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校门就是新质人才?“工学交替”模式亮了|车间里的就业季


上海施耐德低压终端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韩家乐正专注地用游标卡尺测量热组件焊接间距,精度要求达到0.01毫米;隔壁产线上,王德旋在工业平板上输入能耗优化指令,数字孪生屏幕实时响应。这两位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经三年校企联动培养,一跨出校门就成了智能产线上的熟练工。
不只施耐德,沪上不少智能工厂车间,一批手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证书的应届职校毕业生,跨出校门已在产线上岗就业。在人社部门、职业学校、园区企业联手推动下,“车间里的就业季”成了产教融合的生动注脚。
施耐德电气的产品覆盖小型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涌保护器等低压终端电器产品。面对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转型趋势,工厂一方面加速布局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另一方面也对人才有了新的需求。
“我们定期走访企业摸清用工需求,精准匹配对口院校专业。”闵行区莘庄工业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炜介绍,“关键是推动实践导向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模式。”该模式下,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实习阶段,提供近一年的实战磨合期,实现见习、就业无缝衔接。
东海模式运作三年来,园区企业共计录用近150名东海学子,反响普遍很好。施耐德电气通过该合作填补岗位缺口,今年企业继续招聘了18位新实习生。相关政府部门也通过定期跟踪回访,实时了解企业、学校动态,尽可能地提高毕业学生实际录用率。

工学交替实战,带教师傅布置“故障盲盒”
东海模式,始于莘庄工业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一次“牵线搭桥”。2023年,工业区在走访中发现施耐德电气闵行工厂面临“技术工种缺口”,而仅5公里开外的东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也希望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
得知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培养的探索,韩家乐当即报名实习。2023年7月,他带走进了施耐德闵行工厂。站在自动焊接设备前,没有想象中火光四溅的焊接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生产线、闪烁的传感器和电脑屏幕的系列操作界面,让这位河南小伙攥紧了工作证。
“学校学的PLC编程派上了用场,但真正上手才发现,理论和实操之间有差距。”他回忆起第一次调试焊接参数,“数值过大会导致零件报废,数值过小会造成部件良品率低下,带教师傅总是鼓励我多尝试”。

长时间的带教与一定的容错率,是施耐德电气闵行工厂与东海学院合作的创新之处。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即可进入企业,历经“观摩-跟岗-顶岗”三阶段,大三全年在真实产线接受22项核心技能考核。
韩家乐记得自己在机械组件产线轮岗时,带教师傅会布置“故障盲盒”:故意设置传感器松动、机械臂定位偏差等问题,让他尝试排查解决。“有一次为了找出0.5毫米的定位误差,我趴在设备底下对照图纸研究了2小时,最终发现是导轨螺丝的扭矩不符合标准。”这样的实战训练,让他在转正时已能独立处理大部分产线突发故障。
产教融合推广,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授课
与前辈不同,如今,韩家乐和王德旋所处的制造业早已颠覆。AI质检让三人焊接工序减至一人监控;物联网平台实现了“预测性保养”。更令他们自豪的是,厂内的技术改进能成为“中国经验”而推向全球。
施耐德电气闵行工厂设立的“双晋升通道”也为年轻人打开了上升空间。
曾有员工自己研发“产线生产情况”小程序,并通过连接员工手环第一时间反馈产线中物料、零部件的各种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更快提醒产线负责人解决,将产线效率提升5%左右,目前这名员工已成长为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的“首席机长”;另一方面,那些有一定管理能力、更善于总结智能工厂工序中的员工也有机会向管理岗位发展。“这里没有传统意义的‘天花板’,掌握新技能,蓝领也能研发创新。”韩家乐指着车间墙上自己提出的设备改造建议,满是自豪。
“部分学生对制造业岗位还存有认知偏差,认为工作环境艰苦,不愿从事一线制造业岗位。”徐炜介绍,政府与学校合作开展“企业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职场环境及就业市场。
东海模式也正向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拓展。莘庄工业区目前已与上海师范大学、东海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联系,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比如,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航天人才培养联盟,建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实践”全链条育人路径。同时,结合园区企业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与闵职院多层级联动,鼓励园区更多智能制造企业加入到产教融合建设中,打造全新的产教融合集群。
人才培养新模式也反哺着教学改革。施耐德电气闵行工厂与东海学院计划进一步合作,由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授课。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操作工,而是能看懂数字模型、会用AI解决问题的‘新质人才’。”施耐德电气闵行工厂总经理高雅表示,“施耐德电气工厂里的‘韩家乐们’证明,职业教育也能够培养支撑智能制造的‘大国工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智能产线上找到价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便拥有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