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朱镕基推动国务院机构精简,回忆:没有一位部长主动放权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经济一度陷入了低谷和迷茫。危急时刻,须非常之人。邓小平同志以长远的眼光,选择了朱镕基。
由于邓公慧眼识才,朱镕基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

作为90年代改革的“总操盘手”,他在副总理和总理任内,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力挽狂澜,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改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朱镕基的多项改革举措中,国企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被媒体称为两大“雷区”。机构改革,历来交织着利益和权力的博弈。他后来回忆说,自己“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可见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1997年底,朱镕基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但是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大家都在为各自部门的存在据理力争。
长时间坐着谈话,使朱镕基心力交瘁,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吓退他。部长不愿意被撤,朱镕基则采取其他办法。有地方官说:“朱的办法是拆庙,和尚赶不走,我拆庙赶和尚。”

当年3月24日,朱镕基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国务院总人数要减少一半,决心已定。
副总理由6位减到4位,国务委员由8位减到5位,国务院副秘书长由10位减到5位。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29个,电力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煤炭部等15个部委被撤销。
电力部撤销后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后来分解为两家电网和5大发电公司;煤炭部撤销后,其职能被分化到其他几个部委中,比如安全监督属于国家安监局,企业管理属于国资委,中长期政策属发改委。机械部以及电子、化工、冶金等部门也大都演化为行业协会。
无论什么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次政府机构精简,怨言最大的是在被分流的人员。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机关工作人员减少近50%,减少的主要是科级和科级以下的职位。对于这些人,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比如分一套房子;由公费出钱去读书两年;还可以去相关的事业单位等。
这些政策不可能一人独占,只能在其中择一。年纪轻的人,大多倾向选择出国读书,去英国、美国的都有。在当时,这最令人艳羡的出路了。
当然,在精简人员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闹事”的。一位军转的处级干部认为自己身无长处,威胁要是被精简就从12楼跳下去。这个干部只是说说而已,可是真的走极端的人也的确存在。
财政部的一个女干部,被精简后出国读书。但是她心情一直不好,一直没有想通,因无法适应国外求学生活只读了半年便回国了。回国后,她又与丈夫离婚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种例子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1999年4月14日,朱镕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了自己的胜利:“我们原定的目标是要3年内把中央政府减少一半,但是去年我们就把这个一半机构减少了……”这个过渡如此平稳,让所有人都感到既惊讶又佩服。
可是机构精简了,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没有理顺。1990年代中后期查处的腐败案件,大部分与行使许可权、审批权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第五次机构改革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
这次改革,政府机构总的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只是重点推进转变政府职能,以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从中央政府将机构与人员大规模精简、到推动政府公务组织与事业单位的分流、再到限制权力机构经商,体现了有限政府的归位。而这,也是朱镕基总理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参考资料:
《二十年前,他们离开部委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