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的美食,舌尖上的故乡

县城,人们口中的“小地方”,却是一半中国人的家乡。
也是很多人,一生都绕不过的地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你可以远走他乡,闯荡世界,却总怀着一颗“衣锦还乡”的心;你也可以定居他处,吃遍天下美食,却总是难忘童年时代。在那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吃下的那特定的第一口,那一口,已经决定了你的胃。
此后,无论你走到哪里,那一口初识人间的心头好,便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存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广东饶平的卤鹅,不一般,关键在于“大鹅”。
不,是鹅大。
大,这鹅不是一般的大,它是一般家鹅的两到三倍大,也是中国最大的鹅——狮头鹅,妥妥的“鹅中王者”,而饶平也是这“大鹅”的发源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小到饶平,大到潮汕,人们为何对狮头鹅的大如此执着?这得从潮汕民俗说起。时年八节,敬神祭祖,整鹅奉上,人神同享其香。
狮头鹅体形够大,才足以表达子孙敬意,以大为贵的饮食之美,得以流传百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源自庙堂的卤鹅,须经一个半小时的卤制,反复吊起,再入锅。卤鹅也有白卤红卤之分,在冷却与滚烫交替下,白卤油光泛起,红卤浸染鹅皮,卤香深透入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如果有幸深入到饶平,再配上一碗手拍面,绝对是当地人独一无二的心头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湖北仙桃,古称沔阳,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城市文明史。
这座城的人们对粉蒸菜情有独钟。
大米脱壳后剩下的碎米被磨成米粉,包裹应季食材蒸制,既让受热更加均匀,又保住了食物原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蒸菜、蒸鱼、蒸肉,三个大类,世人称为“沔阳三蒸”。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时至今日,仙桃蒸菜又岂止“三蒸”可以概括?
县城虽小,却有它的肚量。他乡风物,随缘而至,也会生根发芽。朱苦拉村,距离宾川县城一百多公里。云南人一向爱茶,但每个清晨,这里却会飘出浓醇的咖啡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山谷,生长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果树。波旁和铁皮卡,它们是世界上古老的咖啡品种之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在朱苦拉村,人们处理咖啡果的方式“村”味十足。
石臼轻扣,剥去果实红装,咖啡开启芳香之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竹编簸箕,土灶大锅,还有意料之外的几勺咸盐,乡村里的老物件与外来的“洋客人”早已不分你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这把已经烧黑的铝壶,就是村里家家必备的咖啡壶。管它什么深烘浅烘,滴滤手冲,褪去洋气外衣的咖啡,此刻只有原始朴素的甘苦香浓……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吉林珲春,炭火炙烤下,帝王蟹腿肉变得雪白丰美。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白糖、辣酱与白醋、啤酒的组合,再打上一颗生鸡蛋调配,县城版本的朝鲜族烧烤酱带来甜辣酸爽。这是在珲春的烧烤店里才能挖到的宝藏……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您知道: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清蒸,是锁住鲜美的法宝。瞧,帝王蟹肉吸饱水分更加丰满多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说了那么多县城美食,那座以小吃打动世界的县城,想必早已在您舌尖闪现?没错,那就是福建的沙县。
夏茂镇俞邦村,拥有广袤的良田,是客家人南迁至此最初的落脚之地,也是公认的沙县小吃第一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烧麦,在各地并不少见。但夏茂的“甜烧麦”,您吃过吗?猪油和糖饼,是馅料的主角,这源自客家人的农耕传统。

而在沙县老城区,另一种美味烧麦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之中。轻巧拨动,一勺粉丝带着一粒猪肉滚入面皮。再轻轻一抓,形如核桃的小球跳脱而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每包一个烧麦的时间只有四秒。一口一个,满口鲜甜,这份痛快是只有去到沙县才能体会的滋味。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浙江义乌共有四十多家国际餐厅,经营者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土耳其菜占据主流。
产自中国四川的红油豆瓣酱会与土耳其菜产生什么火花?来自土耳其的奥兹坎·瑟泽准备用一道羊腿饭寻找答案。
四个小时,换来一份烤焖交响。焦香在外,软嫩在内。土耳其人的餐桌上,谷物与肉香,黄金搭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而那抹中国豆瓣的红,不经意间架起了一座味觉的桥梁,让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在舌尖寻到了故乡。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两千多个县城,是中国版图上最细腻的脉络,也是镌刻在中国人味蕾上最敏感的乡土记忆。
那一口,既是来处,亦是归途……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