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取乐,古代皇帝发明了5种“方法”,一种比一种刺激

历史无间道
05-15

文|六六鳞

编辑|六六鳞

前言

帝王权势滔天,三宫六院佳丽如云,面对数不尽的美人,如何做到雨露均沾又不引发后宫争端?古代帝王们绞尽脑汁,发明了五种奇特的侍寝方法,这些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体现了帝王们的奇思妙想。从最初的自然法则到后来的制度规范,这些选妃手段一个比一个刺激,也一个比一个精妙。

月盈月缺与羊车游走,早期帝王的随性选择

在我国最早的周朝时期,帝王们不仅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治国理政,甚至将其引入后宫管理。他们创造了一种堪称绝妙的"月盈月亏"侍寝法。这种方法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参照,建立了一套严谨而富有哲理的侍寝秩序。

每逢初一至十五,月亮由新月逐渐变为满月,天子便按照妃嫔品级由低到高依次临幸。当明月抵达最圆满的十五这天,作为后宫之主的王后才能获得天子独宠。而后从十六到月末,月亮逐渐亏缺,天子则再次依次临幸其他品级较低的嫔妃。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自然规律与人事安排结合起来,既符合周朝崇尚自然、敬畏天道的思想,又有效避免了嫔妃之间的争宠。

有趣的是,由于品级较低的妃嫔人数众多,在月初月末,天子甚至可能同时与数位嫔妃共度良宵,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福泽深厚的象征。周朝的这套制度虽然简单,却蕴含深刻的哲学意义,反映了早期中国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从。

到了西晋时期,开国皇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沉醉于享乐生活。他的后宫美女如云,妃嫔数量甚至多达数千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规模,司马炎决定发明一种新颖的"羊车望幸"法来解决选择困难。

每天傍晚时分,司马炎便坐上一辆由几只矮小山羊拉动的华丽羊车,在后宫各处随意游走。羊车在哪位妃子的宫门前停下,他便在那里留宿。这种近乎随机的选择方式很快引发了后宫妃嫔们的智慧竞争。聪明的妃子们各出奇招:有的在自己宫门前种上青嫩的草,有的撒上羊儿喜爱的食盐,更有甚者直接洒上甜美的糖水,希望能够吸引羊车在自己门前停留。

这种看似随意的方法带有几分游戏色彩,却也体现了司马炎处理庞大后宫关系的独特智慧。"羊车望幸"一词也因此流传至今,比喻希望获得他人青睐的渴望心情。这种方法虽然荒诞,却成功缓解了西晋初期后宫可能出现的剧烈争斗,为司马炎营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后宫环境。

骰子与蝴蝶,唐朝帝王的浪漫取乐方式

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生活方式日益精致。在这种大环境下,唐玄宗李隆基也为后宫侍寝创造了两种极具唐代特色的浪漫方法。李隆基统治期间,大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而他本人也沉浸在奢华与艺术的享受中。

初期,李隆基采用一种简单直接的"骰子选妃"法。每晚,有资格侍寝的妃嫔们依次投掷骰子,点数最大者便获得皇帝的宠幸。这种游戏化的选择方式不仅增添了几分趣味,还将命运的因素引入其中,让原本紧张的侍寝选择变得轻松愉快。妃嫔们在这种氛围中也能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因为胜负完全取决于运气而非皇帝的偏好。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骰子游戏开始显得单调乏味。于是,深受艺术熏陶的李隆基又创造了更加浪漫精致的"蝶幸法"。每到夏季花开时节,皇宫中鲜花盛开,蝴蝶纷飞。李隆基会命人在后宫花园中放飞彩色蝴蝶,妃嫔们身着华服在花间漫步,而蝴蝶最先落在哪位妃子身上,那位妃子便成为当晚陪伴皇帝的人选。

这种方法不仅将自然之美与选妃仪式完美结合,更赋予了整个过程浓厚的诗意色彩。妃嫔们在花园中犹如花中仙子,蝴蝶的选择则被视为上天的安排。这种充满美感的仪式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崇尚自然、追求美学的文化特色。据说,正是在一次"蝶幸"中,杨贵妃因蝴蝶青睐而获得宠幸,从此与李隆基开始了他们传奇的爱情故事。

