧《蛮战》中的阿米尼乌斯

阿米尼乌斯也一向瞧不起瓦卢斯,认为他不过是个书记一样的角色,难堪大任。公元9年秋,瓦卢斯决定率三个军团及其家属共2万余人到阿里索的营地过冬,阿米尼乌斯也积极行动起来,他 散布 了一个小叛乱的假消息,瓦卢斯听说后便决定顺便去那里扫荡,这下正中阿米尼乌斯下怀,他秘密在罗马人经过的要地、条顿堡黑森林集结了2万部落大军。

虽然西吉斯提斯听到风声,前来警告瓦卢斯,但后者完全没当回事。于是,当罗马大军在阿米尼乌斯安排的向导的带领下,进入黑森林地区时,阿米尼乌斯及其党羽首先干掉了罗马人的先头部队然后逃跑,日耳曼大军随后对呈行军队列的罗马人发起突袭。罗马人一开始打得还算有章法,马上集结在几处,摆成阵型暂时阻挡住了敌人。

美剧《蛮族崛起》中阿米尼乌斯的叔叔西吉斯提斯

对于这场激动人心的伏击战,《黑森林大屠杀》(1967)与《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亡》(2008)中由于预算不足,尽管动员群众演员也不少,但拍得真好似军迷活动一般,《蛮战》(2020)的打斗场面则稍微像回事,有了电影质感。《蛮族崛起》(2016)则一如既往 的 另辟蹊径,以计算机图像的方式展示了战役的人员流动过程,同时又不忘安排主角之间进行格斗,非常具有可看性。

《蛮族崛起》中结合地形的战役人员活动图

第二天,瓦卢斯率部且战且退突围,但因为迷失道路又一次进入部队队形难以展开的森林地区,他们所擅长的弓弩和标枪也变得无用武之地,更擅长在森林里近身格斗的日耳曼人自然大杀特杀。最后瓦卢斯为了避免被俘,和司令部大部分官员一起拔刀自尽,幸存的罗马士兵和家属都被日耳曼人杀死后挂在树上,在阿里索大营留守的罗马军队则成功突围。

三个军团被消灭的消息传到罗马城,已经73岁的屋大维气得经常大哭:“瓦卢斯,还我军团。”此后这三个军团的番号(第17、18、19军团)再也没有恢复过。擦屁股的事情这回又轮到提比略,这位罗马帝国皇后前夫的儿子此时已被立为皇太子,他率军重返条顿堡,击败了阿米尼乌斯,并于公元12年凯旋而归。

美剧《蛮族崛起》中屋大维对战败痛心疾首

虽然打了胜仗,但条顿堡之战还是给屋大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和恺撒、安东尼不同,屋大维虽然勇于内斗,但对外却满足于守成。由于他不想在帝国北部投入过多资源,于是便命军队和行政人员撤退到莱茵河西岸,放弃了德国中部的大片土地。提比略回去后,继任主帅是他已故弟弟德鲁苏斯的小儿子、同时也是他的养子日尔曼尼库斯·恺撒。

公元14年,屋大维去世,提比略即位后,与日耳曼人作战的任务就落在现任皇子日尔曼尼库斯身上,同时他的外公是前皇帝屋大维的死敌、罗马名将马克·安东尼,因此在父母两边双重名将基因的孕育下,日尔曼尼库斯可以说是天生就有大将之材,在公元16年的安格里瓦尔瓦战役中他将阿米尼乌斯打得全军覆没、只身而逃,并俘虏其怀孕的妻子。

安格里瓦尔瓦战役形势简图

然而安格里瓦尔瓦战役的胜利并未摧毁阿米尼乌斯的势力,由于在战役中覆灭的大部分都是其同盟部落的军队,事实上等于间接促成了阿米尼乌斯在北日耳曼诸部落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公元14年禁卫军叛乱时曾喊出拥戴日尔曼尼库斯当皇帝的口号,导致养父夫妻对他实际是不信任的,公元19年日耳曼尼库斯在东部执政官位上病倒,随后被提比略下令秘密毒死,年仅35岁。

日耳曼尼库斯头雕

阿米尼乌斯的结局则更糟,由于其企图在北日耳曼地区成立一个集权的日耳曼王国,遭到了当地各部落酋长的忌恨,最后于公元21年被其岳父西吉斯提斯暗杀。而他被俘的妻子(也就是小时候跟他早恋的那个堂妹)之后则一直定居在罗马,但其所生育的孩子则都夭折。阿米尼乌斯死后,北日耳曼地区再次回到了罗马人到来之前各部落分治的局面。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