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的悲剧:宗教矛盾,如何摧毁“中东明珠”的昔日繁荣?

环球情报员
09-22

市场在妖股带动下情绪回暖,但短期银行等权重依然压制指数,严重影响场外资金的做多情绪。

目前的情况来看,高位的银行不企稳,指数难企稳,市场也就没有任何的趋势或者波段的机会,只能跟随资金去做短线,毕竟华强走出空间,市场妖股横行,最近的国改和信创就是对华强最好的承接。叠加美联储的降息,资金的回流,接下来市场的活跃度不用担心,重点还是选对方向。

如果你不知道接下来的方向,可以看看圈内大佬章盟主的操作。即便在今年这样艰难的行情下,他依然做出了超额收益。远的不说,就拿他最近参与的保变dq、天茂jt,带领粉丝吃肉已超82cm。

天茂jt止盈后,他另外的短线漂也非常稳定,全都是马前炮,大家可以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他的操作,真诚推荐。

以下是正文:

以色列和邻国黎巴嫩的局势空前紧张,中东形势再蒙阴影。

2024年9月17日起,黎巴嫩全国多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寻呼机和对讲机爆炸事件。

这些爆炸事件主要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成员,至少有12人死亡,近3000人受伤,伊朗驻黎巴嫩大使也在爆炸中受轻伤。

▲真主党呼传机爆炸

据报道,这些寻呼机都是黎巴嫩真主党成员所有的,真主党方面指责以色列精心策划了此次袭击行动。

据多方消息来源透露,以色列情报机构几个月前在5000台传呼机中放置了微型炸药,并早在春季就带入黎巴嫩境内。

这些传呼机被分发到了黎巴嫩真主党官员手中。当这些传呼机接收到一条来自真主党领导层的信息时,便会触发爆炸。

9月20日,以色列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发动空袭,以国防军发表声明称,此次空袭是一次“定点袭击”,目标是黎巴嫩真主党高级军事指挥官易卜拉欣·阿基勒。

▲以色列恐袭黎巴嫩首都

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真主党一直致力于抵抗以色列,真主党认为以色列是对黎巴嫩和整个地区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以色列则将真主党视为一个恐怖组织,并对其进行了多次军事打击。

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的穆斯林群体中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政党崛起于黎巴嫩内战期间。

而黎巴嫩也因为长达15年的内战,长期霸占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

▲2020年的贝鲁特爆炸后的现场

1975年爆发内战前,黎巴嫩是中东的一颗明珠,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是中东的金融中心,旅游业发达, 1973年人均GDP高达1466美元,而当时欧洲传统发达国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是1747美元。

虽然是阿拉伯国家,居民是阿拉伯人,但黎巴嫩是中东唯一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各方面与西方国家几乎无异,被称为“中东瑞士”,首都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内战前首都贝鲁特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然而内战后的黎巴嫩甚至需要联合国维和部队才能维持治安。

黎巴嫩是怎样从中东明珠滑向内战深渊的?

一、伊斯兰腹地的基督教飞地

黎巴嫩国土面积1.04万平方公里,位于地中海东岸。中东大部分地区以沙漠气候为主,而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为冬夏季都非常宜人的地中海气候,因此这里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叙利亚和以色列中间

地中海东岸是古代腓尼基文明的发源地,这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难以种植农作物,但是盛产一种叫雪松的可以造船的珍贵木材,因此古代腓尼基造船业发达,腓尼基人擅长航海与经商,几乎垄断了地中海的商业贸易。

▲黎巴嫩的国旗上的图标就是雪松

公元前10世纪开始,腓尼基人利用航海优势向海外进行殖民活动,其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殖民者远征非洲,在非洲北岸的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国,迦太基依靠航海业与商业不断崛起,逐渐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腓尼基人的分布地区

然而地中海地区后来诞生了另一个强国—罗马,两国为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展开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争,期间迦太基的军事统帅汉尼拔甚至差点灭亡了罗马。最终罗马战胜了迦太基,统治了地中海地区,自此黎巴嫩先后被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

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是基督教的发源地,虽然一开始基督教受到了罗马的残酷迫害,但最后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帝国成为基督教文明的代表,罗马统治时期,基督教也传到了黎巴嫩。

然而7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伊斯兰教迅速传遍整个中东,成为中东的主流宗教。公元633年,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伊斯兰教也传到了黎巴嫩,但是因为黎巴嫩境内多山地,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基督教,基督教在黎巴嫩依然有众多信徒。

