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武器必须跻身潮流,中国FN-16便携式防空导弹

兵工科技
2023-11-21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战争形势的变化,现代战争对当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又提出了新到要求:

一是能够拦截低红外特征目标。便携式防空导弹传统低空、超低空目标已发生颠覆式转变,典型空中威胁已转向隐身飞机,无人机等低红外特征目标。

二是能有效对抗红外干扰。随着新型红外诱饵弹、定向红外干扰系统的应用,便携式防空导弹作战效果受到严重威胁。战机可以利用高强度、多批次、连续投放红外诱饵,这对点源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弹形成了严重干扰,以至于无法跟踪目标。为提升导弹抗红外干扰性能,多光谱探测技术也得到了应用,中红外/紫外、中红外/可见光、近/中红外等双波段,以及紫外/中红外/近红外三波段导引头均获得快速发展。比如俄罗斯研制的“柳树”导弹本身,就采用了紫外/中红外/近红外3波段制导弹头。据悉,它的抗红外干扰能力是前代的10倍,对无人机、巡航导弹等小型活动目标的探测距离是俄国产双波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两倍半。

在这种背景下,以前卫-2为代表的我国第3代便携式防空弹逐渐显现出目标探测制导和目标杀伤能力不够的问题;此外,也由于肩扛发射方式过于单一,现在战争主流的多任务、多平台扩展能力等方面也逐渐显现出不足。在几年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将红缨-6防空导弹进行深改,推出了FN-16防空导弹。

红缨-6便携式防空导弹

FN-1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

据报道,FN-1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各项技术性能更加完善。作为FN-6导弹的升级版本,FN-16便携式防空导弹就首次采用了紫外/红外玫瑰双色扫描技术。紫外/红外双色制导是利用飞机自身的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和探测飞机散射的阳光紫外线或探测飞机挡住部分天空紫外背景形成的暗斑进行紫外/红外双色寻的。玫瑰线扫描是一种像点扫描的准成像体制,因其扫描轨迹类似玫瑰花形状而得名,这种方式能够提供丰富的目标信息,能够防止普通红外诱饵弹的干扰,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其次,双色探测器使得导弹不仅抗红外干扰,还具备白昼全向攻击“冷”目标的能力。这主要是紫外器件对飞机反射的太阳近紫外辐射的探测。此外,由于飞机对背景的遮挡,使其在此波段呈黑影(目标紫外线辐射小于背景),扫描系统建立负脉冲信号跟踪飞机。白天当红外波段信号中断(譬如小角度迎头攻击时)或遭受干扰,则导引头可以选择用紫外波段继续跟踪;而在夜晚,紫外辐射比较弱的时候则使用红外跟踪,灵活的双模式工作方式使得某一通道的简单干扰难以奏效。最后,双色导引头还能够识别真假目标。双色导引头信息处理中的双色识别比较两波段脉冲的相对大小,依据内部储存资料对接收到的脉冲做出目标、背景或是干扰的可靠判断,常规的红外诱饵弹无法欺骗双色导引头。虽然这种制导体制仍然属于第三代红外制导,但是红外/紫外线双色玫瑰扫描准成像比四元锑化铟探测器更加复杂,技术更加先进,抗干扰能力更强。

珠海航展上的FN-16防空导弹

据公开资料介绍,FN-16的探测距离提高到了9公里,射程达到6公里,其次还采用了侧向力技术,不需要计算提前量、直接采用直瞄射击,实现了防空导弹大机动、快响应和高精度;FN-16还采用了激光近战引信碰撞技术,大幅提高了杀伤能力。

FN-16导弹除了用于拦截以低空超低空方式入侵的敌方歼击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之外,还可以拦截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等红外特征信号较小的目标。目前,这些低红外特征目标对便携式防空弹的探测、拦截能力构成了较大挑战。尤其是战场上越来越普及的无人机,是目前各国陆军野战防空体系中一个难缠的对手,用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对付它们的代价太高,便携式防空导弹反无人机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