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第一大河,中国长江和印度恒河,境遇为何天差地别?

长江和恒河作为中印两国的“主动脉”,长江凭借40.2亿吨的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而恒河却还不到长江的1%,那它们之间到底差哪儿了呢?

中国长江vs印度恒河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中国长江经济带以21%的国土面积,承载在约5.8亿人口,而恒河流域却以13%的面积养育了5.3亿人,但在经济总量和航运方面却有个“大反转”。2024年,长江干线货物吞吐量达40.2亿吨,而印度恒河却只有1282万吨,还不到长江的零头。

经济总量方面,长江经济带上的11个省市,2023年GDP共计58.43万亿元,贡献了45.14%的GDP总量,反观印度恒河流经的五个邦,却只贡献了7078.92亿美元的GDP,仅占总量的19.26%,这样看来,恒河的确是处处不如长江。那恒河为何"跑"不过长江呢?
恒河为何"跑"不过长江
首先就是流量不均。恒河水流量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大约有84%的降水在6-9月,这样导致了恒河存在长达8个月的旱季,即便在最宽阔的瓦拉纳西河段,枯水期水深仅1.8米,雨季又暴涨至15米,旱涝两季的流量比率达到了1:6,全年水量更是只有长江的4成。

其次就是泥沙量大。曾经的黄河年输沙量为16亿吨,位居全球泥沙最多的河流,印度恒河紧随其后。然而随着我国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等措施的实施,2023年黄河干流的输沙量降至了0.953亿吨。

恒河反而成为了全世界泥沙最多的河流,年输沙量高达14.51亿吨,是长江的3倍,水量却不到长江的一半,泥沙的不断淤积导致恒河河道变宽变浅,航道极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问题,印度也想要通过治理来改善通航环境,在2014年时计划投资260亿元,启动“国家内河航道计划”,然而直到2024年,恒河之上仍有83座未安装船闸的拦河坝,货船过坝还需要分段运输。

而我国的长江口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河口,在建国之初水深只有6米,经过我国的不断改造挖深,直到2010年才将水深增加到了12.5米,如果将这3.2亿立方米淤泥按1立方米堆放,可绕地球8圈,可以建起一座14000层的高层建筑,而这则是我国坚持“人定胜天”的信念改造出来的。

至于另一个问题,长江沿岸个个都是经济重镇,为何恒河沿岸城市除了加尔各答,没有第二个全球500强的城市?
为何恒河沿岸经济发展不起来
这是因为沿岸经济结构单一。恒河的大量泥沙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大量人群在此发展农业,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加上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主要依赖于农业发展,农业产值占区域经济总量的60%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而长江却恰恰相反,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万亿产业集群,并大力投入基建设施,长江沿岸10公里内密布着187个万吨级码头,相当于每15公里就有一个超级港口,而恒河全流域却只有34个现代化码头且集中于加尔各答附近,其他地区要想发展着实有点儿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