与以往朝代注重实用性的侍寝方法相比,唐玄宗的这两种方式更加注重情趣与体验,体现了唐代社会开放、浪漫的文化氛围。这也反映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国际化、开放的朝代之一,其宫廷生活也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与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灯笼摘幸,明朝的人性化隐秘安排

到了明朝,帝王们在保持威严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后宫管理的人性化。明朝皇帝创造了一种更为隐秘且颇具人情味的"灯笼摘幸"法,将选妃的过程变得更加含蓄。

明代规定,每位妃嫔的宫门前都悬挂两盏鲜红的宫灯。当皇帝决定要临幸某位妃子时,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宣布或采用公开的游戏方式,而是派遣可靠的宦官前往那位妃子的宫门前,悄悄取走一盏灯笼作为信号。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其隐秘性。被选中的妃子看到自己的灯笼被取走,便立即明白皇帝的意图,随即开始沐浴更衣,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而那些灯笼依然完好的妃嫔则默默熄灯休息,不会因为公开的落选而感到难堪。这种含蓄的安排既维护了妃嫔们的尊严,又减少了后宫中可能出现的嫉妒与争端。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希望与团圆。明代皇帝将其融入选妃过程,也赋予了这一行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红灯笼的摘取不仅是一种信号,更代表着帝王的垂青与宠爱。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后宫和谐的重视。

明朝的灯笼摘幸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保护了未被选中妃子的感受,也为皇帝保留了一定的私密空间。

与之前朝代的公开选择不同,明代皇帝的决定变得更加个人化,不受外界干扰。这种隐秘性也使得皇帝能够更加自由地按照个人喜好而非外部压力来做出选择。

随着明朝国力的逐渐衰退,皇宫生活也变得越发内敛。灯笼摘幸法恰好符合了这种内敛的宫廷氛围,成为明代后宫文化的一个独特标志,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代宫廷生活的重要窗口。

翻牌子制度,清朝的严密规范化选择

当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庞大的清朝帝国后,后宫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谨规范时期。清朝皇帝创造了一种系统完备的"翻牌子"侍寝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在清朝宫廷中沿用了近三百年,也成为了现代人通过影视作品最为熟悉的古代选妃方式。

在清朝宫廷中,每位嫔妃都有一块专属的绿头牌,上面详细记录着妃嫔的姓名、品级和住所等信息。这些牌子通常由红木或玉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平日里正面朝上摆放在皇帝的书案上。当皇帝想要临幸某位妃子时,只需将她的牌子翻转过来,背面朝上,然后由太监将翻过的牌子送去通知被选中的妃子。

收到通知的妃子立即开始准备,先是沐浴更衣,然后由宫女们用特制的软轿或被褥包裹着,秘密送到皇帝的寝宫。整个过程严守礼仪,一丝不苟,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严厉的惩罚。妃子到达后,需在寝宫外等候皇帝的到来,不得有任何急躁或不敬之举。

翻牌子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严格的程序性和完备的记录系统。每次侍寝的人选、时间、地点都会被详细记录在册,既方便官方掌握后宫秩序,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皇嗣判定提供可靠依据。清代宫廷对"人伦大防"极为重视,这种严密的记录也确保了皇室血脉的纯正。

此外,清朝的翻牌子制度还特别注重避免妃嫔之间的直接竞争。皇帝的选择完全封闭在私密空间中进行,妃嫔们无法通过直接干预来影响结果。这种设计极大地减少了后宫争斗的可能性,有助于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宫环境。

作为清朝宫廷文化的一部分,翻牌子制度体现了满族统治者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它既保留了明代灯笼摘幸法的隐秘性,又增添了满族人特有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形成了一套既实用又具象征意义的侍寝规则。到了清朝末期,这种制度已经完全融入了清宫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清代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清朝的覆灭,这种古老的选妃方式也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通过各种历史记载和文学艺术作品,翻牌子制度的细节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让今人得以一窥古代帝王后宫生活的真实面貌。

古代帝王选用嫔妃的五种方法,从周朝的月盈月亏法、西晋的羊车望幸法,到唐代的骰子选妃与蝶幸法,再到明朝的灯笼摘幸法,最后是清朝的翻牌子制度,每一种方法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统治理念。

这些方法看似是为解决帝王的享乐问题而设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性考量。它们既要确保帝王的个人享受,又要维护后宫的和谐稳定,更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体现天子的至高权威。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