▲阿拉伯帝国传播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崛起后,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阿拉伯帝国攻陷。为收复耶路撒冷,欧洲基督教徒发起了9次十字军东征,而黎巴嫩是进军耶路撒冷的必经之地,十字军在东征过程中不断联络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并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了的黎波里伯国,基督教势力始终对黎巴嫩有很强的影响力。

▲十字军东征陆路必然经过黎巴嫩地区

一些原先的基督教地区,被伊斯兰教占领后,也跑到黎巴嫩的山地避难,因此自始至终黎巴嫩都有相当数量的基督教徒,而且教派非常繁多,基督教天主教派、东正教派、新教派、马龙派与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派都在这里共存。

基督教徒占多数为一战后的黎巴嫩单独建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基督教各派与伊斯兰教各派共存也为之后的黎巴嫩内战埋下了伏笔。

▲山地为主的地形,使黎巴嫩成为了基督教在中东的“星星之火”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帝国逐渐崛起为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强大帝国,成为了中东的主导。公元1516年奥斯曼帝国吞并黎巴嫩,但是阿拉伯人一直在谋求独立,但是都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残酷镇压。

随着西方的崛起,西方列强不断向外拓展殖民地,英、法两国势力来到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地区,英、法不断挑起黎巴嫩地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的矛盾从中渔利。

▲1516年开始,黎巴嫩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终于在1860年,黎巴嫩发生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趁机派兵干涉。法国干涉后黎巴嫩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自治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由于英、法都是基督教国家,因此支持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别,在英、法的安排下黎巴嫩行政长官由基督教派人士担任。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战败后,不得不放弃除土耳其之外的领土,这些领土居住的大部分是阿拉伯人。结果英、法没有征求阿拉伯人的意见,秘密签订了瓜分阿拉伯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战后约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和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不同的是黎巴嫩境内多为基督教徒,叙利亚境内几乎全是穆斯林。

▲一战后英法谋求瓜分阿拉伯地区

一战结束后仅仅过了20年就爆发了二战,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法国仅坚持了一个多月就被德国击败,于是黎巴嫩与叙利亚得以在二战中独立。

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派纷争

黎巴嫩独立时人口有130万,其中基督教徒占60%,穆斯林占40%,基督教占优,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差不多各占一半。独立时各教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了协议,规定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徒担任,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黎巴嫩清真寺与基督教堂并存

黎巴嫩位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汇处,在英、法的主导下,将黎巴嫩打造成了中东唯一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这个权力分配体系相对合理,本来各教派也相安无事、和谐相处,二战后黎巴嫩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开放、最繁荣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使黎巴嫩的大好形势发生了改变。

▲黎巴嫩各宗教派系分布

众所周知,犹太人曾经在二战中受到德国的残酷迫害,二战后,在英、美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将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分别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而之前巴勒斯坦地区本来居住的是阿拉伯人。

犹太人支持该决议并建立了以色列国,而阿拉伯国家纷纷反对,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黎巴嫩、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也门七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盟就对以色列宣战,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是五次中东战争的根源

结果七个阿拉伯国家竟然被以色列击败,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将近100万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这些难民纷纷涌向临近的黎巴嫩、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其中来到黎巴嫩的难民有40万,而黎巴嫩独立时总人口只有130万。

再加上穆斯林生育率本来就高,这导致黎巴嫩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穆斯林比例越来越高,基督教徒比例越来越少,穆斯林人数逐渐超过了基督教徒人数。他们希望重新分配国家权力,基督教派不肯让步,矛盾日益加剧,两派随时有爆发内战的可能。

之后发生在约旦的“黑九月事件”最终促使黎巴嫩走向了内战的边缘。

1964年,为了抵抗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成立了巴解组织,领导人就是曾常年霸占世界新闻头条的阿拉法特。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被以色列击败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来到邻居约旦,巴解组织总部也被迫转移到了约旦。约旦作为阿拉伯联盟成员,与巴解组织有共同的敌人—以色列,约旦以为巴勒斯坦人只是暂时客居本国,迟早会重返巴勒斯坦,因此接纳了这些穆斯林兄弟。

▲“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

但是巴解组织在约旦训练武装,如同“国中之国”,巴解组织甚至与约旦政府军发生交火,约旦国王逐渐意识到巴解组织对约旦的稳定构成了威胁,想驱逐巴解组织,但又怕得罪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在国王摇摆不定时,一件令世界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1970年9月,巴解组织成员“人民阵线”为逼迫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将英国、德国和瑞士的3架飞机劫持到了约旦,将300多名来自美、英、德、瑞士和以色列的乘客囚禁到沙漠长达一周,在遭到以色列的拒绝后居然当众将飞机炸毁。这场行动遭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谴责,约旦国王居然无法控制这起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事件,在世界各国面前威严扫地,国王终于忍无可忍武力驱逐了巴解组织。

