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每月中旬,我们都将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别。望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故宫掌门人:1925—1949》,章宏伟著,中华书局2025年3月第一版,98.00元

本书聚焦1925—1949年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从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写起,到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再以历任博物院“掌门人”(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翰、王士珍、易培基、马衡)为线索,讲述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荡时代背景下,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及其经历的风雨。本书作者章宏伟深耕故宫研究数十年,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治学精神,充分利用故宫档案、民国报刊、人物传记等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作者虽从故宫前辈家人等处采撷到若干口述故事,但本书并未纳入,而是一以文献为依据。书中多有与坊间相关著述不同的论述,更新了我们的认识。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值得赞赏的求真求实之撰著旨趣。

《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日] 堀敏一著,何志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78.00元

中国中古时期,曾存在着系统的、复杂的良贱身份制度,例如在唐代,《唐律疏议》502条律疏中,涉及良贱身份制度的条文多达百余条,约占五分之一,可见这一制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本书是“东京文献学派”代表人物堀敏一的力作,被认为是日本对“中国古代身份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认为,良贱身份是属于皇帝统治下的国家身份,这一制度的设立与专制国家的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国家掌控、统治人民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者进而上溯南北朝、秦汉乃至先秦,充分利用包括从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到云梦秦简、吐鲁番出土文书等出土文献在内的各种材料,探讨了良贱身份制产生的背景——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梳理了数千年间良贱身份制度的演变,颇多独到论述。

《我以幻想为生:胡里奥·科塔萨尔传》,[西班牙]米格尔·埃赖斯著,周妤婕、冯宏霞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69.80元

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写作者和读者中影响深远,出自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埃赖斯之手的这部传记展现了科塔萨尔是如何成为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的,他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创作,置身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他怎样投身社会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本书作者是小说家也是记者,或许这使得这部传记兼顾了真实性与可读性,作者阅读了大量科塔萨尔作品/手稿及书信、档案等文字资料,走访法国、西班牙和阿根廷等传主生前所到之地,数十次采访了他的妻子、亲友,这些积累和努力是创作这部传记的保障。正文之外,本书附有科塔萨尔的多张照片与大事年表,西语原著之外,本书已有俄、土耳其语版问世,中译本则译自作者专门为此修订、调整后的版本。

《在山那边》,蒋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68.00元

一处远离城市尘嚣的山野,一座颓败的老宅院,事业有成但因伴侣晓山离世、人生抱憾的男主人公,经老宅院改造而来的“青山栈”……这些构成作家蒋韵这部长篇新作的叙事起点与基础。在“青山栈”这座“舞台”上,有些悬念的故事走向和不确定的人物登场离场,他们来自何处,因何而来,经历了什么,又带着什么离去?作者设置的这样跳脱于现实的所在,随着情节的递进,不同人物故事的展开,清晰、立体地勾勒出山外的世界以及人性的多面,穿插其中的关于晓山的笔墨则跳跃到另一重时空,这些深情、舒缓的文字从侧面映照出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怀念亦是疗愈,增加了作品的叙事维度和情感深度。回忆与现实,共同纾解着男主人公难以释怀的情绪,充实了虚空茫然的人生。

《万物有信》系列(全三册),鲍尔吉·原野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5月第一版,105.00元

这是一套想象精妙、涵蕴深厚,充满着童真意趣的书信体故事。在这套书里,每一只甲虫、每一头牛羊、每一株花草,都有着奇妙的心思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彼此写信,袒露着心里的秘密;160封信像云彩一样缠绕,构建了沉默万物的鲜活新世界。孩童形象、乡土亲情、大地万物形成了鲍尔吉·原野温暖宁静又亲切深邃的儿童文学艺术世界。《万物有信》系列为万物张目,悟造化神奇,希众生共荣。那些沉默万物的本真与灵性,在作家的笔下,由遮蔽走向澄明。作家将自己的思考渗透于清新天真的文本肌理中,以敏感而柔软的心倾听世界的声音。因其语言的淳朴天真和思想内蕴的丰腴隽永,该作呈现出单纯与深刻、简洁与丰富并存的独特审美风貌。

《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现代意义》,方朝晖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3月第一版,106.00元

