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空练就带电作业绝招

中国能源报
05-02

铁塔立在哪儿,责任就在哪儿!

暮春的齐鲁大地,地表温度已超30摄氏度。在百米高空,一人身穿银色屏蔽服,灵活穿梭于输电导线间。安全帽檐下,汗珠接连滚落。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输电运维三班班长李敏正开展带电作业。

从一名巡线新手到主导无人机集群巡检系统的技术领军人,“85后”电网“尖兵”李敏以创新为刃,引领特高压线路运维实现从“人巡”到“智巡”的历史性跨越。“铁塔立在哪儿,责任就在哪儿!”李敏说。他身后延伸的银色导线,如同大地之上跳动的能源脉搏,见证着这位电网工匠守护万家灯火的初心。

攀登——

爬塔高度堪比30座珠峰

带电作业人员被誉为“在刀锋上起舞”的人,他们或驻守重大活动电力保障现场,或攀爬于百米之上的电网工程建设高空,或忙碌在特高压带电作业检修一线……在不同现场,他们用实际行动勾画出电网人的美丽身影。李敏,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2011年,成为一名电网新人的李敏,将大部分时间投入训练,反复操练爬塔、走线等基本操作,只为提升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师父王进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保障山东省近1/10总负荷的平稳输送,这深深震撼了初入职场的李敏。

他意识到,带电作业这份工作不仅光荣,还是沉甸甸的责任,电网人的使命正是在高空守护万家灯火。每一次开展带电作业,他都会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速度进入电场,并在高压电包围下开展精细化操作,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技能、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在超高压带电作业团队工作期间,师傅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很大。”李敏说,“在他身上,我不仅学到精湛的技术,更学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随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坚强可靠的大电网支撑愈发重要。为减少停电时间,李敏和同事们带电作业的频次从一年十几次增长到一个月十几次,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爬塔3000余基,相当于30座珠峰高度;走线2000余千米,超过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零失误完成超特高压线路检修任务120余次、作业时间超过500小时,避免损失电量近2亿千瓦时;创新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26项……

突破——

山东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

穿上重达8公斤的带电作业屏蔽服,冬季寒风刺骨如坠冰窟,夏天闷热不透气,最考验人的还有技术要求。

2012年,国网山东电力举办带电检修技能竞赛,入职半年的李敏参加了集训。几十米的铁塔,他比队友们多爬七八趟,晚上还主动加学两三个小时。凭借苦练劲头,他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奖第二名,成为国网山东电力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此后,他用7年时间接连实现从国网山东电力到全国五级技术能手的“大满贯”,练就带电作业“快、准、细、稳”的绝招。

李敏不仅积极学习各类带电作业尖端技能,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2017年12月19日,在1000千伏泉乐线83号铁塔上,一处间隔棒的子导线线夹损坏,若不及时替换,极有可能造成严重故障。李敏主动请缨担任等电位电工,并最终采用“吊篮法”进入等电位,完成山东省首次特高压线路带电消除缺陷作业,标志着国网山东电力在电网运维检修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也由此成为山东省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齐鲁大工匠、国网劳动模范、入选全国首批“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越来越多的荣誉让李敏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

“每次攀上几十米、几百米的高空,心中总有特殊的自豪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一度电、每一盏灯,都有电网人默默守护。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是我们电网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李敏说。

智变——

引领智护特高压的电网“机长”

“无人机应用能提高输电线路智能巡检水平,还能实现对带电作业点的精准定位”“特高压拥有独步全球的领先技术,我愿做一颗螺丝钉,用创新迎接挑战,用心守护特高压电网安全”。李敏说。

从电力新人到山东省特高压带电作业专家,李敏见证了山东省超、特高压线路巡检由“人巡”到“机巡”再到“智巡”的创新转变和技术变革。2014年,他牵头组建无人机巡检团队,钻研无人机操控技术。2017年,国网举办首届无人机巡检技能竞赛,李敏带队一举斩获团体第二和个人第三。

一次操控中型无人机巡检时,无人机GPS信号突然中断导致航向偏移,径直向村庄方向飞去。李敏迅速操作,将油门降到最低,无人机滑行十几米后安全降落在村庄附近的麦田。“那次让我明白,智能化才是出路。”李敏坦言,之后他便开启无人机智能化巡检的技术攻关之路,2018年在500千伏聊长线率先开展国网首次无人机自主巡检现场测试,实现无人机一键放飞、自动定位和自主拍照。

创新脚步永不停歇。2020年,李敏带队率先实现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无人机自主巡检山东省全覆盖,全程参与国网设备部“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图像智能识别技术”攻关,无人机机巡图像智能识别率达85%,提升线路综合巡检效率6倍。2021年,他和团队探索无人机机巢巡检,在特高压变电站和密集通道部署机巢。这是国网首次开展输、配、变电站无人机自主巡视网格化覆盖应用。2024年,他加入“进·新”创新团队,和同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工作,“无人机+导线挂架+电动升降装置”的带电作业新模式实现作业人员爬塔“一键升降、地面直达”。

伴随螺旋桨的嗡鸣,银色“铁鸟”掠过巍峨铁塔,在特高压导线上投下灵动的光影。从身体力行守护电网,到用智慧保障线路安全,李敏的创新征途始终向着光明的方向延伸。正如他所说:“当创新成为本能,守护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 苏南 董梓童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