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施密特的战后惨淡岁月:德国战机巨头沦为“三轮蹦子”组装厂

2022-09-03

二战结束后,曾经嚣张多年的德国军工企业纷纷遭到毁灭性打击。即使是幸存下来的企业也都被捆住了手脚,其中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最为惨淡,干脆被禁止生产一切航空器

为了生存,梅塞施密特公司竟然将全部精力用于生产三轮迷你机动车,也就是我们从前常说的“三蹦子”。

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前身是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FW),后者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27年,威利·梅塞施密特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出的新式飞机得到了德国空军的青睐。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整合成为了梅塞施密特股份有限公司,此后该公司生产的飞机字头,也从“Bf”变为了“Me”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和生产的军用飞机,成为了纳粹德国空军的主力,数量多达几万架。从著名的Bf-109战斗机和Bf-110战斗机,到Me-323巨型运输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Me-163火箭式战斗机,都是该公司的杰作,甚至引领了世界战斗机的发展潮流。

但是在德国投降后,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好日子到头了,该公司被禁止在10年内制造任何航空器。由于梅塞施密特公司一直专注于飞机设计,对其他领域毫无涉猎,因此“能够生产什么”对于该公司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战后初期,获得最大战争红利的美国经济遥遥领先世界,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各种新型轿车、跑车、陆地越野车和V8发动机层出不穷,号称是“汽车的黄金时代”。同时代的欧洲却是另一番景象: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工业基础崩溃,人民收入拮据,尤其是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大型民用车的价格和燃料。

在这种背景下,最便宜、最省油的迷你车成了1940年代后期的欧洲家庭首选。这些迷你车不少是三轮的,和中国早年的“三蹦子”相差不多,高档一些的也就多一个方向盘,很像现在的“老头乐”。不过,当时这些迷你车的俗称大多称为“泡泡车”。

然而就是这种欧洲版“三蹦子”,却一度成了欧洲十几家老牌企业争相研发和制造的产品,连当年的老牌坦克厂和飞机厂都加入了进来。德国的宝马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由于拥有雄厚的汽车技术,甚至幸存了部分生产线,仍然坚持制造大型和高档车辆,结果经营情况惨淡无比,1950年后逐渐才缓过劲来。其中宝马公司干脆也丢掉面子,生产了自己的迷你车。

在诸多迷你车中,梅塞施密特公司的产品非常有名气,分别是“梅塞施密特”KR175和KR200。两种迷你车产量分别达到了15000辆和40000辆,由于车型小巧实用,连当年的“猫王”都拥有一辆KR200“泡泡车”。

但实际上,KR175和KR200的造型简陋是显而易见的:两者基本就是带蓬的“三轮蹦蹦”,只不过单轮都在后面,一个用摩托扭把,一个用汽车方向盘。KR175和KR200的最初设计来源,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字——“残疾人车”,又称“残摩”。

KR175和KR200的设计师,是德国航空工程师弗里茨·芬德,二战时曾经在德国空军担任技术官员。战后,弗里茨·芬德对残疾人车辆产生了兴趣,在1948年设计出一种三轮形式的残疾人摩托。随后,他又颠倒三个轮子的结构,将单轮置于后方,设计出一种新的残疾人车Fend Flitzer。Fend Flitzer后来成为了KR175和KR200的原型。

尽管口碑不错,但弗里茨·芬德自己的作坊产能有限,Fend Flitzer残疾人车从1948年到1951年仅生产了250辆。不过弗里茨·芬德发现,很多非残疾人也购买了残疾人车,因为“残摩”体积小和燃油效率高,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于是,弗里茨·芬德找上了二战时的老相识——当时已经揭不开锅的梅塞施密特公司。

梅塞施密特公司正苦于没有车辆设计经验,遇到找上门的弗里茨·芬德,就像见到了救星。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开始投产“残疾人车”。弗里茨·芬德在Fend Flitzer基础上,按照健康人需求新设计出Fend150。梅塞施密特公司正式投产后,Fend150也改名为KR175。

KR175在1953年2月开始投产。这种迷你车很像是带有外壳和座椅的双人摩托车,但是车体比普通摩托车更低。KR175为后轮驱动,由一台后置的170cc的9马力二冲程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由拉绳或马达启动。KR175很小,空重只有250千克,满载重量是360千克,最高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为3.7升。

由于KR175的车体很窄,再加上摩托扭把转向灵活,拥有很不错的城市通行能力,受到了德国市民的欢迎。由于KR175的有机玻璃天蓬酷似战斗机座舱,因此被人联想到了梅塞施密特生产战斗机的辉煌历史,一度有谣传称“KR175采用了战斗机的零部件”。

KR175仅生产了两年,到1955年停产,共生产了15000辆以上。意大利的摩托制造商Mi-Val还引进了这款“泡泡车”的许可证,在意大利组装KR175,但换装了自己的二冲程发动机。

KR175的成功,让梅塞施密特公司和弗里茨·芬德备受振奋,在1955年推出了全面改进的KR200“泡泡车”,KR175也随之停产。从1955年开始到1964年,KR200系列迷你车生产了40000辆,并且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

KR200虽然是小巧迷你的“泡泡车”,但是细节设计却非常讲究。该车借鉴了战斗机的低阻设计,换装了190CC的10马力二冲程发动机,并且采用了新的悬挂装置,安装了液压减震器,车厢外形也更接近小轿车。KR200不仅提升了操控性和乘坐质量,最大速度也猛增到105公里/小时,油耗还降低到3.2升/百公里。

KR200推出了好几种变型设计,除了敞篷车外,甚至还推出了跑车,充分将一款“老头乐”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此外,双人前后座的设计也带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不必考虑交通规则差别,不改变设计就能出口到“靠左行驶”的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 “猫王”埃维斯·普里斯利也曾拥有一辆KR200,而且不是用在他参军服役的德国,而是在家乡美国孟菲斯。以酷爱摩托车而著称的“猫王”,很可能是在德国服兵役期间被这款小巧的“残摩”吸引。

时间到了1956年,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十年禁飞令”终于宣告结束,该公司计划重新开始生产航空器,对“泡泡车”失去了兴趣。于是,雷根斯堡的KR200工厂转卖给了弗里茨·芬德。后者一直生产到1964年,直到德国经济重新振兴, “泡泡车”彻底失去了市场。

然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航空梦”并不顺利,放弃“泡泡车”后,却一直没能搞出像样的飞机设计。曾经偌大的飞机制造商,主营业务的相当大一部分竟然变成了房屋预制件。

直到1968年,梅塞施密特公司与小型土木和航空公司伯尔科合并,才扭转了颓势。1969年,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公司又收购了布罗姆&沃斯公司的航空部门,更名为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罗姆公司,简称MBB公司。

随后,MBB公司在直升机领域大放光彩,先后推出了BO-102、BO-103、BO-105、BO-106、BO-108等直升机,其中BO-108后来发展为著名的欧直EC-135直升机。此后,MBB公司经过好几轮的收购和整合,在1989年被德国航空航天公司接管。后来再经过了一系列整合,梅塞施密特的血统最终成为了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 (EADS)的一部分。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