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呼吁高铁站台禁烟,铁路部门应有所作为

公共场所禁烟的标准,应以人流密度和健康风险为界,而不是简单地用“室内”和“室外”来区分
近日,广州东站因“禁售泡面”引发热议。没想到,评论区却意外“跑偏”:不少网友认为,相比在高铁车厢内闻泡面的味道,他们更难接受的是,在高铁站台等车时,旁边有乘客在站台吸烟,并呼吁“禁泡面不如站台禁烟”。
据报道,12306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高铁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几名乘客在到站停靠的动车组车门旁边抽烟。图据IC photo
不怪网友给铁路部门出难题。能管泡面,为何不愿管吸烟?毕竟,气味扰人更多是道德层面的困扰,而二手烟却是真正的健康威胁。当然,客观地说,两者的环境条件不同:前者是车厢内,后者是站台上;前者密闭,后者相对开放。如果严格比较,在高铁车厢内禁止吸烟,是明确的强制规定,而倡导不要吃泡面,则更多是出于文明劝导,两者分量不可同日而语。
但舆论为何“跑偏”?并不是网友故意抬杠,而是因为在控烟议题中,露天环境并不等于完全的“吸烟自由”。比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就明确规定,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再比如,一些城市已将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纳入地方控烟条例:深圳在2019年修订控制吸烟条例时,将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都列入禁烟范围;上海则率先在8个中外游客集中的“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目前,不同高铁车站根据地方规定执行不同标准,比如济南东站采取的是“允许吸烟+引导管理”,以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这些做法都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公共场所禁烟的标准,应以人流密度和健康风险为界,而不是简单地用“室内”和“室外”来区分。事实上,高铁站台虽设在室外,但候车区人流拥挤、通风不畅,再加上管线与设备密布,无论从健康还是安全角度,禁烟的呼声都合理。
当然,要求立刻实现全面禁烟,确有难度。12306客服的回应也并非完全托辞——国家层面确实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罚则;而地方法规的权限有限,难以覆盖全国。操作层面上,站台空间有限,吸烟区和非吸烟区难以彻底隔离,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监管。而且,室内全面禁烟尚存阻力,再把站台囊括其中,可能会引发抵触情绪,影响政策成效。
然而,控烟之难,历来如此,困难从来不是不作为的理由。铁路部门完全可以先从倡议和引导做起:像上海那样,在人流密集区域推动禁烟宣传和劝导机制,通过广播、大屏、志愿者和标识等营造“无烟站台”的氛围;或者把“站台禁烟”也写入旅客行为指南。同时,还可以总结并推广已实行控烟的车站经验,逐步推动更多站点跟进。
吸烟自由不得以损害他人健康为代价,铁路部门顺应社会呼声、承担应有责任,本就是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说,让站台空气更清朗一些,铁路部门不能裹足不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