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族”老了以后怎么办
近几年,“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其群体特征是:可 单身,可 恋爱, 可 同居 ,但就是 不结婚。
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调侃:不婚可能是一生的遗憾,结婚可能是一生的磨难。
有人做过调查统计,发现中国结婚登记率已连续四年下降。
适婚人群中的“不婚主义者”比例越来越高,一大批年轻人宁愿养条狗也不愿与人搭帮过日子。
在传统观念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成家立业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做的事,尤其是那些已经同居的情侣——住都住到一起了,怎么就不能结婚呢?
但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结婚只是一个形式,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就真能在一起一辈子;同样,不结婚也不代表两个人不能相伴到老,照样可以一起生活,相爱相亲。
01.
现在还不结婚,老了怎么办?
“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
“现在还不结婚,老了怎么办? ”
“我就是希望,我走了以后,你有人照顾。 ”
上面的追命三连击,是一位“不婚主义”的受访者每次回家都会听到的话。
她是一家装潢公司的老板, 34岁,不婚,没敢让家里知道。
“也尝试过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但一到婚姻,两个人感觉就不对了。”
她说这些话显得有点无奈。
第一次没能走进婚姻,是因为未来婆婆觉得她个性太强,照顾不好儿子。
“谈婚礼细节的时候,她全程对我的家里人没好脸色看。说到陪嫁,房子经济问题,要求来回变化,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然后她顿了一下,补充了一句:“我没想到他看着这些,什么都没说。”
关于第二次没能结婚的原因,她说了很多的生活细节。
“他一天就可以搞乱全家,下班回家看到,到处乱扔的脏衣服,要用的东西每次都不知道被乱放在哪,要收拾这堆烂摊子,心情真的很差。”
“我有点神经衰弱,不能有人在我身边睡觉,而他希望每晚睡觉的时候,能拥抱着他的妻子……”
也许,走入婚姻,还要有面对所有日常细节日积月累的勇气吧。
不过,让她放弃这次婚姻的最后一击是:
男方的家庭要她放弃她现在的事业,然后去异地做全职太太。
“这两次将要迈进婚姻的时候,我都很焦虑,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适合婚姻,能走入其他家庭的人。”
问她,如果不再有对方的家庭问题,也不尝试了吗?
她说,结婚一定会进入另一人的生活,势必要放弃现在的什么,她已经没有精力再为了一个人,调整自己生活的步调,讨好对方的家庭了。
她现在只希望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经营好。
但唯一还在焦虑是,虽然现在过得还好, 但不知道当老了之后,自己将面对怎样的生活。
这可能也是多数不婚主义者都在担心的问题。
02.
不结婚,不代表不能彼此相伴
对于还在犹豫选择“不婚”的群体来说,最担心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晚年生活。
“养老的话,只要国家不垮,退休金就足够了。”
“晚年结不结婚不重要,健康才重要。以后觉得自己可能不行了,就去荷兰安乐死,还能体体面面地离开。”
说这话的是33岁的游戏主管,因为他亲眼看着他妈妈最后那段痛苦的时间,亲人什么也帮不上,“她不想再被看着,最后只想快点离开”。
彼此都为不婚族的情侣认为,到人生末尾只要有重要的人陪在身边,结不结婚其实没什么不一样。
“我们只是不结婚,但没说不会陪伴着走下去。 ”
朋友的舅爷爷是个老辈的“不婚族”,她是这么说的:
“我舅爷80多了,感觉每天过得也还好啊,还会和他的学生讨论实验,和老朋友吃饭。”
后来有幸问到这位老爷子两个问题:
因为“不婚”,现在会觉得更孤独吗?选择“不婚”到现在,认为最重要的生活支撑是什么?
他回答说:
“人都会孤独,如果说因为“不婚”更孤独,也有一点儿,我有个老同事,她受影响更大一些吧,现在整天让我给她物色个老伴。”
“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自己。 能不能凭借自身就成为一个能幸福的人。 ”
03.
“不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很多人并不认同“不婚”的方式。
单身“不婚”被嘲 “就是太矫情了”,有恋爱对象的“不婚”被嘲 “不就是‘炮友’吗? ”
理解不婚的人,也很好奇不婚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没什么不一样,就是选“不婚”,可能多点勇气吧。”
在当下选择“不婚”的,确实是少数群体:
当任何少数群体存在时,生活都会比多数群体更难。
在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中的女主是一位不婚主义者,男主虽然爱她,但仍对她讲出了这样的话:
“可以住在一起,却不可以结婚,说实话,我很难理解。”
当时女主的反驳,简短而有力,好像一根小针,瞬间扎破了这句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只是因为大家约定俗成,习惯而形成的道理:
“住在一起就必须要结婚,这个很容易理解吗?”
我们都太习惯婚姻这种形态了,习惯到没有问过为什么。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和《国际先驱导报》聊到:
不婚渐成为常态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婚姻从一种普世的价值已经变成了纯粹个体的选择。
我们习惯了以“家”的概念来面对社会,而以后可能要彻底作为单个人面对周遭,“家族主义”在下降,而与现代化随之而来的“个人主义”迅速上升。
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的改变。
也许“不婚”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
04.
不婚族的一些未来
2010年,日本人口调查发现,30岁以下没有结婚的男女比例为:男性71.8%,女性60.3%。
也就是说,在日本,30岁前,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结婚。
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中,我们也许可以窥见不婚族的一些未来。
节目记录了7位,平均年龄近80岁的单身奶奶的日常生活。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不被儿女家庭所累,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爱好,让最后一段人生也充实而有意义。
她们在一起生活了10年,一起学习,一起出游。
家里的小东西没有了,打个电话,姐妹立刻送货上门;要出远门,家里的东西需要人照顾,姐妹们都有家里的备用钥匙,招呼一声就好。
万一身体不舒服,也立刻就有人赶来陪伴。
她们其中一位奶奶,也是有女儿的,但最后仍选择了,在老年团里得到这些慰藉和陪伴。
其实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选择,要的可能只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开心。
最后想说,写这篇文章其实不是要鼓动大家去“不婚”,只是希望把“不婚主义”人群的冰山一角呈现给大家看。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尊重。
希望当我们的选择可能和别人不同时,我们不会太怀疑自己,甚至苛责自己。
当看到这些80岁左右的奶奶,学电脑、写作、报名朗读剧,去尝试新的事物,每天认认真真地活着,每天认认真真的开心,就觉得——
那些选择不婚的人,也许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人生周旋,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只是为了体验而生活。
就像上面7位奶奶中,和子奶奶说的:
只希望自己的墓碑上能写着——
啊,真有趣啊!
老了以后
愿意和我一起去养老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