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改写中国命运!毛选第一篇,陈独秀拒发,却火遍全国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陈独秀这个人,令人十分唏嘘。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和革命,却又因为过于执着追求国共同盟,压制工农运动导致革命遭到重创,最后却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度过了无数个春秋。

有人说他软弱,也有人说他意志不够坚定。
那么,陈独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早在1925年,毛主席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陈独秀拒收这件事上,就已经说明他的问题并非是原则性问题,而是对中国现状认识不够彻底所导致。

毛选第一篇的诞生
陈独秀的一生几乎都在为解放中国人民而奋斗,他参加过反清运动、组织了五四运动、建立了共产党,直到大革命失败,整整27个年头,可以说功劳第一,右倾错误应当放在第二位。
1923年,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国民联合一起搞革命的思想,为后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启了为了消除地方军阀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然而,1925年孙中山离世后,蒋介石接任了国民党第一把交椅,他炮制了中山舰等一系列的事件,目的就是为了把枪口对准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力量。
此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分歧巨大的声音。
而其中一派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主义,他太过看重国民党的力量,从而为了维持这摇摇欲坠的国共关系,开始压制工农运动。
而另外一派则是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思想。他们的意见正好和陈独秀相反,眼里只看到工人运动的效果。

毛主席面对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他深知这是革命道路上的一个新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想要弄清楚谁对谁错,就不能光是靠理论,而是结合中国社会实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知晓到底是谁错了?
1925年,毛主席关在屋子里奋笔疾书,花了好些时日,终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惊世之作。
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了《毛选》第一篇。

为革命指引方向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无数的先辈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在那个最屈辱的岁月里,先辈们耗尽一生为这个伟大理想去寻找答案。
晚清时期,洋人骑着高头大马在北京城横行,国人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康有为心痛不已,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答案:我们的知识太过于陈腐,不如西方的先进。于是,维新思想开始盛行。

紧接着,孙中山等人发现,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落后,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只有走上民主制度方可救中国。
可是,民主政府来了,地方军阀却始终各自为政。更可恨的是,军阀又勾结当地的地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
东北王张作霖和皖系段祺瑞背后站着的,都是日本人,而蒋介石背后则是美英,西北冯玉祥仰仗苏联。
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中国革命力量又谈何团结起来?
但是,在毛主席之前,从来没有人留意到这个核心问题:真正让中国无法崛起的,不是列强,更不是某个制度,而是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勾结,把国家利益拱手让给了洋人。

这就是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毛主席结合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结构,将中国各个阶层的人细分为不同的阶级:官僚、大资本家、小资本家、大地主、小地主、工人和农民。

并且还指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大部分都被无产阶级把持着,而工人和农民手中没有田地、没有资产,始终处于被剥削和压榨的境地,因此他们应该是我党积极团结的力量。
而小地主和小资本家之中,有不少人是心向革命的,还有一些人处于观望、中立,这些人也是我党应该争取过来的革命力量。
而那些不惜勾结官僚、军阀、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他们是我们的敌人,更是我党长期斗争的对象。
只有推翻这些阶级,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国内矛盾,建立更为坚固的统一革命阵线。
毛主席写出这篇文章后,当时陈独秀作为我党的负责人,他看了一眼就表示非常不喜欢,并且拒绝在党内报刊上刊登。
然而,后来陈独秀被撤职后,这个思想却成为了指引我党赢得革命胜利的真理,直到今天,如果你结合中国百年历史去拜读这篇文章,你便会发现毛主席当年是多么高瞻远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