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 摘自《佛学常见词汇》
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参究四十九天,终于彻悟了三世因果的“十二缘起法”,证实了世间的苦、集、灭、道,建立“四圣谛”。
苦集二谛是从流转上看十二因缘,灭道二谛是从还灭上看十二因缘,总括起来就是“染净因果”。苦集为染,灭道为净,染净因果可以说概括了佛法的全体内容。
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就这样迁流不息循环无端,产生因果酬报的轮回现象,就是三世轮回的具体说明。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生”缘"老死”。“无明”就是烦恼,就是与生俱来的实执,人们只要动心就有实执,就会产生烦恼;又由烦恼熏成无明习气,又产生现行,烦恼如环无端,轮回不息。欲息轮回,须断无明;欲断无明,唯有开悟,产生无我智慧,才办得到。上一辈子的“无明”产生了“行”,由此引发了今生的“识”“名色”等,以至下生的“生”“老死”等。有了习气,前因后果,前生的因决定了此生的果,从今生的现状便能推知前生的因;欲知下辈子的果,也只需看你现在的行为就够了。
这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佛陀为我们找到一条解脱的道路,那就是以般若觉性照破“无明”,便不再受生,不再轮回,更由此可以超凡入圣。
一般人把儿女的生因和生下来的差别都归于父母,佛教的业果缘起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佛法认为缘起法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因,是主要的;二是增上缘,为助伴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人生而言,父母是外在条件,是增上缘;我们自有自种称亲因,又叫做因缘;人的现世生命是自己的亲因和父母增上缘合起来而产生的。增上缘再好,代替不了亲因的功能。后天的措施,必须有内在的基础。
十二因缘中的“识”即是我们自已累生累世所做善恶业力的载体,此业识的发动,才投了胎。这在十二因缘中现生即从此起,依此名色、六入、触、受都归在果里,业力所牵,你想选择好的地方去投胎那是不可能的,身心不由己,而取决于你过去所造的种种业力。经过爱、取、有,有善有恶又产生了新的业。“有" 就是业,又是来世因了。后就是生老病死,而轮回无了期。而造业之因即“无明”,无明即执一切法为实有的错误认识,产生了以后的十一支。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