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定“台湾省委书记”竟然是他?


据《青年参考》报道,人们都知道舒同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经被任命为中共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
1948年中国共产党准备解放台湾时,时任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刘格平为副书记(已内定)。
虽然没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台工作。
1949年10—11月间,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最大的内线,是被称为“密使一号”的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
为取得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舒同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朱谌之(又名朱枫)赴台与吴联系。
据悉,朱谌之从香港抵台,吴石在寓所秘密会见朱谌之,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资料。这批情报通过秘密渠道很快从香港送到华东局,由舒同递送北京。
吴 石


朱谌之(右)
当年,毛泽东听说这些情报是经一位女共产党员秘密赴台,从一位国民党高层的“密使一号”那里取回时,当即嘱咐:“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哟!”
还在红线格信纸上写下: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春早。”
后来,国民党保密局抓获共产党台湾工委委员陈泽民,及工委书记蔡孝干。
蔡扛不住严刑拷打,变节,导致岛内400多名共产党员被捕,吴石、朱谌之也未能幸免,并被执行死刑。
情报工作的失利,加上我军在金门战役的惨败,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对台海局势的搁浅,导致台湾未能解放,舒同最终未能上任。

【延伸阅读】
“党内一支笔”
“马背书法家”
在南新街的拐弯处,有一座老式的居民楼,楼的中间有一个通道,走进去就见到一处庭院,这里便是舒同故居所在地。如果不细心观察,很难找到它们。
舒同故居由两幢二层别墅小洋楼组成,西侧楼现今为山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的办公地点,东侧现为羲之书画报社办公楼。
“舒同故居”的全称为“舒同、晁哲甫及李予昂旧居”。
新中国成立后,有多位名人曾在此居住:
舒同(书法家,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晁哲甫(教育家,革命家,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大学校长)、李予昂(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等职)。
舒同故居西楼


舒同故居东楼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甚至可以说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
毛泽东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
舒同和毛泽东的关系非同一般。
建国初,毛泽东就点名让他进京,担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兼《人民日报》总编辑之职,但舒同却留在山东,当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1958年,毛泽东又点名把舒同吸收为《红旗》的编委。
据舒同自己说:“1959年间,毛泽东六下济南,常独自同我住进一幢房子里,谈天说地。除谈工作外,就是谈书法、说诗词。”

六十年代舒同与毛泽东在山东
舒同既领导过山东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就,又曾在大刮浮夸风和共产风中犯下严重错误。
1960年冬,因“大跃进”造成的全国性的经济困难,山东成了重灾省之一。
缺粮少吃是当时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章丘黄河公社因为饿死及病死人数较多,惊动中央领导,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黄河事件”。
其实,这只是当时山东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因为当时的状况都差不多,只是其他地方的灾情还没有暴露而已。

毛泽东与舒同、李先念
中央遂对省委的领导核心进行改组,舒同被免去省委第一书记职务。
1960年10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宣布中央决定:免去舒同职务,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兼任山东省委书记。
1960年12月中旬,山东省委扩大会议和五级干部会议,集中揭发批判舒同的错误。
在这次会议上,身挂两省帅印的曾希圣作了长篇发言,指出:“舒同的错误应由他自己负责,与党中央领导毫无关系。”
有人认为,安徽的问题比山东还要严重,曾希圣到山东之后揭舒同的盖子,却紧紧捂住自己的盖子。
相比之下,舒同比曾希圣要老实得多。
舒同在到处放卫星的前期,是不太积极,后来才随大流了。
山东铁路沿线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有人就汇报到中央。其实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省份都发生过,但舒同受到了处理,特别是让安徽的曾希圣来顶他的位置,这一点对他的打击非常大。

舒同一家在济南
按照中央“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改造思想”的指示,1961年4月舒同被下放到章丘,1961年12月至1962年12月担任章丘县委第一书记。
据知情人回忆,1961年4月15日上午9时半左右,在一名司机和一名警卫员的陪护下,舒同来到章丘县委。(当时的章丘由济南市管辖按照区划调整划归为泰安地区管辖)。
来到章丘后,舒同当时的思想压力非常大,包袱沉重,他见人不语,遇事很少言语。有时讲出一句话,县委领导和秘书们也听不懂,需要由随从的人翻译。
由于压力大,舒同神经衰弱比较严重,失眠是其最大的苦恼,晚上九点一定要按时休息,否则便难以入眠。
1961年4月1日,中央决定:谭启龙同志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回安徽省担任第一书记。
1963年3月,舒同调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8年,一批山东造反派到西安,摇旗呐喊要揪舒同回山东清算“老账”,说他是叛徒、走资派。
舒同说:“我以前在山东工作所犯的错误,中央早有结论,主席亲口对我说:‘是认识问题,改了就好’。”这使他免遭一劫。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主席, 第二、第三届名誉主席,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 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
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之时,书法家舒同当选为首任主席,可谓是实至名归。
舒同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历代碑帖,即使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依然没有放弃书法,而且以书法服务革命工作,并独创出面目鲜明的书体——“舒体”。
舒同书法气魄宏大,刚健雄浑,意气飞扬,格调明朗清新,处处高扬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做酸腐态,不呈萎靡状,笔笔透发出一个革命军人书法大家所特有的壮美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情调。字字精神、意气的强大感染力撼动着欣赏者的心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舒同书法成为中国书坛诸家中最早以独创书体进入电脑文字处理系统的书法艺术字体。
这未必是先生一生苦苦追求的初衷,但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反映了“舒体”书法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
“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舒同坚实而深厚的书法功底与高扬的正大气象赢得了同是书法大家的主席的赞赏与推崇,并多次与他切磋书艺,使舒同先生的书艺不断得到升华,终成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的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书法革新大家。

然而,舒同去世后的多年里,他却成了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
虽然人们无法否认他作为当代书法先驱者的地位和创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开山之功,但在他仙逝后的数年内,影响半个多世纪的“舒体”书法创造人,似乎已渐被书坛遗忘,甚至在叙述近代书史之类的重大文章中,舒同的名字也几近绝迹了……
推究其原因,人们的审美眼光显然与这位书法大家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某些批评家的文评中不乏辱语之词,似乎只有清除掉舒同的影响,当代书法才能走上创作之路。
相反,以“舒体”书法字形为元素,并由“北大方正”研究开发,复制出的(仿)“舒体”字却大受欢迎,广为流传。


艺术标准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今的全国各地,不管城镇乡里,“舒体”字却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只能说明“舒体”书法结体的形质美,是适合广大观赏者审美情趣的。美是不会被某一种主观意志所改变的,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舒同先生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特别在他出任首届中国书协主席后,各地约稿、求字、拜师者更是愈来愈多,应接不暇,即使是外出开会,宾馆房间里也常常是络绎不绝的来访拜师者。
先生总是以同志的平等身份,热情接待,尽量满足求职者要求,且分文不取。


每当遇到要求拜师学艺的书法爱好者,他总是心平气和地向人解释“我们不搞封建那一套,咱们来一起学习吧”。
这成了先生常用来谢绝拜师者的敬答语,“但开风气不为师”正是舒同先生的做人原则之一。
尽管这样,热爱和追学“舒体”书法的人依然很多,尤其舒同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山东、陕西及其家乡江西等地更是如此。
舒同先生的书法,久为人仰,但先生历来不主张后人学他的字,而主张书法古人帖,创作要出新。
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正是那个时代继承优秀传统和其个人修养的完美结合的产物。难怪中国文联已故主席曹禺先生生前这样盛赞过舒同:“一代宗师,吾党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