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见奇效!三峡大坝下百斤大鱼扎堆,为何仍禁止捕捞?

人类研究所
03-30

长江十年禁渔期已然过去一半,曾经几乎灭绝的各种鱼类现在也在逐渐增多,有的甚至还有泛滥的趋势。

特别是在三峡大坝附近,一眼望去,众多鱼群黑压压一片,场面极为壮观。这些鱼当中还不乏有体重超过百斤的大家伙。

那么,既然恢复的差不多了,为何不提前结束禁渔?或者捕捞掉其中的一部分?

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保卫战

2020年1月1日,长江开启了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渔。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它直接影响了沿江11万艘渔船和23万渔民的生计。

但为什么要实施如此严格的禁渔措施呢?原因很简单,也很心酸: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

曾几何时,长江是一个水生生物的天堂,白鲟、中华鲟、白鳍豚等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渔民们张网一捞,满船的鱼虾,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工业污染、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长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组数据或许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近30年来,长江鱼类资源量下降了80%以上,长江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中华鲟和白鲟等珍稀鱼类的野生种群也几近消失。

特别是过度捕捞,简直是长江鱼类资源的"掠夺者"。有些渔民为了多捕鱼,不惜使用电击、毒杀等方式,连鱼卵和幼鱼都不放过。长此以往,长江渔业资源如何能够持续?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禁渔成为了不得不做的选择。2016年,长江流域开始实施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期。2019年,禁渔期延长至4个月。但这些措施似乎还不足以扭转长江生态的恶化趋势。

于是,一个更为彻底的方案被提出——十年禁渔。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内的生产性捕捞全面禁止。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全面禁渔,十年禁渔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这个决定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出的。试想一下,几十万渔民突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捕鱼收入,他们的生活该怎么办?

为此,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帮助渔民上岸转产转业。有的地方为渔民提供了专项就业培训,有的地方则鼓励渔民从事水上旅游服务。还有一些渔民被聘为护渔员,保护曾经捕捞的鱼类。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行动。渔民放下了渔网,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普通公民也提高了保护意识。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长江重现生机。

禁渔令下的鱼群泛滥

禁渔令下,鱼真的会多起来吗?"这是很多人当初的疑问。答案已经由事实给出——会的,而且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仅仅三年多时间,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质变得更加清澈,水生植物重新焕发生机,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鱼类数量的大幅增加。

以三峡大坝下游为例,现在的情况简直就是鱼类的"狂欢派对"!各种大型鱼类在水中畅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体重超过百斤的大鱼——鳡鱼。

鳡鱼,有"水中老虎"之称,是长江中的顶级捕食者。成年鳡鱼体重可达百斤,体长可达3米,凭借其强大的捕食能力,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如今,在三峡大坝下游,鳡鱼的数量明显增多,有时甚至能看到成群的鳡鱼在水面上跃出水面的壮观景象。

除了鳡鱼,长江中的其他鱼类也在悄然增加。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的数量都有明显回升。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些濒危的珍稀鱼类也开始被重新发现。2022年,科研人员在长江上游发现了已经20多年未见的长江鲟野生个体,这无疑是禁渔带来的积极成果。

长江水质的改善也功不可没。随着沿江工业污染的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长江水质持续向好。据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比例已经达到了96.2%以上。水清了,鱼自然就多了。

三峡大坝的存在也对鱼类分布产生了影响。大坝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一些鱼类无法像从前那样自由迁徙。这看似是个问题,但对于下游的鱼类来说,却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鱼类找到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上天敌减少,繁殖速度明显加快。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三峡大坝下游,鱼群密集,大鱼遍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的天堂"。

既然已泛滥为何不捕捞?

既然鱼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不允许适当捕捞呢?

首先,十年禁渔才刚刚开始,距离结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某些鱼类数量已经明显增加,但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目前的变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距离真正的生态平衡还有很大距离。

其次,不同鱼类的恢复速度不同。像鳡鱼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繁殖能力强,恢复速度快。但一些珍稀濒危的鱼类,如中华鲟、长江鲟等,繁殖周期长,恢复速度慢,目前的数量依然处于濒危状态。如果现在就开放捕捞,这些刚刚露出恢复迹象的珍稀鱼类可能再次面临灭绝的危险。

再者,生态平衡是一个精妙的系统。表面上看,鳡鱼数量的激增似乎打破了平衡,但自然有其自我调节的机制。随着鳡鱼数量的增加,它们的食物资源会变得紧张,繁殖率自然会下降。同时,其他鱼类的数量也在增加,整个生态系统正在向着一个新的平衡点演进。如果人为干预,可能会打乱这个自然调节的过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禁渔的目标不仅仅是让鱼多起来,而是要恢复整个长江的生态系统。鱼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只有当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环节都恢复健康,长江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严格执行禁渔令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有益的。十年禁渔后,如果长江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可以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有限度、可持续的捕捞策略,既能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又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当然,面对"泛滥"的鱼群,一些地方也在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对于数量激增的入侵物种如鳡鱼,可以考虑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但这些措施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对其他物种造成伤害。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保卫战,它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可以做的是提高环保意识,不购买、不食用长江禁捕的鱼类,同时积极参与到长江保护的各项活动中去。

当我们看到三峡大坝下游那些欢快游动的鱼群时,不妨想一想:这不仅仅是鱼类的胜利,更是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胜利。希望十年后的长江,能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健康的生态系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象。

毕竟,保护长江,不仅是为了鱼,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和未来的世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十年后的长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