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街头“手写体”招牌,随手一拍,皆是景
◆ ◆ ◆ ◆ ◆
鳞次栉比的街头“手写体”招牌,是地标,是城市景观,更是一座城市繁华的见证。在香港,“招牌文化”之都,旧区的繁体字招牌,连接着怀旧情怀。在台湾,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字体混搭,是当地一大特色。在澳门,繁体字与巨大的招牌,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
与大陆的简体字街头招牌不同,香港、台湾、澳门三地,街角巷尾的招牌依旧使用繁体字,洒脱的书写风,既丰富了城市景观,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何依旧使用繁体字,还要从新中国成立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人中国人都不认识汉字,比例在80%以上。为促进扫盲运动,让更多文盲有汉字读写能力,国家开始号召人们学习汉字。但很快有人发现,一些复杂的繁体字很难辨认和记忆,学起来也特别吃力。于是,在一批语言专家的努力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实施,将大部分繁体字变成了简体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而香港、澳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回归祖国的,所以这两个地区错过了内地的简化汉字运动。同时,在回归之后,由于“一国两制”制度,他们保留了使用繁体字的习惯,也认为将繁体字简化没有必要。
至于台湾,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汉字简化的重要性。1952年,蒋介石再次提及了汉字简化问题,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并下令为汉字简化做好前期准备。
然后,就在各项准备按计划进行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转变——当时的政治因素、党派之争,在大陆大力推行简体字时,国民党政府则不允许台湾人民使用简体字,甚至抵制简体字,所以,台湾地区至今仍然使用繁体字。
现在,这三个城市的繁体字,经过手写,风格奔放豪迈,组成的广告招牌挂满大街小巷。
香港“手写体”招牌
香港的招牌字体,绝对主力是“北魏楷书”。北魏楷书源自魏晋南北朝,风格介乎隶和楷之间,多见于碑文,如墓志铭。至清代,掀起的研究金石学潮流,区分了南碑、北帖两学派。碑学派书法家如赵之谦,研习及改良北魏的楷书,创出自成一派的书风。而以碑刻为蓝本的书法,受刀法的影响,笔画刚劲而锐利,较有动感,还带一种古朴之风。
1979年,香港九龙地区的弥敦道。
据说,香港书法家区建公先生(1887—1971)可能是北魏楷书用于店铺招牌的开山始祖。区建公的书法深受赵之谦影响,曾在中环开设建公书法学院,还为不少店铺机构等用北魏楷题字。至五六十年代,以北魏体为主的商店招牌开始广为流行,如奇华饼家、公和玻璃镜器等都出自区建公之手,由此招牌“北魏楷书体”形成。
用北魏楷书体写招牌,书写时力道威猛,所以,收笔、提顿和转折都比较分明夸张,远距离阅读时,突出的笔画很容易辨认,还不失楷书的规范化。
另外还有一点,过去的很多香港店铺,店家都是一脉相承的家族生意、一门长远的事业,于是,店面的招牌,除了传递信息,也代表着商誉和形象。因此,店家都非常重视。一些资金雄厚的店铺都要找有名的书法家题字做招牌,普通一些的,也要找专门制作招牌的字匠。制作出的大字招牌,除了展示店号,手写体更富有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
当城市里,街道两边,一家家的店铺招牌既密集地汇聚在一起,又要从茫茫的字海中突出而出,辨别度较高的北魏楷书,辅以高对比度的配色,此起彼落,成为了一个醒目的标识,也成就了这个城市的繁华风貌。
当然,香港还有其他比较常见的字体。如“李汉港楷”,传承人李威和李健明两父子,香港的招牌制作师傅。他们的招牌字体,粗劲硬朗,让店名鲜明显眼之余,又极具旧时港味。
李汉港楷
还有像香港“服装大王”张活海的金字招牌。张活海是香港人歌坛巨星张国荣的父亲。他的招牌给人的感受就像他当年的广告语一样,“西服专家张活海:不惮烦,务求适体;不粗制,保持信誉。”张活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非常满足于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做衣服上。”多年后,张国荣在访谈节目上说:“我,张国荣站在台上是表演的保证,我永远都是将我的心交给你们。”这是他的父亲传承给他的精神。
现在,香港还有少数民间的写字档,提供写字服务,但新的店铺已很少采用,这使得手写体招牌更弥足珍贵了。
台湾“手写体”招牌
台湾的街边,很多小吃摊使用的招牌字体,都是来自“刘体楷书”。这种字体,见字飘香,观感上就带有一种浓厚入味、香气四溢的气息,再加上笔体浑厚圆润,阅读起来清楚明了,由此描绘出台湾的第一个印象。
“刘体楷书”,常见于餐厅、夜市、小吃摊。这些字体出自《商用字汇》。这本书很厚,是1970年民国时期书法家刘元祥先生书写的,里面有上千个商业常用字,字体不只有楷书篇,还有颜体(颜真卿样楷书)、分书(隶书)、行书。
当时,刘元祥先生一面给人题字,可以收新台币10块钱,同时也想流传自己的作品,于是就刊印了《商用字汇》。很多想要制作招牌的店家,都会从这本书里找文字,把字体复印下来,然后放大,做成自己的招牌。渐渐的,这种“刘体楷书”,就成为台湾街道上最常见的字体了。除此之外,像新加坡、柬埔寨,只要有华人街的地方,也都能在看到招牌上的这种字体。
除了“刘体楷书”招牌,在台湾,还有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为台湾众多店铺机构书写的招牌匾额。在20 世纪50 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都知道于右任书法的知名度很高,都请他去题写,像台湾小笼包连锁店“鼎泰丰”、台北“国军英雄馆”,甚至台湾电力公司的LOGO,都是出自于右任之手。
鼎泰丰信义店入口处悬挂于右任亲题的“鼎泰丰油行”。
澳门“手写体”招牌
在澳门,有很多北魏楷书的招牌。比如说,澳门最有名的李锦记总店。柱子上一排巨大的“李锦记”,每个字都有半个人那么大。
澳门的“写字匠”林荣耀师傅,40年的招牌绘写生涯,制作了澳门近800 个招牌。林师傅的手绘字,风格有点像香港的李汉港楷,也有点像北魏真书,被称为“澳门楷”字体。出自他之手笔的招牌,林立在澳门的各个街区,不仅承载着店铺的名字与故事,还是一门独特的城市印记。
都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现在,内地虽然已经全面使用简体字了,但一提起繁体字,就会想到这香港、台湾、澳门这三个城市,想起街头的手写体招牌。它们相互簇拥,搭起繁华的“招牌集市”。它们一笔挥就、畅快淋漓的手写字体,蕴含着浓厚的市井气息、怀旧情怀,描绘出的独特的城市风貌,给人们留下一种别样的城市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