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走向内战

巴解组织成员死伤惨重,总部被迫搬到了黎巴嫩,巴解组织的到来打破了黎巴嫩本来就脆弱的政治平衡,黎巴嫩终于走向了内战。

巴解组织来到黎巴嫩后再次成为“国中之国”,巴解组织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构筑军事设施,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击,这使得黎巴嫩经常遭到以色列的报复。并且巴解组织扶植和武装黎巴嫩的伊斯兰势力,打击基督教势力,这些都使基督教派对巴解组织严重不满,基督教派希望遏制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而伊斯兰教派大多都支持巴解组织。

本来就有矛盾的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在如何对待巴解组织问题上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在1975年爆发了内战。

▲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

本来内战只是黎巴嫩的事情,但是随后外国不断干预,使这次发生在黎巴嫩的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使黎巴嫩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长达15年。

首先干预的是叙利亚,自罗马统治时期开始叙利亚和黎巴嫩大多数时间都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1971年说:“黎巴嫩和叙利亚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历史关系,叙利亚和黎巴嫩拥有一片土地,两国人民比兄弟还要亲。”1976年阿萨德又说:“自古以来,叙利亚和黎巴嫩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许多叙利亚民众都认为黎巴嫩是叙利亚的一部分。

而且黎巴嫩是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区,于是叙利亚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就直接出动军队干预。以色列也以打击巴解组织为借口,攻进黎巴嫩。黎巴嫩成为叙利亚和以色列的角逐场,伊斯兰教派得到了叙利亚的支持,基督教派得到了以色列的支持。

虽然叙利亚和以色列是宿敌,但是一开始叙利亚和以色列只是通过支持不同的势力,暗地里展开角逐,但是随后战争出现了升级。

1982年,为彻底消灭巴解组织,摧毁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军事设施,扶持建立一个亲以色列的黎巴嫩政权,以色列直接出动9万大军,攻入黎巴嫩,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以色列攻入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势如破竹,巴解组织遭受重创,叙利亚也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摧毁了叙利亚在黎巴嫩花费20亿美元打造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利亚购买的苏式先进战机也几乎全军覆没。叙利亚赶紧向苏联求助,美国虽然偏袒以色列,但是也不想得罪阿拉伯国家。在美苏两国和联合国的调停下,各方停火,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

然而,黎巴嫩内战依然没有结束。各方的军队没有撤出黎巴嫩,正是这次中东战争诞生了黎巴嫩真主党这个耳熟能详的组织。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黎巴嫩南部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被迫涌入首都贝鲁特。这些人在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在贝鲁特成立了真主党,真主党的政治口号是摧毁以色列,真主党长期以来成为黎巴嫩抵抗以色列的主力。

▲黎巴嫩真主党军队

黎巴嫩基督教势力和伊斯兰教势力在各国的支持和干预下依旧处于战争状态,为了防止国家分裂,基督教派提出全国和解的主张,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双方诉求和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和解始终无法实现。双方时而交战,时而谈判,难分胜负,这一状况终于在1990年发生了改变。

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此时,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无暇干预黎巴嫩,支持伊斯兰教势力的叙利亚趁机出兵,击溃了基督教军队,最终内战结束。各方达成和解,重新构建了有利于伊斯兰教派的政治结构,议会中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席位对等,与黎巴嫩独立时的政治结构相比,伊斯兰教派成为赢家。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黎巴嫩内战结束

不过战争长达15年,战争期间军民死亡十几万人,数十万受伤,经济损失不可计数,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外国资本纷纷撤退,足足耽误了十几年的发展时光,对黎巴嫩来说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内战结束后,黎巴嫩依然存在着众多不安定因素。

黎巴嫩南部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复杂,活跃着如真主党、阿迈勒运动等政党的武装派别。这些组织与以色列之间的敌对状态经常引发冲突,导致黎以关系仍然时而紧张。两国至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黎巴嫩常将以色列称为“敌人”。长期的战乱导致黎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直到今天黎巴嫩需要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军才能保持安定,黎巴嫩由昔日的中东明珠沦为各国角逐的战场实在令人唏嘘。

▲内战对黎巴嫩经济造成的打击

最近沪深行情不好,如果你对接下来的操作拿不准方向,那么强烈建议一定要去关注章盟主,看看顶级大佬的交易,即便是不抄作业,也能提升认知,少走十年弯路。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