作者深入批判现代中国学界盛行的制度决定论思潮,反对忽略制度背后的文化心理土壤,仅仅基于一种简单的人性论或形而上学来进行乌托邦式的制度建构。由此本书从政道转向治道,并站在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儒家治道。作者认为,儒家以德治国、贤能政治、人伦为本、礼大于法、移风易俗、以民为本、孝治天下等治道思想,建立在大约三千年前形成的“一个世界”的基本预设之上,后者包含此世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的三重文化心理结构。书中导论系统论述儒家治道的最高预设、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结构层次,以后各章渐次展开对儒家治道具体内容的解释分析。

《法国大革命史(1789-1815)》(全三册) ,王养冲、王令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第一版,298.00元

本书是首部中国学者完成的以法国大革命为主题的通史性著作。从大革命前旧制度末期的法国写起,一直写到拿破仑帝国的覆亡,从而全面展现了这场大革命波澜壮阔和反复曲折的全过程。作者扬弃了前苏联和我国学者长期坚持的“政治中心说”,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点。同时重视改革在大革命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为改革是革命的补充和组成部分。对君主立宪派的思想和活动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君主立宪派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开创者”的结论。诸多独到观点,彰显出本书的学术分量。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美]克劳迪娅·戈尔丁著,孙晶楠、孙树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月第一版,82.00元

本书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劳迪娅·戈尔丁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代表作,是关于美国女性经济学乃至全球女性经济学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重点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100多年美国女性就业在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剖析了在这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女性的教育、婚姻、生育、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变化,深刻揭示技术变革、市场架构、伦理规范等因素,对促进女性就业、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所能够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穆在香港》,周佳荣著,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第一版,58.00元

钱穆于1949年秋到达香港,直至1967年10月迁居台湾,居港共18年。其间,钱穆创办新亚书院,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新史学的发展,无论办学和著述,都颇多成就。本书上编主要记述钱穆在港办学、从教以及著述的情况,尤其对钱穆主持新亚的经历叙述较详,下编“新亚史学家:早期的师生传承”则介绍了钱穆九位同事或学生(牟润孙、严耕望、全汉昇等)的学术履历与生平事迹。因此,本书不只是一部个人传记,亦可视为一部小型的新亚史,是一段艰难岁月里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长辈的故事》,熊景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第一版,88.00元

这部家族史时间跨度百年,以昆明为地域背景,关联人物众多,历经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变迁与时代激荡。本书作者熊景明自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即主持该校“民间历史档案库”项目,致力于回忆录、口述历史的搜集,倡导这类文本的写作,所以,她完成这本书似乎顺理成章。一个大家族的几代人如何在命运变幻中葆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道德中的精华,怎样在面对风雨时秉持人性的边界,平凡人的人生中偶尔显露的不平凡,个体遭际自然而然拼贴成时代的侧影,作者以平实、质朴的笔触将这些娓娓道来,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如她在自序中所言,“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郭琦口述,郭彤彤整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128.00元

1989年10月起,在近三个月时间内,郭琦先生向同事讲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和感悟,留下了宝贵的口述材料。这份材料虽曾部分发表,但其全貌经由本书才第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讲述的重心是主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经历,但对家庭出身、求学成长、投身革命,特别是其早年从事小学、中等师范教育工作以及在教育行政单位的经历都有叙述,可以说,本书勾画出了一幅从192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教育领域的别样画卷,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十分突出。

《为孔子一辩:正儒与伪儒》,张炜著,齐鲁书社2025年4月第一版,48.00元

作家张炜在高产的文学创作之余,近年来还为我们带来了多种文史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当然不以考据见长,也少有学院式的理论“黑话”,但其中体现出的独到的眼光、感悟和思想,足以夺人眼目,也会让我们开卷有得。《为孔子一辩》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书中将“仁”解释为“爱”,区分“正儒”和“伪儒”,指出“正儒之核即为爱人,那么伪儒之核就是治人”,揭示统治者对儒家的利用以及儒者的机会主义心态,诸多看法,都切中肯綮,予人启发。

《龙凤歌》,胡学文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88.00元

《龙凤歌》是胡学文全新长篇力作。马秋月因一匹枣红马与朱光明结缘,诞下龙凤胎。哥哥朱灯性情温和,行事谨慎,以中专生身份实现“农转非”;妹妹朱红性格刚毅,婚姻破裂后毅然投身服装事业,培养一双儿女成才。马秋月在朱灯、朱红的成长过程中往往陷入中国式家长自我编织的牢笼。直到第三代长大成人,她才释然。全书跨度八十年,真实、细密地呈现出壮阔的社会变革、璀璨的人性光辉,以及托举起了一个个家、托举起一代代人的女性力量。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李洱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第一版,55.00元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学笔记。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既包括对汪曾祺、史铁生、张洁等逝者的追念和回忆,也涵盖对莫言、格非、张炜等同道的赏鉴与评论,以李洱之口与心,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幽微与精彩。在辑三中,作者回归自身,集中展示了阅读兴趣和创作经验,关于如何读经典、如何悟文心、如何写自身。

