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白洞,很多问题将会得到解答

天文online
2020-10-23

爱因斯坦曾做出了一些可靠的预测。他的理论预测过大量天体的相撞会在时空中创造出被称为引力波的涟漪,这是我们在2015年探测到的。理论也预测过黑洞的存在,而今年我们拍摄到了其中一个。但理论还预测了一些没有被证明是真实的现象——至少目前没有。理论上与黑洞相反的白洞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白洞从未被证明存在过,一些科学家却认为它们能够解释一些宇宙最难解释的特性。

“兔子洞”有多深

黑洞是一种拥有极强万有引力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脱的的天体。一旦有物体穿过黑洞看不见的球形边界(即视界),它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当一颗比我们的太阳质量大很多倍的恒星垂死时,其核心会收缩,直到密度大到没有物体能够逃脱它的引力,黑洞就形成了。在那个不返回点的内部,恒星会继续坍缩成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

黑洞中心的那个点被称为奇点,从数学上来说,它是黑洞变得混乱的地方之一。1935年,爱因斯坦与物理学家同事内森·罗森,通过把这个点延伸到通向另一位置的路径上,修正了这个数学问题。这条路径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你可能知道它叫”虫洞”。但如果虫洞的一端是黑洞,那另一端是什么呢?自然是白洞了。预测了黑洞存在的同一数学理论,也预测其镜像对立的存在:白洞。任何进入黑洞的物体都不能逃逸,而任何从白洞逃逸的物体都不能返回。

从理论上来看。尽管我们知道黑洞的存在,但是到目前为止,白洞(以及虫洞,其实)仅存在于物理论文之中。今日宇宙网的弗雷泽·凯恩写道:“十有八九,白洞只是花哨的数学理论。”“因为花哨的数学理论很少能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所以白洞可能只是一种想象。”

保持信念

然而,物理学家们还是不断地回到这些问题上。一些物理学家称,每次黑洞形成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宇宙就可能在虫洞另一端的白洞中形成。而在2014年,理论学家哈尔·哈格德与卡洛·罗维利用量子理论证明,黑洞实际上能够通过叫做环量子引力的物质转变为白洞。

该理论认为,时空的基础构建模块的形状就像微小的圆环,并且由于这些圆环的大小是有限的,致使一颗垂死的恒星不能真正地坍缩成一个无限紧密的点。取而代之的是,就在其密度接近无限之前,垂死的恒星会经历一次“量子弹射”,那会向垂死的恒星施加一个向外的压力并将其转化为白洞。

如果真的是那样,这可能是黑洞信息悖论的一个解答。信息悖论称即使落入黑洞的任何物体都无法逃逸,黑洞还是会逐渐发射放射物直到其完全消失。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信息不能被摧毁。白洞会将信息安全地送到另一边。

虽然黑到白的转变将在千分之一秒内发生,但是因为时间在重力的存在下膨胀,外部观察者也许会感觉一个中等大小的黑洞要花上数十亿年的时间转变为白洞。这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白洞的原因。宇宙太年轻了,而大多数黑洞都太庞大了。

但或许说不定,由大爆炸导致的密度涨落原本就可以将物质集中在无数坍缩成微型黑洞的点中。因为这些原始黑洞会是非常小的,所以哈格德与罗维利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即它们能够在我们的宇宙寿命内变成白洞。罗维利与其他科学家甚至还曾提出,这些微型黑洞以及它们可能转变成的隐形白洞可能是暗物质的秘密成分。但是最近的一些试验对该理论抛出了严重的质疑。

白洞的确可能成为解释许多宇宙最难解之谜的便捷途径,但他们也有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尽管如此,爱因斯坦一些更狂野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也许我们只是需要再等几十亿年就能找到答案。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