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孝顺,是不嫌弃父母

十点读书
03-15

知乎上曾有人发出提问:你嫌弃过自己的父母吗?

评论区里,有人抱怨父母穷,有人嫌弃父母愚昧,有人吐槽父母跟不上时代。

似乎,在大家伙心里,都觉得父母还不够完美。

殊不知,每个看似平凡的父母,都在尽全力去托举子女。

人生,就像一场接力赛,你能有今天的见识,是因为站在了父母肩膀上。

我们嫌弃父母跟不上时代时,却忘了他们用一生在等待我们长大。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

做人,不能忘本。

懂得感恩,学会包容,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你是否会觉得父母落伍了?

还曾因为怎么都教不会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而和他们发过火?

在影视剧《二十不惑》里,也有这么一个情节。

那天,姜小果在大学操场上,接到了妈妈的一个电话。

姜母想要用微信转账,却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一开始,小果还耐心地指导,先把电话界面最小化,再打开微信,再找到对话窗口。

但姜母依然不知道怎么操作。

此时,挣扎于学业和实习夹缝中的小果,也开始恼火。

直接吐槽妈妈的笨拙,说自己就是教了一百遍,指导了一千遍,妈妈还是学不会。

姜母也开始暴躁,指出一点点小事儿,就能让小果动怒。

看到这样的画面,网友们纷纷感慨太真实了。

因为大家伙,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明明是很简单的事儿,去教父母时,他们却怎么学不会;

明明是很清晰的道理,去跟父母解释时,他们却怎么也不明白……

然后,心里就会莫名升起一股怒火,开始嫌弃爸妈又笨又落伍。

但不知道你想过没,父母学不会新事物的模样,就和咱小时候学不会算术是一样样的。

他们能教你成千上百次,你为何不能花上半个小时来当他们的引路人呢?

再说,你以为自己熟稔各种数码电器,但也别忘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机,何尝不是爸妈省吃俭用来的。

他们拼了半生,去成就你、塑造你。

而你,自然也不该把他们遗忘在回忆的角落里。

时代可能会淘汰BP机和DVD,但真正的爱,却应该是向下兼容的。

况且,所谓的落伍,也不过是两代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

耐心一点,自然能弥补上时代造成的沟壑。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除了落伍,照顾失能的父母,大概是很多子女产生“厌烦”情绪最多的时候。

《家庭角色逆转调研报告》中就显示:83%的成年子女,在照顾失能父母时产生过“嫌弃”情绪。

老秦,也曾这样。

50岁那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父母双双脑梗。

原先能为他生活助力的人,现在一下子都倒了。

每天,他都需要奔波在工作、小家和父母中间。

工作忙,妻子抱怨,让他对父母也产生了不少怨怼。

更别说,他还要给父母换尿袋、换尿不湿。

但是,有一天回家后,他看见年迈的爸爸在流泪,他一下子就觉得自己错了。

如今,他是很累,需要喂父母吃饭、给他们擦拭身体,但小时候父母又何尝不是这么对他;

他需要陪父母解闷,甚至给他们放音乐,但爸妈也曾经一字一句教他读书、明理;

看似,他是在照顾父母,但爸妈在,他就觉得安心。

刹那间,他觉得自己没那么疲惫了。

人这一辈子,活得很难,一首一尾,都需要人来照顾。

但在生命的尾端,却不如新生般令人喜悦,各种负面情绪也会接踵而来。

但是,你却不能忘了,父母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人。

在你遇到困难时,父亲曾为你遮风挡雨;在你感到困顿时,母亲曾给你温暖慰藉。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嫌弃,最爱我们的人呢?

所谓孝顺,就是铭记生养情、常怀感激心,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去后悔。

有父母在,你的生命才有归处,有父母在,你的后背才有依靠。

前一阵子,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分享了这么一件事儿。

有天,朋友给她送来一箱生蚝,家人一起享用时,母亲半天也没剥开。

李小萌就索性递给母亲一个剥好的。

没想到,母亲又反手夹给了她。

对此,李小萌有些生气,就说:“妈,咱家又不缺这一只生蚝。”

母亲没说话,只是默默把生蚝吃了。

谁知,半夜,母亲却发来了道歉短信,觉得自己惹闺女不开心了。

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李小萌一下子泪目了。

她不知道多会儿开始,母亲竟然在她面前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到这儿,相信很多子女都会感同身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竟然开始看你的眼色生活。

那个高大伟岸、无所不能的人,似乎一下子就弱小了。

如果不想让父母在你面前变得难堪,或许这三个办法你可以尝试。

1.给情绪一个着陆点

在日常与人相处中,我们都会经常犯一种错,就是对外人包容,却对父母苛责。

一旦父母犯了错,我们就会大发雷霆。

一旦父母说了自己不喜欢的话,我们就会避而远之。

但其实,最好的情绪,应该留给最亲的人。

而允许父母发发牢骚、唠叨唠叨,给他们一个情绪上的着陆点,才能让他们更自在。

所以,当妈妈跟你分享过去的事情时,别再以听过很多次为名去打断她;当爸爸跟你咨询最新的应用时,别再以你怎么还不会去否定他。

多倾听、多认可,在任何关系里,都很重要。

2.重启“被需要”系统

很多老人,之所以会对人生失去信心,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当社会发展的潮流,碾压了他们进步的速度;当世界变化的趋势,超越了他们认知的范围。

而子女,也在渐渐把他们移出自己的生活供应链。

想让父母重拾信心,就得让他们知道,你是需要他们的。

例如,去菜市场买菜时,多听听他们的选择,在人际交往困顿时,多问问他们的意见。

或许,在抛弃自己的偏见后,你会发现,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毕竟,老人的经验,从来不是时代的残次品,而是经过岁月质检的。

3.与不完美共生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三次成长,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年轻时,谁都怨过父母,嫌弃过父母。

但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报父母恩。

随着年岁增大,你终究会明白,你我皆凡人,父母的不完美,也从不是原罪。

一个人最大的善念,就是放下对父母的苛求。

接纳父母的平凡,与父母共同进步,不仅能让生活更顺遂,也能让你们相处更融洽。

庄子曾言:“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一个人,最大的孝顺,就是能够让父母在你面前保持从容不迫。

而那些一把年纪了,还把不能原谅父母挂在嘴边的人,不仅胆小,而且懦弱。

从今天起,不妨放下对父母的苛责,用包容的心去接纳他们的“慢”,用稳妥的爱去承载他们的“不完美”。

你终有一天会发现,他们只要无病无灾,在你身边安稳的待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