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头收购中国中药百年企业,“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4月24日,一家115年历史、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的中药企业紫光辰济药业宣布:自己被全资收购了。
收购百年字号的,是一家日本企业:津村,花费人民币2.5亿元买进这家中国药企。这已经不是津村第一次收购中国中药企业,2021年4月,津村还全资收购了中药饮片企业天津盛实百草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花费12亿元。
中药,在日本被称为“汉方药”,日本津村是汉方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津村凭借妇人用药“中将汤”发家,是如今商业化产品占据日本汉方药市场80%的企业。
中药出海一直是困扰国内药企的大问题。但日本的汉方药不仅在国际上取得成功,而且还确立了国际标准,布局了丰富的专利。有数据指出,日本汉方药在海外专利申请上远超于国内中药。汉方药垄断70%以上的中药专利,中国只有0.3%。
津村从生药(即未加工的纯天然中药材)栽培和鉴别、微生物和农药残留检查、成分分析等各种专利都有完整布局。中医药界“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不只是一条传言而已。津村的百年历史,就是汉方药在日本从衰弱走到兴盛,再从本土到国际化迈步的整个历程。
传奇妇科药“中将汤”
5、6世纪佛教、中医等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之后,两国交流逐渐加深。在中医的浸润下,17世纪江户时代,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本源的古方派出现,视作日本汉方药的开端。
津村的发家史从一个妇科用药“中将汤”说起。
别看日本汉方药如今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过去它也一度濒临灭亡。明治时代,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转型中选择了全盘西化,建立完全以西医为中心的医制,汉医不仅从法律、学制还是执业都受到严厉的压制。汉方医学由此逐渐式微,仅在民间小范围地存续了下来。
汉医衰弱归衰弱,但复兴的思潮仍在暗处涌动。
1893年,创始人津村重舍决意离开家乡奈良,去东京创业,建立了中将汤津村顺天堂。嗅到汉方复兴些微苗头的他想起了自己母亲一族常用的“中将汤”。
据传,“中将汤”原是奈良时期日本皇室的秘方,用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荷尔蒙失调、更年期障碍等女性常见病症。古时一皇室公主流落民间,这一秘方传入老百姓的生活,就自此流传了下来。
图源:津村创始人津村重舍和“中将汤”
津村重舍在创业初时,妇女和儿童的疾病并不得到多少重视。“中将汤”的存在正好填补了这部分空白。于是,一手是复兴汉方,一手是为女性健康谋福,津村牢牢地把产品的价值底色印在了“中将汤”上。
在之后对“中将汤”的推广里,津村重舍使用了各种华丽花哨的营销手段。
1893年,他先是以“妇女之友”为主题、中将公主为形象亲自设计广告,辅以大量妇产科名医的观点背书,之后便开始了在东京各大知名报纸铺天盖地的宣传。在自家的店面设计上,津村重舍也没少下功夫:每到夜幕降临,银座8丁目的一个店铺就会亮起一个中将公主的燃气灯广告牌。这家店铺就是津村顺天堂。
遍地打广告的卖药手法,或许在现在看起来并不出奇,但在当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津村也算是走在了前面。汉方药一片颓势的时候,“中将汤”成为了那个年代里最让人记忆深刻一个,也成为津村重舍的第一桶金。
政策东风吹起,争夺国际市场
津村重舍的好运很快就来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面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汉方复兴运动走向成熟;另一面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国内又反复发生了各种药物副作用事件,西医的地位开始动摇,汉方药的未来逐渐迎来曙光。
同时,政策也开始向汉方药倾斜。1960年,在日本药典重记载的生药被纳入本国的医保药价体系;1970年,厚生劳动省药物局监制的《一般用汉方处方指南》出台,汉方药便有了官方承认的地位。
1976年,汉方药正式得到医保承认后,津村的33种医疗用汉方制剂即被纳入在内。至今,被纳入在日本医保的148个医疗用汉方制剂处方里,日本津村占了129个。
更关键的是,以津村为代表的汉方药自此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1993年,小柴胡汤副作用致22人死亡。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在药品生产、药材种植各个环节做出标准规范,以此保证汉方药的质量。
津村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中国建立中药材可追溯体系,整个上中下游,津村从种植到切片、浸膏粉末制作、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溯源,生产走向机械化、自动化。参照化药一致性评价的标准,津村也要求对配方中药品的成分、含量、规格作明确的检测标准。
向现代医学靠拢、标准化生产给津村的汉方药插上了翅膀,开始向海外起飞。
津村把力气花在了对公司已有药物的西医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上,企图用有说服力的功效和安全性数据来推动国际化。大建中汤颗粒剂是津村力推出海的第一个选项。颗粒制剂有利于统一制作标准,保证药物疗效,也方便携带,接受度自然更高。这一类型对出海来说最合适不过。
2015年起,津村就开始和FDA沟通,积极寻求大建中汤在美上市的可能性,很快就在美国完成了8项临床试验。中药难以确认适应症的问题也有了结果:术后肠梗阻(POI)作为大建中汤在美上市的适应症。
进展是喜人的,但现实还并未达到预期。至今,大建中汤在FDA还没有得到获批。
从财报数据看,津村的海外净销售额实际还不到总净销售额的5%。看来,包括汉方药在内的中药在海外的获批之路,远比所有人都想象得要复杂。
“返回”中国的津村
到2023年,津村制药已经走过了整130个年头。现任社长加藤照和已经是津村的六代目。对于中国市场,他曾豪言“力争在中国市场成为最有名的重要品牌”。
津村之于中国的联系,比汉方药之于中药的关系更深。汉方药的药材有80%左右要从中国进口。因此,津村一面在积极寻求欧美等海外市场,一面和中国保持着高度的联系。
早在1991年3月,日本津村曾投资1.12亿美元,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开展中国产原料生药的采购、分选加工、品质管理和保管储存业务。2001年、2018年又分别在上海、天津设立分公司,主要用于完成汉方浸膏粉末的生产。同时,津村也与中国平安合作,成立分公司统筹生产质量、采购等环节的管理业务。
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国一直是日本汉方药的主要出口地。始于中国的国外药在中国产,又在中国卖。从外界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不过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津村与中国的合作其实也是交流学习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中药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较晚,和日本相比已经有了差距。截至2015年,国内共195个GAP药材种植基地,日本津村占了70多个,有三分之一。而同期,国内拥有第二多GAP基地的企业同仁堂,其数量也不超过10个。
2022年8月,国内有着385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健民集团发公告称,其子公司将与平安津村成立一家新中成药合资公司。当时与津村合作的消息一出,外界猜测纷纷。健民集团对外的说法也称,是为借鉴仅存的生产质量体系建设和管理经验,向现代化中成药企业方向发展。
日本企业收购中药企业,危机是肯定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塚敬节晚年去世时曾留下一句叮嘱:“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这句话或许有些扎心,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几百年前,中国中药是日本学习的对象。几百年后,国内药企再向做得好的日本药企学习也未尝不可。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何安盈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