《玲珑塔》,苏枕书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3月第一版,55.00元

这是更侧重散文随笔写作的作家苏枕书十一年来的首部小说集,收入其近年创作的七篇小说。这些小说延续了作者在散文写作中细腻、文雅的笔触,笔下人物涉及高校学术圈中的青年、才华被时代局限所阻隔的女子、希望登上更大舞台的戏曲演员,等等,叙事节奏从容,细节处理精巧,人情世故的烟火气中带有几分古典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角色是这些作品的主角,作者以同为女性的共情讲故事,同时深入、细致地触及人物的内心,用书写来勾勒女性命运,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来组成女性群像。

《光明与黑暗的辞典》,[挪威]西蒙·斯特朗格著,邹雯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68.00元

挪威中部一座城市的人行道上嵌着刻有名字的铜牌,名字的主人曾在那里生活过,他是二战时期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中的一个,是本书作者的犹太妻子的曾外祖父……由此拉开挪威作家西蒙·斯特朗格这部长篇作品的序幕。源于家族几代人真实经历的素材和种种原因被隐藏或“遗忘”的缺失,令本书在追寻、记录与文学化处理中模糊了小说和纪实的界限,以字母及其指代的关键词展开多视角讲述则打破了惯常叙事方式,“我选择把它写成一部个人式百科全书时,首先是想让时间和空间消失”,人性的阴暗与光芒,历史的残酷和现实的温暖,在这部体量谈不上厚重但读来后劲十足的佳作中呈现。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吴飞翔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1月第一版,88.00元

今天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但在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地壳运动,板块碰撞,使得这里由沧海变成了低地,又进而崛起为高原和山峰。山海折叠,无数的生命故事就此被收藏在了千万层岩石堆积而成的时间之书里。本书作者以一线科考队员的视角,以化石为证,讲述了鱼龙、攀鲈、兔耳果等生物的故事,勾勒出远古以来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对野外工作经历的记录生动有趣,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作者手绘的古生物复原图亦构成本书一大亮点。

《中国河北梆子》,姬君超、姬颖编著,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25年5月第一版,198.00元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通过梳理河北梆子形成发展的历史、词格韵律、声韵调值、唱腔旋法、唱腔板式、表演技法、表演行当、戏装的理路、戏装的改良、脸谱等方面,全景呈现了河北梆子的发展源流、演变进程及艺术特色,系统展现了河北梆子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促进河北梆子的保护和发展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回家》,王璐琪著,接力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35.00元

男孩秦颂在十一岁那年得知自己是“被买来的孩子”,他的世界骤然崩塌。他离开了生活了近十年的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纵使和亲生父母血脉相连,多年的分离让他们之间有了巨大的隔阂,男孩被困在由血缘的牵绊与情感的疏离交织成的巨大心理困境中。该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小说并未止步于对拐卖犯罪的谴责,而是以文学的手术刀剖开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被偷走的人生如何重启,断裂变形的人生轨迹又如何在逆境中重建自我?作品的情节叙事与浓厚的个人体温与生命体验并行,展现了儿童文学情节形态的多样性和内部层次丰富性的可能。

《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胡永红著,新世纪出版社2025年1月第一版,38.00元

退伍军人刘永清成为担杆岛守林护猴的驻岛人。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猕猴群猴王年幼无知的儿子岱山对刘永清产生了好奇,时不时跳到他的石屋来。与刘永清克服万难、守岛护林的经历形成互文的,是岱山逐渐长大,经历父亲受伤溃败逃亡、被驱逐出猴群,又重新归来夺回领地的故事。作品书写的是守岛英雄,但叙事如此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是文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新奇性和陌生化,其次在于细节和情节推进的饱满鲜活,体现了作家在文字和叙述上的功力。由此,作品以饱满温润的艺术质地,呈现出一曲壮美的英雄叙事,其中既有家国大义的责任与承担,也有丰富多维的文学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