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普及数字技术、缩小“数字鸿沟”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 周頔 摄
“新质生产力”概念自去年9月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发展重点备受各界关注。然而,有观点认为“新质生产力”与宏观经济研究的联系并不紧密,相关性似乎也不大。
5月25日,在“第五届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批判——“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完整的。”
黄群慧表示,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生产力是紧密相关的: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宏观经济研究也可以在这些领域有所深入。他特别指出,围绕衡量新质生产力、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方向。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黄群慧表示,中国当前正处于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阶段。
“全要素生产率是能够较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但是,在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距离国际前沿还有较大差距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速度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黄群慧谈道,从数据横比来看,2019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只有美国的40%、德国的43%、日本的61%。
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在未来十年里还需要保持相对中高速的经济增速。而提升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就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黄群慧认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他提出了六方面建议:
第一,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兼顾伽利略式和熊皮特式的双元性创新,尤其是要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底层根技术突破。
黄群慧指出,从创新能力看,我国企业的创新优势仍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在基础研究、突破性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能力谱系中的独特能力尚未全面形成。
第二,在保持制造业完备性优势基础上,全面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产业四基”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在全球创新能力谱系中形成中国制造业自己的独特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第三,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进“连接+算力”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第四,统筹战略协同性,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进一步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类产业要素有效流动配置,因地制宜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五,深化对外开放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安全水平。
黄群慧认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打造高水平自主创新高地、高素质要素集聚高地、高标准规则测试高地。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完善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尤其是形成建立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第六,提升过程包容性,缩小“数字鸿沟”,使得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
黄群慧指出,当前数字经济已经出现了“三重极化”效应,一些“超级明星企业”占有了绝大部分利润、数据和市场份额;相对于资本要素所得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数据、技术等数字化资本要素深度参与利润分配对劳动收入产生了“挤出效应”;数字技术对操作性技能劳动者替代,比如人工智能对中等技能劳动者替代趋势明显,由此引发收入分配极化趋势。因此,进一步普及数字技术、缩小“数字鸿沟”也是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